古罗马的理账书记
[A rationibus],翻译为“理账书记”。其是罗马帝国的财政秘书,负责监督国家收支情况并掌管财政金库(fiscus)的账目,而这也赋予了该职位相当巨大的影响力。
“理账书记”一职初期的产生源于他对国家财政账目准确全面的需求,以行使预算控制。因此,这项责任被赋予了他的家仆或自由民。随后,“理账书记”一职得到制度化,并在提比略领导下的宫廷部门获得一个职位,并由公共金库(aerarium)支付薪水。罗马贵族家庭如尤尼乌斯(Junii)和希拉努斯(Silani)也可能指定其会计为“理账书记”,虽然这种做法已经过时并在皇家“理账书记”的制度化时期消失,最迟在尼禄统治时期结束。作为会计人员,“理账书记”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精细地记录军费开支、公共分配粮食、宗教建筑和基础设施项目成本以及皇宫装饰和公共收入项目(例如来自帝国各种矿山的收入)。此外,“理账书记”还需对财政官吏的行为承担责任,同时接受公众投诉。理账总监长官(praepositus a rationibus)常需要依赖其主要下属——理账贴身近侍(proximus a rationibus)的协助,并强烈仰赖皇帝持续的信任。正如提比略被“奥古斯都”解雇一事所证明,这种信任是至关重要的。有时,“理账书记”和通信书记(ab epistulis)的职位会合并在一起,例如提比略·克劳狄乌斯·维比安努斯·特图卢斯(Tiberius Claudius Vibianus Tertullus)的案例中。
“理账书记”的职位最初由自由民担任,如帕拉斯(Pallas)、法翁(Phaon)和克劳狄乌斯·埃特鲁斯库斯(Claudius Etruscus)的父亲。然而,从公元二世纪开始(即图拉真和哈德良统治时期),由于自由民在帝国宫廷的不正当影响和几起腐败事件,在他们的名声被玷污之后,这个职位只由骑士阶层(Equites)的人占据。然而,在戴克里先实行“四帝共治”改革后,“理账书记”的职位被废除,并将财政管理责任交给神圣金库随行总管(comes sacrarum largitionum)。

翻译:Mark54/君士坦丁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