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12个纵队,哪个战果大?司令员很低调,名气不响亮
四野战将系列17:刘震(上)
作者:桅杆
东野先后进行过三次大的整编,组建过12个主力纵队,其中第一批是1、2、3、4、6纵,号称“东北五虎”;第二批为7、8、9、10纵,第三批为5、11、12纵。这12个纵队个个是威武之师。你要问哪个纵队最能打?这不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但有一点,在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中,表现最出色、战果最大的,在东野公认是2纵。
这个纵队能打硬仗、敢打恶仗、善打大仗,并且几无败绩,被誉为常胜纵队。这个纵队的司令员就是刘震,一流战将,战功战卓著,却为人低调,以至于他本人和2纵的名气似乎都不大响亮。今天就来说一说这个低调的将军刘震。
刘震上将
(一)长征路上,危急时刻救下开国大将
刘震是家中的独苗,家境贫寒,5岁丧母,放过牛,当过学徒,也念过几年私塾。他15岁参加赤卫队,16岁参加红军,是“童子军”红25军的一员。刘震参加红军的第3天即参加战斗。当时红枪会向红军进攻,班长看他是第一次参加战斗,年纪又小,鼓励他不要怕,等敌人接近后再开枪,然后就猛打猛追。刘震跟在班长身边,随班长一起冲锋。结果第一次战斗,16岁的刘震就抓了2个俘虏,还缴到2支步枪。这是刘震初上战场,就展现了过人的胆略。
红25军重建后,刘震被调到手枪团当战士。手枪团不到200人,相当于当时的特种部队,又是培养干部的教导队。1934年5月,红25军奔袭罗田。战斗结束后,手枪团召开战斗总结会,徐海东军长也参加了会议。会上,刘震对罗田战斗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指出了战术运用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徐海东听后,非常欣赏,立即要求全军从班到团各级都要加强战术训练。这次会后不久,刘震即被提升为224团1营1连指导员。应该说,是徐海东发现了这匹千里马:作战勇敢,又肯动脑子。
徐海东大将
在红25军长征路上,刘震被提升为225团1营教导员。1935年9月4日,红25军从甘肃合水县板桥镇出发,向陕北根据地前进。全军计划当天早上5时出发,副军长徐海东带着223团先行,军部率225团随后跟进。军部集合后,参谋长戴季英给部队训话,一气训了2个小时。
这时,一路追击红25军的宁马35师骑兵团到了板桥镇。负责外围警戒的225团2营见敌立即开火。宁马骑兵见火力不强,地形开阔,立即派出2个营发起冲锋。戴季英当即命令红225团团长率3营支援2营,让1营保护军部先走。敌由于2营大多是新兵,很快就被冲就垮了。3营匆忙上阵,抵挡不住骑兵的冲击,很快也垮了下来,团长方炳仁牺牲。
先行出发的徐海东听到后面枪声大作,立即带重机枪连转回,以火力压制敌人,掩护2、3营战士后撤。宁马骑兵立即向徐海东和重机枪连方向凶狠地冲过来。敌人骑兵众多,冲击速度快,徐海东连忙下令撤退。危急时刻,警卫员强行把徐海东扶上一匹白马,并狠抽几鞭,疾驰而去。
宁马骑兵见徐海东骑着马,知道是个“大官”,立即组织了一队骑兵追杀过去。刘震当时是225团1营教导员,从望远镜里看到敌骑兵在追赶徐海东,立即和营长韩先楚率部分战士冲过去。这时,敌骑兵距徐海东只四五十米了,眼看就要追上,情况非常危急。刘震赶紧命令战士们集中机枪和步枪,向尾追的敌骑兵猛烈开火,一下子打倒了6、7个敌人,其他追兵见状掉头逃跑。刘震和韩先楚在千钧一发之际,联手救下了开国大将徐海东。当时谁也会想到,两人在1955年同授上将。这是后话了。
刘震、韩先楚、陈先瑞
(二)两次建议未被采纳,部队损失惨重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刘震任115师344旅688团政训处主任(实为政委)。平型关战役时,688团作为师预备队,在下关镇待机,没能直接参加平型关大捷,十分遗憾。
1940年6月,时任344旅旅长的刘震,随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2纵队南下豫皖苏地区,与新四军6支队会合。后来,黄克诚率部东进淮海地区时,看到6支队兵力不多,骨干队伍更少,便将主力344旅留在了豫皖苏地区。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344旅改编为新四军4师10旅,刘震仍任旅长。1941年2月,敌人动用1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兵分2路,向新四军4师豫皖苏根据地进攻。在作战部署会议上,刘震建议集中4师主力先歼敌一路,然后再转用兵力打击另一路。在当时的敌情、我情下,刘震的建议是符合战场形势的,也符合我军作战方针的,无疑是正确的。但他的意见被师首长否决,分散兵力各打一路,最终全部失利,部队受到很大损失。
随后,4师首长要求10旅以营为单位分散行动。刘震认为,部队分散后,形不成拳头,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同时因为电台短缺,一旦分散指挥上十分不便,建议兵力不要分散。但这个建议又被否决。事实果如刘震所料,10旅分散后,在敌优势兵力进攻面前,损失惨重。其中10旅29团1营在半古镇遭敌包围,激战1天,仅20多名指战员突围,其余全部牺牲或被俘。
29团的前身是344旅689团,是由红26军改编而来,战斗力很强。这次一下就损失了1个营,刘震非常痛心,轻易不掉眼泪的他忍不住痛哭,3天3夜吃不下,睡不着。这两次作战虽然失利,但却可以看出刘震有着敏锐的战场判断力。只是当时地位不高,又遇到个性很强的上级,没能让他展现军事才能。
在1941年2至5月的3个月时间里,10旅损失大半,从南下豫皖苏时的4500多人,减少到2200多人。黄克诚得知情况后,也十分痛心。但为了顾全顾大局,支持4师发展,同时也为保护10旅这支老部队,主动提出用3师建制完整的9旅与10旅对调。1941年9月,新四军军部批准了这一建议。这样,刘震又成了黄克诚的部下,任新四军3师10旅旅长并兼淮海军分区司令员,主要负责根据地建设。1945年9月,新四军第3师奉命进军东北时,刘震被任命为3师副师长。
应当说,直到此时,刘震展现军事才能的机会并不多,或许是在积蓄力量。东北3年解放战争风云际会,成了刘震施展军事才能的大舞台。他率部在黑土地上纵横驰骋,带出了东野战功最大的王牌军。东北3年,才是刘震军事生涯的巅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