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有感
“如果人是可以邮购的,你需要多少个才能抚平内心的孤独?”即使处在喧闹的都市中,挤在一堆堆的人群里,参加多少次理由各异的聚会,时代纷纷扰扰,我们却依然无法摆脱孤独感。追溯至1845年7月4日,28的卢梭独自一人在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下,我们能否从《瓦尔登湖》中读出他对孤独人生的态度。
正如译者徐迟先生所言,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确实,白日里忙于学习,忙于工作,忙于接受各种快餐信息,实在难有静读此书的心境。考试周过后的夜里,无意翻阅此书,顿时被瓦尔登湖畔的美景吸引,像被风吹着水面般的心灵好似平静下来接受这美丽的风景。
正如约翰.列侬所言:“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的确不管两腿力量有多大,我们都不可能使两颗心灵更接近。在这个膨胀的时代,我们越来越缩小的自我每天忙着在无数庞大的泡沫里游泳,却忘了游泳的目的是找路上岸,被物质化和现代化俘虏的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失去了原始意义上的本性,犹如关在笼子里的动物,大自然的风风雨雨渐渐远去,生存意义上的生命体验渐渐失去,孤独感侵蚀着我们内心,又有谁有梭罗的那份“我在天空垂钓,钓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的心境。简单地生活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隐逸,而是对生活充满无尽热爱,可以说,《瓦尔登湖》正是一篇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精神美文。作者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畔,与那个资本主义盛行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世人眼中的他是孤独的,人们常跟他说“我还以为你在那里会觉得寂寞,想和人更靠近一点,特别是风雨大作的那些夜晚”。但他更加喜欢四季都有的生命充满活力的地方或是生命的发源地,他远离喧嚣的人群,不受外部社会环境影响,大自然中为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只身一人却比我们活得更像一支队伍,常人眼里的孤独恰使他精神更为自由,而我们被物质禁锢的心灵才是真正孤独的。
“我步入森林,吸取生命中的所有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活过。”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加高尚。读《瓦尔登湖》,走进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畔,无疑是在进行一场精神的洗礼。我不禁思考,漫漫成长之路,新时代的青年人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繁弦急管的世界,是跟随物欲的大流,以年少的纯真换取所谓的“成长”,还是热爱自然,坚持初心,如梭罗般让生命远离喧嚣。 《瓦尔登湖》告诉我们,答案是后者。还记得梁实秋先生在《雅舍》中写道:“它是并不能避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当人对物质的需求不做过分追逐时,是极易从精神层面对恶劣环境进行积极的心理消解的,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需的乐观情绪并由此收获的优雅气质与风度,现代人的空虚是心灵的空虚,孤独是精神的孤独,无论身处喧嚣的都市还是空寂的林野,精神充实便就无所谓孤独。
也许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追逐,不妨在必要的时候让心灵停留,这时候,捧读《瓦尔登湖》,我们从中看到的绝不仅仅是瓦尔登湖畔的风景,更多的是我们生活中的美景,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那平静的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