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经典译读】黑格尔《逻辑学》(5)——有、无、生成和评论1

2022-03-27 22:16 作者:曼妥思椰子斯基  | 我要投稿

存在(有)

存在/纯有,没有任何更近一步的确定性,作为不明确的以非中介的方式中介一切的直接的中介者,只与自身相同,但在他者眼中不是自我等同者,因为存在没有内外之分,完全是不确定的。假如存在由于任何规定(规定之间的同一性是形式)或内容(规定之间的差别是内容)与它者有了区别,存在就没能保持它的纯粹,脏了。

如果说这里可以谈到理智直观,那么理智直观没什么东西可看,因为存在处于不明确的状态;理智直观只能看到,在看的这个动作,于是看到自己本身,把自己作为内容来把握,进入本质论去了。

如果说这里可以谈到思维,那思维没什么东西可想,因为存在处于不明确的状态;思维只能把握,在想的这个行为本身,于是是一种纯思。

存在,作为不明确的以非中介的方式中介一切的直接的中介者,实际上不多不少就是无。


无/纯无,是与自身单纯的同一,与自身没有区别,无不像存在那样去开启、指向它者(自闭的)。如果说这里可以谈到理智直观或思维,那么,它们看到了无本身,于是对无的直观或思维便有了意义:直观/思维了某个东西与没有东西可供直观/思维,两者是有区别的——“理智直观活动和纯粹思维活动它开显出来的可弄个东西成为它的对象的能力,这种精纯的发起力,就在于能够知道、体认到‘有东西可思维’和‘没东西可思维’两者的状态是不同的,知道这两者的区别就可以使“无”变成直观的对象”。

重要的是,先有差别,再有它者与无,而这种张力中(它者与无)产生了丰富的内容,在内容中可以直观到差异,有差异就意味着有中介性,所以“无”其中是个中介过程


建议播放:23:13——26:42



生成

(中译是“变”,还是生成合适,有一种孕育和蕴含的感觉,变就比较突兀不知怎么地莫名其妙就变了)

在存在中没有东西可看,在无中看的是无,因此存在于与是一个东西的两面,两者可以互相转化。这里的真相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存在早已转化为无(存在由于不了解自己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产生消解的冲动失去探求欲于是自闭了不想开启它物?)和无早已转化为有(无震怒于自己的极度匮乏再加上周围非常孤寂于是否定了自己作为无的存在?)。

生成就是作为中介者的“存在”与作为中介过程的“无”的之间的摇摆/互相中介。


注释一


无是经常要与某它者对立的,但它者已经是有了明确状态、出来了的物,与别的它者有区别 所以与它者对立的无是一个明确了的无。在这里我们要注意,无是在它自身不明确的单纯性中,是自我取消了的无,是反思的否定性的自我指涉的无

有人以为不用“无”而用“非有”会更合适,因为“非有”中包含了无与有的关系,但“无”是纯粹自为的无,是无关系的无。


埃利亚派、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提出了关于有与无的种种观点,但这些表现都有一个基质,预设了一个背景,一个时空框架,而不是像它们从中都抽离出去那样的设想,因此就不会想到它们是本身是同一的。

泛神论是一种恬静和永不波动的主张,他们本体论上的原初机制能维持自身,不会有生成和消解过渡到它者的运动,表现出的同一性概念与我们这样同一性与非同一性同一的概念原则上是不同的。

有与无是同一的东西这样的结果,如果有人感觉它是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那是因为在他们的脑袋里塞入了过多的预设,被异化得以至于看不清眼前显明易懂的事实


以上关于直接性与中介(中介是一种互相关系,指向它者,是一种“它不是我”的否认关系),有句似曾相识的话,即“天上地下都没有一处地方会有某种东西不在自身内兼含有与无两者。”这里所谈的,当然是现实和具象的东西,所以其中的那些规定,便不作为割裂和相互对立的,在非真相(有与无的对立)中呈现,而是处于进一步的规定(本质论的环节中),并且将被看作是积极的、设定性的东西和否认的东西,前者是已经看到后积极地设立起来的有,后者是看过后发现没有,然后自我取消其明确状态的无;但是设定性和否认的东西都包含着抽离(和它者无关,就其自身)的根据;前者以“有”(确定性)为根据,后者以“无”(否定性)为根据。

——这样,在设定性的现实之物当中就包含着存在(有)作为它的根据;而在上帝(绝对者)的之中,也有否定性的规定(无)的根据,如活动、创造、力量等等——力量以“无”作为它的根据,因为力量无法与它者并列,而是要生成、导向它者,并自我取消。


这个有与无的同一,仅作为初步的、不成熟的真相,却是一次便永远奠定了的,并构成后来一切的环节,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后面的真相是因为现在的绝对者还是个弱智,运动到最后一切都会真相大白和必当如此;所以除生成(非中介的有与无的同一性)自身以外,以后的一切逻辑规定都是这个同一的表达,只有空泛的有与无/作为存在论的环节的有与无才可以分离地讨论。



有个栗子说:“有与非有是同一的,那在我的财产状况中,拥有100元或没有100元,便都是一样了。”

我们谈论的,只是有与无的纯粹抽象,而不是这个应用说的,是已经包含内容的、明确的有与无。

一个明确了的有,它已明确了其他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它,所以它的存在要依靠它者给出;它已是个内容,要整个世界确认它存在的明确性。于是,“有”自身与它者,这两方面的交互产生的规定把整个世界联系了起来。

表征(物自己呈现了自己,人类把物自己呈现了的东西再呈现于意识之中)中的情况也是如此,在表征中的一个内容要依靠它者来证明自己,这个内容的有或非有,就不是无足轻重的了。


康德有一个批判,含有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主要因素,是这样的:不能把存在本身当做一种现实状态;存在不是内容规定(形式的差异),而是形式规定(实现性的规定;幕后的筹划),100元是有与无的内容规定,而有与无的抽离状态,在它们获得具体明确的内容时(100元)就停止其抽离状态了,于是“有”就是现实,是100元规定了的有,“无”就是否定,是100元规定了的非有。

而100元这个内容规定本身,从它自身抽离(想象中)的状态下去看,在有和非有中,都是同样的(有或没有100元都是100元,100元本身不会发生变化);但那个“有”被当做财产状况时,100元的有,与财政状况有了联系,便转移到定在的范围里,不是本身的实存了。(有了100元捏手里能吃喝玩乐,没有100元就不能)

所以在现实中存在的100元(财产状况)较比在想象中存在的100元的概念(表征),没有更多/不同的内容规定,它们的区别不来自有没有100元,而是综合地给表征中的有没有100元添加的规定:财政状况。


再者,说有或没有100元都一样,因而反对有与无的统一,错误在于光看见有与无的抽离状态,忽略了它们是已经有了有此彼之分的定在:此物与彼物的区分,只有在表征的心智里才会出现,在抽离的有与无当中不会有这种区分。

反过来,应该理解为抽离状态的有与无,却又把它们转化为有具体内容的有与无,而到了定在才会包含有与无的实在区别:“拥有或不拥有”和“有与无”是两码事,“拥有或不拥有”是指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事物,有其明确的界限;“有与无”是本体论上的发生事件,是抽离所有内容和明确状态的东西

现实地拥有和仅仅是脑子里想象/存在于在表征中,这二者的差异/差别本身来自于,表征它自己以一个否定性的方式指向它者。(我只是表征,它们不是)


如康德所说,在这种孤立的表征中,100元固然自身有其经验性的内容,但是被截断了,并无对它物对立的联系和建立的明确状态;自身同一的形式,使他们失去了与他物的关系,使其无论被知觉与否,都是一样的。

但是,黑格尔说,100元的所谓表征,乃是对经验性内容孤立起的表征,是主观知性对内容所强加并借与的形式;100元不是自身关系的东西,而是可以变化消逝的东西,100元依然是被建构起的东西,需要靠它物来维系自己的存在,所以100元的100元性是个虚的东西。


原 声 大 碟:3:58:21——3:59:06

可是马克思这个时候就在黑格尔耳边说:👥哎,兄弟有,你别搞错了,有,而且这个100元性比那100元更真实。

黑格尔说:哎,没事,没事兄弟,康德这个时候这个傻🅱,他没有意识到这点,我们不要超纲啊,不要超纲,康德这个笨蛋,不要教他后面的内容🔕,他不懂政治经济学。啊,其实我懂,我假装我不懂,因为我还要在普鲁士混,你*了拔子,你可以跑到伦敦去,我他🦄的家儿老小的,我这个经不起舟车劳顿🚲啊,我这感个冒就把自己感死了🚷……差不多。你懂得……哎,你懂得啊,懂得啊……兄弟,康德是傻🅱,不要觉得他太聪明🚮

马克思:好好好,我知道了👌

【经典译读】黑格尔《逻辑学》(5)——有、无、生成和评论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