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曾经给国家长脸的面包巨头,是怎么自己玩死自己的?

2023-04-27 10:34 作者:减肥中的小肥良  | 我要投稿

对于长三角的许多小伙伴来说,克莉丝汀蛋糕店也许是他们童年难以忘怀的一抹亮色。



有的年轻人说,小时候觉得克莉丝汀的蛋糕很好吃,料足味美。



有的中年人说,以前工作时觉得到处都有克莉丝汀,很多人都收到过公司发的克莉丝汀礼品券、消费卡。



也有的爷爷奶奶说,那时候克莉丝汀在长三角地区人们心中是很时髦的,能拿得出手。



然而这么一家陪伴三代人的蛋糕老字号,却被爆出遭遇经营困难、拖欠货款,甚至门店都已经全部关闭



克莉丝汀的某家旗舰店。一张手写“停业”二字的白纸贴在侧门角落。



从灰蒙蒙的橱窗向内看去,柜台内还摆放着不少包装好的糕点,柜台上的机器被黑布盖了起来,一旁的快递架上还放着几个快递包裹。



店外,聚集着更为焦急的消费者。


由于许多人在克莉丝汀办理了储蓄卡,有许多消费者被“套牢”,看到报道称克莉丝汀总部人去楼空,便来看看。



与许多跌下神坛的品牌不同。


克莉丝汀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内斗”之中。


最初的克莉丝汀,可以说拥有着一个梦幻般的开局。


1993年(一说1992年),台湾人罗田安在上海开了第一家克莉丝汀。



作为最早做面包的品牌之一,克莉丝汀很快就尝到了甜头


当时正值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发展崛起,消费者对于西式烘焙食品的接受度较高。


落地上海之后的克莉丝汀,开始通过中央厨房工厂生产模式,快速且大量供应面包、月饼与蛋糕等食品。


图源:IC


克莉丝汀深谙中国逢年过节送礼习惯,推出月饼礼券,一度成为了当时商务送礼最热门商品之一。 


月饼券糕点储值卡,预收款成为克莉丝汀营收的重要模式。



踏入新千年,克莉丝汀逐渐走向巅峰。


在最火爆的2000年,克莉丝汀规模达到1000多家,而且都是直营模式,门店选址还都是炙手可热的商圈。



最为震撼的是,它还是各大重要会议、活动的“面包指定供货商”。


据不完全统计,克莉丝汀是2001年APCE会议、2005年全运会、2005世乒赛、2007年特奥会、2008年奥运会(上海足球赛)的食品供货商。


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项目赞助商及糕点面包指定供货商。



能在这些规格如此之高的场合提供蛋糕,可见克莉丝汀当时的地位之高。


2012年克莉丝汀迎来了品牌的高光时刻,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主营收13.88亿元,成功坐上“烘焙第一股”宝座。



而上市,也成为克里斯汀“最后的辉煌”。


2013年至2021年,克莉丝汀连续9年亏损,营业收入也逐年下降。


其中2021年、2020年、2019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亿元、-1.1亿元、-2.24亿元。


门店总数从2013年的1052家减少至2014年的952家,一年减少100家。 



2022年的克莉丝汀更是重量寄。


2022年上半年,克莉丝汀实现收入约4650.9万元,较2021年同期的16182.9万元减少约71.3%


同期毛利则从7197.7万元减少到2022年上半年的920.9万元,同比减少约87.2%。



一句话概括就是,一年不如一年。



为啥忽然从巅峰坠落呢,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最简单的“不好吃”


如今的面包店,都在售卖“现烤面包”,而克莉丝汀依然坚持中央工厂统一加工售卖的方式,味道必然会大打折扣。


而且产品菜单可以说是毫无创新,你就看下面这些官方展示的面包,是不是梦回20年前:



有关克莉丝汀的味道问题,网上有很多人吐槽过。


大部人并不惊讶它的倒闭,就是因为东西太难吃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盲目扩张导致的。


克莉丝汀上市后确定了扩张的战略,在三四线城市开设了大量门店,街边店铺超过1000家。


然而克莉丝汀高估了下沉市场对于西式健康烘焙的欢迎程度。


当时的消费者更看重的还是味道,而非所谓的“健康、低糖”,因此克莉丝汀的疯狂扩张,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成果。



而扩张是需要资金,原先的黄金位置店面也更需要重金支撑。


盲目扩张的直接后果就是业绩下降



还有人猜测,克莉丝汀陨落的另一个原因,和2013年国家限制“三公消费”有关。


克莉丝汀营收中很大的一部分,来自于预付卡券。


以前会有很多国营单位采购发给员工,在国家出手后采购量有了较大幅度的下滑,让克莉丝汀无所适从。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克莉丝汀内部的“内斗”极其严重。



上面这位在镜头前致歉的老人,就是克莉丝汀的创办人罗田安。


作为克莉丝汀的创始人,他于2017年遭到股东们的集体罢免。


原因就是在2012年,他让克莉丝汀与他姐姐开的一家食品公司签订采购协议,然而他姐姐的公司立刻陷入财务困难,导致拖欠克莉丝汀货款约3500w


这种行为也让罗田安遭到了广泛的质疑,再加上业绩越来越差,为后面的内讧罢免做好了铺垫。



2018年,克莉丝汀委任朱永宁为CEO,下台的罗田安并不愿意彻底退场,此后多次召开股东大会试图罢免朱永宁。



2020年,罗田安向港交所递交实名举报信,称朱永宁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股权和投票权,上市后的不断内斗拖垮了公司。


朱永宁则称罗田安“不诚信,一片谎言”



今年3月,罗田安再次出手,这一次,他要举报集团滥用筹资款。



这么多原因加在一起,克莉丝汀想不“死”都挺难的了。


但最要命的还是这个内讧,内讧必然会导致企业内耗,长此以往不可想象。


如果高层之间没有沉迷内讧,而是上下一心去改善经营状况,或许情况又会有所不一样呢。


看来一代面包巨头,只能活在我们的回忆里了…



曾经给国家长脸的面包巨头,是怎么自己玩死自己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