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明最后的明君,崇祯亲政爱民,明亡他又有几成责任呢?

2021-09-16 12:23 作者:洪都烟客  | 我要投稿

1644年4月25日,随着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明帝国在经历了二百七十六年之后,宣告灭亡。崇祯时期的明朝,正处于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的危机局面,这些原因使得大明王朝摇摇欲坠,濒临覆灭。然而除去这些因素不谈,仅仅讨论崇祯皇帝的个人行为,对于明朝灭亡,他究竟占有几成责任呢?

编辑

崇祯时期,陕西巡抚孙传庭能征善战,智勇双全,是当时朝廷中非常重要的一位战将,后来孙传庭和洪承畴两面夹击,重创农民起义军,俘获闯王高迎祥,此时如果继续进攻,叛军极有可能被剿灭。然而清军突然南下,崇祯帝下令孙传庭停止进攻,转头迎战清军,孙传庭上书坚持应先彻底剿灭叛军,再集中兵力对抗清军,但是崇祯固执己见,坚持先“攘外”后“安内”,结果导致李自成趁机逃走,东山再起,使得多年的围剿成果毁于一旦。

编辑

崇祯时期,因为多线开战,导致国库空虚,因此朝廷下令加派三饷,不管老百姓如何困苦,仍以严刑催征,加上一些地方官乘机中饱私囊,更大大加深了百姓的负担,最终导致老百姓纷纷逃亡,被迫加入农民起义军,当时就有不少大臣向崇祯帝提出停止加派三饷,但他执迷不悟,一意孤行,不听臣下之言。

编辑

崇祯元年四月,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北京保卫战,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是阻止清朝入侵中原最坚固的屏障。他整顿防务,收效颇丰,使辽东战局日趋稳定,可崇祯帝竟听信谗言,误杀袁崇焕,其部下祖大寿率精锐之师东去险些叛变。致使辽东战局更加败坏,《明史》记载:“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危亡之征见矣。”

编辑

崇祯一朝十七年,内阁大臣更换频繁,有的阁臣任职只有几个月,有书说“崇祯一朝共四十四相,何其多也”,崇祯在位十七年用了五十相,除了温体仁周延儒任首辅时间长些外,其余都是走马观花,并且这些首辅大都不得善终,不少史书称这种现象是“千古所无”。更换阁臣殆无虚日,致使中枢政事紊乱败坏。

编辑

种种事情表明崇祯皇帝是一个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苛察残暴,反复无常的君王,假使他能胸怀天下,体恤百姓,使袁崇焕督师蓟辽,整顿防务,加强战备,实行战略反攻也指日可待;同时内修德政,停征三饷,体恤爱民,在天灾来临之时减轻赋税免征钱粮。

对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义军实行剿抚两用,实行先安内再攘外的战略方针;再建立一个稳定的中枢机构,使朝廷功能正常运转。若能做到这些,大明王朝或许不会灭亡,历史也可能被重新改写。


大明最后的明君,崇祯亲政爱民,明亡他又有几成责任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