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大讨论(四) | 心理学不是推卸责任的工具
蔡银全 全员心理关爱 2022-11-07 18:01 发表于北京
【小E有话】
谁都是自己父母的孩子,谁有一天也会成为自己孩子的父母。
当你今天理直气壮地在指责你的父母“皆祸害”时,有没有想到,当有一天,你的孩子也用这句话来指责你时,你将会是什么感受?
欢迎大家讨论、赐稿或评论区留言。活动结束后将从来稿或评论区按点赞量筛选出前五名优秀作者,赠送价值一千元心理学远程课程(可转赠)。
心理学不是推卸责任的工具
蔡银全
“父母皆祸害”——初看到这个命题时,胸中就有股闷气使之不吐不快。
“父母皆祸害”,一个“皆”字把全天下的父母都否定了。这是和父母有多大的仇恨才能用“祸害”这个词?!不可否认有小部分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有极端行为,但绝大多数对孩子是抱着爱心去养育的。现在回首看待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可能存有不妥之处,但需要考虑的是,当时年代、家庭条件等综合因素,你所认为的不尽心,可能是当时状况下父母最大的付出。不可能有完美的父母,想让父母永远不犯错,自己想要什么都可以无条件的得到满足,这本身就是儿童的全能感状态。
当面对困难或者需要承担责任时去逃避,并为之辩解:都是原生家庭害的,原生家庭成为推脱责任的工具。认为现在的结果都是当时父母养育不当造成的。所谓三岁前决定了一生,这是多么宿命的论断。《睡美人》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为国王的父亲在得知自己的女儿,被巫师下了“公主会被纺织机的纺缍刺破手指而丧命”的诅咒后,下令禁止使用纺缍。结果公主十五六岁那年在一座古塔中遇到了一个正在用纺锤纺线的老婆子,公主一挨着纺锤即倒在了地上。咱们暂且不论咒语的真假,起码作为国王的父亲,对女儿是尽力的保护。假如把纺锤比作一个危险,作为父母把危险防御于孩子之外,这是爱的体现,但也有可能是温室式的养育,当孩子离开家庭,独自走向社会时,可能需要面对很多以前没有遇到过得困境,假如想逃避时,是不是可以来一句:都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没有把我照顾好,父母皆祸害呢。当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父母的养育,无条件满足时,可以说成溺爱,不利于未来成长。有条件满足时,认为没满足的部分对童年行成了创伤……
原生家庭是近年来比较热的词语,有些是刚接触心理学,对其一知半解,知道了原生家庭的概念,把自己的问题一股脑的推给自己的父母,有种找到自己问题的根源,终于可以解脱的感觉。同时也不排除某些居心莫测的人在带节奏,就“父母皆祸害”这么一句话严重打击了中国的孝文化,把天伦之乐、其乐融融的家文化变成了阶级斗争。
学习心理学是为了提升自己或帮助他人的,假如把它变成推卸责任的工具,只能说一句:呜呼哀哉!
2022年11月7日
(作者系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全员心理关爱计划(EAP)”研学组成员)
文章来源:全员心理关爱微信公众号,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yIBJGsSSm9GLvRmwo6n9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