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带着她的折翼》序

2023-07-01 16:54 作者:奋笔疾书的流裳  | 我要投稿

世界充满恐惧。

恐惧的土壤上,开出痛苦的花。

每当我的手里空无一物,每当我站在广阔的天地,我总会颤抖。

“世界充满恐惧。”我一遍遍告诉自己。

即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也总是叹气。

生活如此艰难。

一瞬间,无数个瞬间,我的心脏失去了呼吸。

我感觉头晕,害怕自己突然倒地不起。

只有在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还活着。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幻想着一场彻底的狂欢,只属于我的狂欢。

我想在黑夜里起舞,以音乐为舞伴,闭着眼睛,彻底陶醉,像一个醉酒的疯子。在那里,没有人会看到我,没有人会打扰我。我不必在乎动作,我只需要释放自我!我会跳到筋疲力尽,和太阳一起升起。

我无数次想过逃离,在夜晚逃离。

夜晚总是令我着迷。

我幻想着逃往黑夜深处,抛弃我的一切。给自己插上翅膀,飞,飞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拥抱弦月与繁星,然后,变成一颗星。

一颗不起眼的星。

世界是文字的世界。

痛苦,忧郁,迷茫,都是世界的碎片,文字以最简单的符号,把所有的碎片连起来。世界没有色彩,只有死亡璀璨。一切的一切,在死亡面前仿佛失去了意义。

在某个夜晚,我会突然想起文字,如鱼儿想起水一般自然。我闭着眼睛,渴望能看到灯光。思考着自己的文字,我早已睡不着觉,无数想法闪过,最终只留下一句“明天吧”。

不管多晚入睡,第二天总能起个大早,而我早已没有了昨夜的激情。

我曾把自己对的激情比作性欲,从激情中解放的过程自然是愉悦的,愉悦之后便只有冷静。很不巧的是,我是一个性欲很旺盛的人。

贾平凹说自己就像拿着碗在瀑布下接水,瀑布很壮观,但自己能得到的只有手中的一碗水。面对文学之海,我仅仅窥到了分毫,就算是只有分毫,我也无法触及。

我偶尔会读到一些让我难忘的文字,每一个字符都是一件艺术品。面对这样的文字,我无力抵抗。我试图模仿,却搞得一团糟。他们究竟是如何写出那么漂亮的句子的?我渐渐知晓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开始承认自己的不足。

我曾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以为自己的文学水平会随着年龄而增长,世上那么多的作家都是从中年才开始创作的,而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已经比他们强太多了。我抱着这样的美梦睡觉,直到有天我突然醒来,意识到人可能被什么东西限制着,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有人与它争斗,有人与它和解。这就是命。

这简直就像是电影里的台词。

“认命”这事,似乎并不适合我,不适合我这个“早上八九点的太阳”。年过花甲的语文老师曾告诉我们:“我已经认命,做不成什么事情咯。”

那时我还对一切充满信心,以为人定胜天,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我在内心质疑:青春是一种心态,不是年龄,怎么能没有追求呢?

直到后来,我成了他。

我佩服那些与命运抗争的人,尤其是在经历命运的折磨后。别人和我不一样,我能给抗争之人的,只有尊重和沉默。

命运于我究竟是何物?我和祂是什么关系?

——经常打照面的陌生人。

我们会在每时每刻相遇,我们熟悉彼此的声音和气味,却从未打过招呼,有时候从它身边走过,我会轻蔑一笑。

我注定要与文字相遇。小时候我很喜欢书,喜欢纸页间的油墨香。小学时我求着父亲给我买了很多书,我也全部读完了,那时候我的作文在校内都是顶尖水平,每次的作文都要被传阅。

下午上完课天色尚早,校长便安排了一段活动时间,活动结束后放学回家。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啊,我抱着书就能在僻静的地方坐一个下午。树下斑驳的阳光,婉转的鸟鸣,远处操场的欢笑声,让我至今难忘。

什么时候起,我就很少读书了呢?大概是从初中起吧。手机渐渐成为唯一的娱乐,书上的灰尘也越来越厚。还好高中时我遇到了《读者》,我在书店里发现了她,从此便爱上了她,每期都买,从未中断,现在买的《读者》摞起来应该有半米高了吧,再买的话,也不知道要放在哪里了。

我最早有写作的欲望,大概是在小学的时候。班里的图书角有一本两百多页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比父亲给我买的删减版厚的多。我看得入了迷,就带回家里看,看完书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那时候人们都睡得很早,九点就已进入梦乡。

此后我便一直幻想能像汤姆·索亚一样冒险,白天在想,晚上在想,想来想去,只想出了一段可笑的情节。

我在某个夜晚离家出走,在山沟里冒险,遇到了那个我暗恋的女生,于是我们就一起躲避家长的追查,依偎着度过每一个夜晚。后来我们闹了矛盾,她离开了我,我失望地到处游荡,最后在自家的田地里被警察发现。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构思出情节的故事吧,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写下来,后来也尝试写了很多,但没写多少就放弃了。

直到我看了《平凡的世界》。

虽然我现在很看不起那个已经认命的语文老师,但是他推荐我们看书,很不错的书。一本是《红楼梦》,另一本是《平凡的世界》。每个人自选一种。我选择了后者。

我庆幸自己做了这个选择,后来我买了一本改动比较少的文言版《红楼梦》,才看了前面几章就看不下去了,实在太枯燥了。

一看完《平凡的世界》,我就想写书。

我想以我表弟为原型写一部小说,这是关于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关于命运的故事。很多情节可以参考现实,因此我不用考虑太多情节的问题。恰巧我在《读者》上看到村上春树的文章,他说自己在中学期间,经常半夜一两点爬起来写小说。

于是我也有了想法。

我住校,每周五才能回家一趟,而周五中午不午休,午饭之后上两节课放学。

周四的晚上,我就成为了村上春树。

不过我并没有像他那样半夜爬起来,我一直开着台灯写,写到晚上十二点才罢休。怕影响宿舍的同学休息,我就压低台灯,用几本书挡着床头,再用枕巾盖住台灯。

某天周五上课时,班主任发现了我的黑眼圈。当然,我在认真听课,甚至把凳子搬到了老师眼皮底下,要不然我的黑眼圈也不会被老师发现。

我把写的几千字手稿递给朋友看,一位朋友说看不懂,另一位朋友说可以写得通俗一些,还有一位朋友说可以写完再拿给他看,好像他们并不看好我。不过其中有一个人告诉我,要想写作的话,可以试一试作家助手。

我记下了这个名字。

暑假,我下载了这个APP,在网络上发布小说。

我真的很佩服我自己,在没有任何数据的情况下坚持更新,写了七万多字,最终还是放弃了,到底是为什么,我也忘了,大概不是什么重要的理由吧。

或许是某日的慵懒之后,便不在想动笔了吧。

太宰治有本书名为《人间失格》,书里并不存在的那句所谓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曾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发展成了一个讽刺性的梗,即便是现在还能依稀见到有人使用。

我在为这本书起名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人间失格”这个名字,可“失”一字太过伤悲,倘若我用“拾”把“失”替换掉,那这个书名就完全没有悲伤气息了。《人间拾格》,嗯,多好的名字啊。不过,用这个名字的话,怕是要被世人指责碰瓷太宰治了,即使我并无此意。

文字是有魔力的,《人间失格》就是如此。在某一刻,我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书中的句子一遍遍出现在我脑海,又渐渐地变成现实。我总是尽量不去想这本书,却总是意外地与它相遇。

文字终会走向它的读者。

文豪们总是在思考更加深邃的东西,哪怕你从未听过他们的名字。阿来说很佩服自己的作家朋友,他们大多数时间都销声匿迹,然后带着惊人的作品出现,不等世人看清就再次失踪。

大多数时间,他们都在思考。

语言是世界的,文字却是民族的。

这些问题犹如深夜的密林,身处其中,完全就没了方向。偶尔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也只能逃开。

这些问题就交给专业的人来思考吧,我没有时间。

人都是会死的,我是人,我也会死。

我在玩《Spirit Farer》这款游戏时,一位叫古斯塔夫的角色说了一段让我难以忘怀的话:

不要害怕,我们都是由原子构成,无论是人还是物品,当失去了我们与生俱来的作用时,消亡就会到来,我们的一切都会归还给宇宙。能对抗短暂的生命的东西,只有艺术。

哪怕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类,哪怕人类灭亡,只要我们的艺术还在,我们就不算真正灭亡。

我不想灭亡。

我想留下艺术的痕迹。

在某个冰雪覆盖的日子,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所有温暖柔软的只有眼下才会温暖柔软,所有坚硬冰冷的东西则会永远坚硬冰冷。

于是我想到了文字。

现代存储设备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储存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但是却很难长久地保存下去。刘慈欣在《三体》里写到,保存信息最长久的方法就是把字刻在石头上。结果,即使过了千万年,地质发生改变,刻在石头上的字依然在。

有一段时间,我想过把人类文化的精华刻在石头上,并整日整夜思考具体执行的细节。可当我把这些想法写下来之后,很快就忘掉了。也难以回忆起当时的心态。

消亡是必然的。《永乐大典》成书时共一万多卷,几百年间种种动乱只留下了四百多卷的书卷。

那么多的文字,那么多的故事都在岁月里沉没。

但写作还是要继续。

写这篇前言的时候,我的故事还没有写完,我不敢说自己讲了多好的一个故事,我只是尽力在讲好故事。我不知道要写到什么时候,至少要一直写下去。我放弃了太多太多的故事,这个故事,我只想好好讲完。

世界是文字的世界,到处都流动着文字。

我像一个瘸腿的瞎子,瞎抓一把,凑成句子,凑出一篇故事。眼睛明亮的人,一定能看到更多的文字,双腿健壮的人,一定能捕获高处的文字。那么,就请欣赏这拼凑出来的故事吧!

当我告诉朋友自己在写自传的时候,他说:“这不是七八十岁该干的事情吗?”可世事无常,倘若意外突然来临,我总不至于死不瞑目。

起码我留下了一点东西。

无论后人怎么看它,说是垃圾也好,说是史诗也好,这好歹是我活过的证明,当我的子孙要瞻仰我的时候,他们总能有一个精神的寄托。

王莽登基后,做出了许多今天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可那些事情真是他想要做的吗?还是说他不得不那样做?今天人已无从知晓他的真实想法。

假如有天我也走上了王莽的位置,迫不得已做出某些事情的时候,我希望我留下的文字能够给后世的史学家一个合理的解释。

当然,更有可能的是,没有人会在意我留下的文字。

始皇援道天下宽,何为彳亍蒿荇间。

他日若列巨君畔,血下诗书示后汉。


《带着她的折翼》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