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0年【北京】- 四处游荡的流浪者

2023-08-12 06:46 作者:少言  | 我要投稿

快进到10年年中,放弃创业后我想着应该还是到大一点的平台先积攒经验和人脉。那时候找工作主要靠前程无忧,LinkedIn,和国内山寨版的LinkedIn天际网(现在已经挂了),当时国内的职业社交网站还是和LinkedIn有一定差距的。就拿个人信息保护这点来说,刚注册前程无忧不久,就接到各种骚扰电话,有些人想卖你东西比如留学中介,还有些小公司想骗你去他们那儿上班。记得有一次我接到个电话拿起来哥们就跟我说下午几点几点去面试,然后给了我个地址也不说是哪个公司的。我投的简历比较多,自己也稀里糊涂以为是个机会,结果跑到面试地点一看,tmd平安保险。当时我一脸懵逼,自己也没投他们简历啊,网上搜了搜发现这就是他们的一贯操作,通过这种方式骗你去卖保险。最后我也没去那个面试,后面那位“面试官”还打电话来骂我放他鸽子,现在都还记得那语气,简直就是一地痞流氓。整体来说,网上求职是真的不靠谱,好的机会大概率也不回复你,回复你的都是没人想去的公司。最后还是通过之前认识的海归兄弟拿到了几个靠谱的面试机会。


第一个面试人人网,那时候人人网和开心网正在争夺中国版Facebook之称,开心网白领为主,以抄Facebook上Zynga做的小游戏而火,当初还有一堆人大半夜爬起来偷菜。人人网更多学生党,我忘记具体Facebook什么时候被墙的,但当时人人网真的特别无耻,页面和Facebook一模一样,感觉就换了个Logo,色调都没改。因为我是IT专业所以他们HR让我去面试技术岗,但我并不想做码农,所以打算先去再跟他们商量换岗位。人人网当时的面试分两轮,第一轮HR,一女的态度拽得很,开口就我是美国哪儿哪儿大学毕业的,一副我很牛的嘴脸。而且上来就跟我讲人人网的使命和企业文化,我qnmd一个山寨公司有啥企业文化?废话完就开始问那种特sb的问题,类似“你觉得5年后的自己会在哪儿?”。我对这类型问题特别反感,而且年轻性格也还不够圆滑,所以直接回答“不知道,反正不在这儿”,最后搞得那女的也挺尴尬,但估计也没权力直接拒了我。第二轮技术面试,应该是从硅谷那边学的,给你一整页逻辑+编程题,什么画两条线把图中的方块分成10个三角形的那种,我做到一半就直接走人了因为完全不会LOL,而且真被那个HR给恶心到了。这里顺便提一嘴我对HR这个职能的看法,如果你在一个小公司(50人以下),HR或不懂业务的人的权利大于业务部门,建议跑路,这个公司的问题很大。小规模的公司唯一需要关注的就是业务。要是这么点大,老板就开始讲企业使命画大饼,甚至通过HR来控制业务部门的招聘权,说明这老板是个大忽悠,而且心胸狭窄心思根本不在业务上,不值得追随。拿我自己参与过的公司举例,和客户开会,会议上决策权最大的既然不是销售总监,而是一个不懂业务行政出生的秘书(老板给她挂的COO头衔,可能跟她睡了吧),这是多么荒唐的一件事儿。最后业务部门心凉,销售老大带着整个团队和一半公司客户成立新公司,和之前的老板对着干,这故事有空后面再细讲。


第二个面试在一家叫正和岛的公司,大部分人应该都没听过,但其实那时候他们真很牛,我去面试的时候他们刚刚成立,公司一共才几个人。他们老大是个媒体人,之前应该是采访过很多本土企业家,所以他们的Idea是做一个企业家社区,类似LinkedIn但只开放给企业高管甚至创始人,保证社区质量。线下不定期举办活动,把这帮大佬聚在一起整合资源聊合作。因为当时处在公司非常早期,所以聊的时候他们都说不清楚需要我做啥,讲了一堆东西,如翻译一些海外的文章,整理企业家数据库,办活动的时候接待大佬。。。感觉就是一打杂的。面试完,我心里就想我堂堂一海归,还是个理科生,就让我干这些杂事儿?大材小用啊。现在往回看,我tmd真是脑子被门夹了,当初放不下海归的姿态,不然从积累资源和人脉的角度,那真是个很好的机会。其实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从助理,秘书,甚至司机这种服务类岗位做起的。年轻时候的重点不该是做啥,而是跟着谁做,大佬之所以能成为大佬是有他的原因的,在他们身边学到的东西极其珍贵,碰到愿意培养你的大佬更是个难得的机会。


最后一机会很有意思,是他们自己找上门来的。那时我有个人网站,一方面展示我做过的案例,另外一方面写博客关于做生意的心得和对行业的一些看法。当时的中文水平很水所以用英文写的,恰好找我的这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是个老外,读了我的博客后觉得挺有意思,主动找上门来问我要不要加入他们的创业公司。这家公司在营销领域引入了一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方法论,能更好的帮助企业做市场调研以及广告素材的测试。公司的创始人也是个海归,岁数比我大一些,一个很漂亮的姐姐。面试的时候就被她完全吸引住了,还记得当时她跟我说:“我不把你当员工,你我是合作关系”。这句话彻底打破了我心中的防线,冲动下立马答应加入公司。也许当时也有想泡她的想法吧,结果加入第一天,同事就过来和我八卦,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那个一开始找我的老外,他是创始人姐姐的老公,这公司是家夫妻店LOL。在国内做生意时一共碰到过两家夫妻店,这家算是非常专业的,老婆对外,老公对内,分工明确,不说的话工作中完全看不出来。另外一家我以后会细说,那家公司的内部管理简直就是个车祸现场。当时我挂着销售总监的头衔,长和创始人姐姐一起去谈业务。跟她跑了将近一个月后,发现漂亮的女销售真是太吃香了。不管客户是男是女(尤其是上点年纪的男性)她出面客户必见,再加上她的业务能力也真的很强,能说会道把客户搞得服服的。 男销售就不一样了,最难的一关是如何和客户见第一面,而在国内貌似只有一条路,就是死乞白赖,低三下四的哈着别人。我太高冷,完全放不下架子,所以一个月后我主动和她提辞职。现在回想,那位姐姐应该是我回国第一个让我心动的女人,有时会想这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有些人生下来就拥有一切:美貌,智商,情商,财富,而有些人一辈子都将一无所有。感慨完了再拉回来讲点实际的。当时她那句:“我不把你当员工,你我是合作关系” 在我职业生涯中听过很多遍,自己也对别人用过很多遍。你要是老板,学会用这句话,因为它是个忽悠人的好工具,让高级员工有和你平起平坐的错觉。你要是个打工的,老板对你说这句话,就当他在放屁就对了。什么叫合作关系?有筹码和我分钱才叫合作关系,拿固定薪资的,拿提成的,这都不是合作关系,因为我可以不给你,你能怎样?要是你手上有筹码,比如你和客户的关系好,我说不给你钱,你让客户立马撤单,这才是真正的合作关系,这才有资格跟我分钱。筹码是所有合作关系中的核心,有了它带来的威慑关系才稳定,没了它人心就蠢蠢欲动,这个道理是我后面通过重大的损失才总结出来的。


离开这家营销公司后更是迷茫,花了整整两个月各种面试也没再找到合适的机会。那段低谷期也是蛮煎熬的,连健身房也不去了,每天自暴自弃,白天像个四处游荡的流浪者,一到晚上就去泡吧,。还好我美国的一华人同学给我介绍了个哥们,比我大个十几岁,也是海归但比我早几年回国,公司总部在硅谷但工场在深圳做通信设备。有一次他正好来北京出差,我跟他喝了次酒,这哥们也是个神人。当时他做的设备专门为常出差的人打造,在多SIM卡智能手机普及率还很低的情况下做了个SIM卡切换器,方便商业人士快速切换当地的电话号码和网络服务。他跟我说公司早期的时候根本没钱做推广,基本上就靠地推,而且也不可能广撒网式的地推因为目标人群很小,大街上做推广的话相当于大海捞针。所以一开始他就是靠自己,跑遍各种5星级酒店的大堂吧,和当地比较火的高档酒吧,然后和各种人闲聊,聊的过程中会不经意的提起这个设备,纯从好用的角度进行推荐。这哥们特别的猛,和他一起喝酒感觉他就像个猎人,不放过身边任何一个机会,只要有人坐他旁边他必定会开聊然后把话题转移到他产品上。现在他的公司依然活的很好,貌似已经放弃中国市场了,但经过几轮通信技术变革后依然能活下来说明企业灵敏度高,没有被时代淘汰。


和他认识不久后,他就给我介绍了个香港的老板,他们想在国内拓展业务,正好需要一个有国际背景的人。这家公司是个初创型贸易公司,想法是从国外代理各种先进设备卖入大陆,领域横跨航空,通信和企业级IT设备。老板是个40来岁的富二代,应该是一个家族企业的继承人。当时做这家公司感觉就是老爸给了他一笔钱让他试试水。这老哥回香港前在美国做律师,应该也是在那边长大的,英文流利但中文不咋地。还记得初次见面话都没说,我就知道这哥们是个ABC(香蕉人),这也是在大学时混留学圈和ABC圈锻炼出来的。ABC很容易看出来,就是一脸的傻白甜,面部表情更夸张,同时也更容易尴尬( 估计自我意识更强吧)。女性ABC里面婊子比例很高,估计是在国外被老外给宠坏了,而且越丑越tm婊。我在美国呆了很长时间,刚回国的时候也有些ABC的特征,但我一直很刻意的去改变它,因为那时候国内对ABC的共识就是他们比老外还好骗。但这点在后期也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因为我的背景很多人都默认我是ABC,所以一开始接触都把我当个不接地气的傻子,我也特意去迎合他们的偏见,装的中文不好对中国不了解,等对方放下戒备心再露出獠牙。当时我在公司的工作就是对接北京的客户,有时候也要和老板一起接待国外派来的高管。还记得有一次老板跟我说有一批老外高管要去北京参加会展,那个活动我全程负责。参展说白了就是一堆的杂事儿,什么打印资料展板,给老外安排车酒店,和主办方协调时间。。。等等。展会开始了,还要给老外做翻译,而且不是普通的翻译,都是专业词语,当时一个国内企业来跟老外提问,我中文听懂了说不出英文,英文听懂了说不出中文,后来简直就是胡说八道,最后俩人都皱着眉头不欢而散。有时候还有专业人士上来问问题,IT设备我还凑合能忽悠的过去,有些航空产品的问题,我就硬着头皮跟人胡说八道,碰到我不懂的问题就用英文缩写回答,而且都是我现场编的,什么ADSF技术,反正很多人也听不懂还以为是什么国外的先进科技。会展的最后一天,应该是参会人不够了所以主办方开始放水,各种老头老太开始混进场地,这些人当时叫他们“会虫”,像一群蝗虫似的手里领着个袋子到每个展台转一圈,搜罗各种小礼品,什么优盘啊,笔记本啊,笔啊,小手册啊,然后还跑到休息区去拿免费饮料和点心。没办法,上个时代的产物,这帮人挂了后估计国内素质会提升很多。展会结束后老板还让我定个晚宴来接待老外。那年纪也没见过世面,高档场所从来没去过,所以愁得很根本不知道去哪儿,也不知道什么价位合适,问了一圈人下来有个哥们给我推荐了盘古七星酒店。晚宴开始前的点菜环节,服务员把一个比笔记本还厚的菜单递到我手里,我一脸的懵圈根本不知道点啥,然后还要在老板面前装镇定,结果翻了几分钟tmd一个菜也不敢点,因为那些菜动不动就上千,当时老外和老板还都盯着我,尴尬的不得了,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最后还是一个领班来救的场,悄悄地在我耳旁跟我“说要么我给你配菜吧”,我还装酷假装在她耳朵里说点啥,其实我就说了一句“好的”,年轻的时候更在乎面子真tm是个2B。吃完后,服务员悄悄地递给我账单:5万,md我当时的信用卡额度都不够,还好老板看出来了我的困境,把他的卡递给了我。把老外和老板送走后,那领班就上来递名片,说年纪轻轻就英文流利,下次来提前打个招呼,还各种喊我啥啥总,各种哈着。怎么说,当时那种感觉还是挺爽的,毕竟年轻从来没被这样对待过。估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国内,有点钱就能做人上人,在美国财富估计得到马斯克那个级别才能享受这般待遇。


工作几个月后,发现这家公司的家族肯定很有背景,因为当时他们可以随意约到各种顶级企业的高层推销产品,我只需要跟进并不需要开拓。有一次我带着公司的技术专家一起去见去哪儿网的技术总监推销EMC的服务器。那个技术专家也是个ABC,专门从美国飞过来参会,中文烂的不能再烂,我还得给他做翻译,当时就觉得tmd自己的理科学历还有个毛用,回国就当一翻译。后续和去哪儿网的人再跟进业务的时候,我一海归圈的哥们提醒我,你要给他们留返点啊,不然他们干嘛选你。当时我也是根本没意识到灰色交易这块儿,也完全没经验,不知道该留几个点,我还跑去问老板,结果那哥们自己也没接触过,还说不要主动提这东西。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我跟着他们见过十几个客户,基本上都是见完一面就没下文了。经过这件事儿后,我开始觉得这个香港老板不接地气,忽悠老外可以,但完全不懂国内做生意的规则,属于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的那种。而且他还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做一些逼格很高但对生意没有任何帮助的事儿。比如他在美国的大学在上海有个MBA课程,邀请他去做学生项目的评委,让一群20来岁的老外学生来分析公司在中国的生意模式是否靠谱。我一听就觉得你tmd是不是脑子被门夹了,让一群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还tmd是老外来给我们做分析?老板当时还真把这当回事儿,屁颠屁颠儿的带着一批公司的员工飞到上海去撑场面,然后以大佬的身份给一群老外学生讲如何在中国做生意。。。当时我也在,而且我也发言评论了那帮老外学生各种不靠谱的分析,实话说也挺爽的,估计老板就是为了这种感觉才去的。现在回想在这个公司的那段时间,那位老板应该是我回国很重要的一个反面教材,他让我意识到的几件事儿:第一做生意一定要接地气,说实话当时他找我就是不对的,因为我和他的背景太像了,相当于盲人领瞎子 ,两人都了解国外但并不了解国内。这也是很多外企在国内的问题,招一堆ABC,然后这帮人唯一的优势就是一张亚洲面孔,有时候还没老外懂中国。这点对我以后自己组团队和做生意很重要,因为大部分人都喜欢找和自己背景相似的,聊得来的,但我更倾向于找跟我背景不同和互补的,后期做生意我甚至看不起很多ABC,因为他们不接地气而且根本没有本土化的意愿。第二个教训是做决策时尽量抛开感性因素,纯靠数据和理性做判断。这点很难100%办到,但是每次我需要做决策时,我都会问自己:我选A是因为它满足了某个低级欲望让我爽了?还是真正能让我利益最大化?说到低级欲望,我并不提倡否认或者去压抑它,是个人都有各种欲望,弗洛伊德甚至认为性欲是最原始的动力源。所以我比较喜欢用健身里Cheat/Splurge Day的方式来对待低级欲望,要爽爽个够。控制不住自己的食欲?每周找一天只吃垃圾食品把自己吃到吐,但其他六天都tmd给我吃健康点。看到每个娘们儿都想上?每过段时间去嫖娼嫖个爽,这样日常工作中能减少用腿中那个大脑思考问题,我看过好几个前程大好的哥们儿最后都是控制不住自己吃窝边草,结果被女人搞垮。看过《华尔街之狼》的应该都记得这一幕 ,每天打两次手枪让你更容易集中注意力LOL。控制不住自己脾气和攻击性的,去靶场射击,找个拳击教练切磋,别在工作上跟人喊显得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喜欢被人吹捧和仰慕的,KTV找几个小姐装逼去。总而言之,尽量别把这些没用的低级欲望和你的事业混在一起。


在公司一段时间后觉得这个香港老板相当不靠谱,但也没有更好的机会,就凑合呆着。这阶段属于骑驴找马,想通过这家公司的资源接触更好的机会。不久后我便找到了我回国后第一任导师,一位狼性十足的台湾老板,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后面再讲吧。


10年【北京】- 四处游荡的流浪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