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旧式重炮,德国28厘米Haubitze海防炮

在海上力量不断壮大的情况下,海岸防御成为许多国家国防的重点,在没有飞机、导弹的年代,岸防炮就是海岸防御的最佳武器,在19世纪后期,德国克虏伯工厂着手研制一种283毫米口径的岸防重炮,它的正式名称是28 cm Haubitze L/ 12,或许谁也没想到这款在技术上迅速落后的火炮居然服役了很长时间,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

这款海防炮在1892年开始服役,它在当时也算是先进装备,是克虏伯公司根据德国海岸国防要求研制的,德军要求这种火炮固定安装在有防护能力的堡垒里,以大角度开火,有点类似于臼炮,至少可以将炮弹投射10千米,并有足够能力破坏敌方战舰,克虏伯选择了283毫米口径,大口径才能保证足够伤害。

火炮有一个木材制成的厚重矩形底座,与其它同类火炮浇筑混凝土永久底座不同,在底座上安装火炮的水平旋转部件,上方是一个集合了方向机的铆接金属箱,炮管的耳轴安装在U型支撑架上。

金属箱上是前低后高的滑轨,这与当时的滑轨架退炮一样,火炮射击后在后坐力冲击下向后滑动,火炮还安装了早期的反后坐装置,气缸安装在轨道上方,能辅助缩短火炮后坐行程,不过它的力量应该还不足以独立承受后坐冲击,否则就不用安装倾斜滑轨了。

身管12倍径,长3396毫米,与那个时期大多数岸防重炮一样,炮管被做得很厚,加上长度较短,火炮显得很短胖,火炮后膛采用水平滑动炮闩闭锁。火炮可进行360°水平旋转,俯仰角度在0°~65°(还有一种说法为0°~70°)。

火炮获得了一种专门研制的重型炮弹,重约350千克,可通过调整发射药量改变射程和弹道,弹药炮口初速度360米/秒,最大射程10.4千米,内部装药17.3千克,这种炮弹足以贯穿军舰甲板装甲,一旦命中目标可以造成很大损伤。这么重的炮弹完全依靠人力搬运显然不合适,火炮后方安装了一座小型起重机,采用手动滑轮提升炮弹,与火炮后膛对准后需要人力推入,实战中火炮射速大约4分钟一发。

火炮较为笨重,加上木制平台的话整体重量达到了50.3吨,它以固定安装为主,必要的话也能拆解成四个部分用马车牵引机动,重新组合安装需要耗费数天时间。

德军在一战前将这些重型岸防炮部署在关键海防要塞中,例如保卫威廉港,当年德军在我国青岛修建的要塞也千里迢迢运输了4门过来,它们在后来与日军的战斗中发挥了作用。一战期间德军也曾移动部分火炮到荷兰,用于预防可能发生的登陆战,曾有打算将火炮拆解运到陆战前线,因为火炮性能不足加上安装缓慢而放弃。

一战后根据条约规定,德军不能拥有28厘米炮这类重型武器,但他们设法藏匿了一部分。从性能来说,这些28厘米岸防炮在一战后就已经落伍了,1939年二战爆发后,德军在战场上快速推进,原先准备的许多重炮没能派上用场,直到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此战苏、德两军都动用了大量火炮,德军除了动用卡尔臼炮、古斯塔夫列车炮等著名装备,也将数量不明的28厘米岸防炮运到那里参战并发挥了一定作用,可能是服役时间太久了,有几门火炮出现了炸膛事故,此次战役后基本没有了28厘米岸防炮的作战记录,可能是撤回德国本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