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论钢琴演奏中的坐姿与发力

2023-03-11 13:12 作者:弗雷钢琴工作室  | 我要投稿
  1. 介绍

近期意识到自身的坐姿和发力有优化的空间,便展开了在这个课题上的探索与实践。在取得成果后,便一直有将自身在钢琴演奏中的坐姿与发力理念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为一套成体系的理论的想法。直至今日,方才有时间将这个话题上的所思所想以文章的形式书写出来。在笔者的教学理念中,坐姿与发力并非钢琴演奏中两个各自独立的子话题,而是彼此高度关联、一体的。诚然,在钢琴演奏领域,坐姿和发力是因人而异的。但这种坐姿与发力上的多样性,必然存在原则上的一些共性。本文力求清晰直观地为读者们描述这些原则上的共性,为大家在改善自身坐姿与发力上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2. 坐姿

演奏者的坐姿直接影响到钢琴演奏中发力产生的音响效果。因此,科学合理的坐姿对于在演奏中创造出清晰透彻的音响效果是尤为关键的。在钢琴演奏中,合理的坐姿一般符合以下几个原则:1)演奏者背部自然挺直但不僵直;2)演奏者不存在高低髋(指两侧髋关节高度不一致)、高低肩的情况;3)不存在撅臀、驼背、持续的身体过度前倾或后仰。

此外,琴凳高度也是影响钢琴演奏者坐姿的重要因素。由于不同个人的上半身/下半身的长度和比例、四肢与身体的比例因人而异,合适的琴凳高度并非一个绝对的度量数值,而是一个相对个体高度和四肢长度的相对比例。那么,需以什么为参照来找到这个理想的相对比例呢?在笔者的所见范围内,手肘相对钢琴键盘的高度是最为有效的参照对象。在本文接下来的2.1-2.3将基于这一参照对象讨论不同高度的的坐姿的优势与不足,供读者参考,也希望能帮助广大读者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理想坐姿。

2.1 高坐姿

如图一所示,高坐姿表现为:当演奏者的双手位于琴键的中间区域时,肘关节明显略高于琴键。这种坐姿的优势在于演奏者能对锁骨-肩-大臂-手肘-小臂-手腕-掌关节-指关节-指尖这整套动力链有清晰的感知。同时,高坐姿形成的自上而下的结构保障了掌关节对于各个指关节的有效支撑(有关掌关节的支撑详见本文3.),避免了手塌陷的问题。这使得演奏者能轻易弹出饱满明亮的音色质感,制造恢弘的音响效果。而高坐姿的局限在于,演奏者的背部容易弯曲,从而不利于脊椎健康。因此,一些在演奏中采用高坐姿的演奏家会坐的离琴键稍远一些,以避免背部长期弯曲带来的不良健康影响。此外,由于高坐姿演奏时演奏者的手腕与小臂处于被手肘、大臂和肩部悬吊着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部分手腕运动的精确性,尤其是当双手在琴键两侧运动时。

2.2 低坐姿与适中坐姿

图二  低坐姿示例

在笔者看来,低坐姿与适中坐姿整体上并无显著的差异。因此在本节中一并讨论。低坐姿如图所示:当演奏者的双手位于琴键的中间区域时,肘关节明显略低于琴键。相比高坐姿,低坐姿的演奏保障了双手在琴键两侧运动时手腕的精确性。同时,大臂-手肘-小臂形成的近似直角的结构使得手落在琴键这一纵向运动的轨迹更接近直线,相应的效果是小臂的纵向发力相比高坐姿时的发力能更为透彻。当然,钢琴演奏中也存在比低坐姿更低的坐姿。这种坐姿虽然能使手指水平方向(左右)运动的灵活度和准确性最大化,却完全牺牲了小臂的纵向发力。因此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图三  适中坐姿示例

适中坐姿如图三所示:当演奏者的双手位于琴键的中间区域时,肘关节几乎与琴键表面等高。相比低坐姿,适中坐姿时演奏者手落在琴键小臂的重量略小于低坐姿(差别不显著)。

3. 手的支撑结构

在钢琴演奏中,应避免手出现以下两种极端形态:1)手指几乎成一条直线,几乎垂直地戳入琴键(见图四),2)整个手掌在琴键之外,掌关节低于指关节(见图五)。在这两种极端形态下,手无法形成有利于发力的支撑结构,且容易受伤。那么,手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状态来保证演奏时的精准与轻易呢?在笔者看来,手应当形成掌关节支撑指关节与指尖的结构,才能在演奏中具备上述的演奏品质。这种结构体现为:手掌与琴键表面近似平行,手指从二关节到一关节至指尖呈自然下垂。需注意,这不是手型而是结构。在笔者的教学理念中,键盘根据乐曲的音符分布特点,存在各式各样的键盘地形。为了自如地驾驭不同的键盘地形,手应当是多变且无形的。

图四 手的极端形态(一)

 图五 手的极端形态(二)

那么,需如何找到并记忆手的结构呢?笔者推荐以下两种方法:1)如图六所示,将一只手放在琴键上,手掌下方和琴键之间的空间需能放进另一只手;2)如图七所示,面向墙壁站立,身体向墙面略前倾,手自然展开并使手掌紧贴墙面,手指微微回缩(做抓握动作)使得手指支撑墙面,同时感知全身重量通过手指传递至墙壁。

图六 寻找手部支撑结构的方法(一)

图七 寻找手部支撑结构的方法(二)

4. 一个值得注意的点

说完了坐姿与手的支撑结构,再来谈一谈一个值得注意的小点:肘不离肋,即当演奏者的双手位于琴键的中间区域时,大臂的自然下垂使得手肘松弛地贴近两肋。当手运动至琴键两侧时,大臂-手肘-小臂在一个纵切面上(图八所示),而不是形成一个有棱角的弯折(图九所示)。在笔者看来,手肘在钢琴演奏中是一个稍微欠缺讨论的部分。然而,在检验发力是否放松时,肘不离肋这一点是一个极为有效的参考基准。

图八 手肘贴近两肋
图九 手肘远离两肋

5. 总结

本文基于笔者的个人理念描述了钢琴演奏中的合理坐姿的共性,阐述了在不同琴凳高度下的坐姿的优势与局限,对手部的支撑结构进行了讨论,并基于教学经验提出了检验演奏中发力是否放松的参考基准。不良的演奏体态与发力习惯易造成身体上的劳损以及双手的损伤。因此,钢琴演奏中的坐姿与发力是尤其需要时刻留意的。即便坐姿与发力具有极大的个体性,本文总结的共性原则希望能给予广大读者一定程度的参考,对科学健康的弹奏钢琴产生一些帮助。最后,祝愿大家的演奏生涯健康且长久!






浅论钢琴演奏中的坐姿与发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