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个岗位300人抢,太难了

2023-05-24 12:18 作者:富日记  | 我要投稿

如今各行各业感觉就一个字——

网上看到某名校今年公开招聘 1 位副科老师,结果有 300 多个人来竞争岗位。

年初南京教师招聘考试笔试,7 万考生竞争 1800 个岗位。

2023年国考总报名人数突破250万,相比去年增长了50万人,同比增长25%,达到了近十年之最,资格过审平均竞争比为60.5:1,最大竞争比超5800比1。

这些数据背后的严峻形势一目了然。

教师、事业编、公务员这些相对稳定的岗位,竞争已经激烈到白热化

真的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不要说有编制的,没编制的岗位都要挤破头。

前段时间,杭州一个街道办事处招编外工作人员,来的都是国内外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之外的其他行业的应聘也这么激烈吗?

相对而言,可能好一点儿,但也没好到哪儿去。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竞争激烈是必然的,有两个原因。

一是需求端在下降。

几年的疫情叠加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影响了经济增长,需求端的工作岗位在减少。

二是供给端在增加。

今年夏天,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全国2023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

而在2000年,这个数字只有95万。

从2000年初到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了十倍有余。

求职人数太多了,这么多高学历劳动力涌入就业市场,导致学历大幅贬值。

以前本科生努努力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现在研究生、博士生很努力求职也不一定理想。

这和努力程度无关,时代变了,环境变了。

前几年开始,我每年就能听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

不仅就业难,考公、考研的难度也被称为“史上最难”。

每一年都是史上最难,更惨的是,下一年总会更难

本科生越来越不好找工作。

很多人去考研,过几年研究生也会多起来,很多人再去考博。

读书的人多了,高学历者比比皆是,有限的职位和资源自然变得更加紧俏,大面积的学历贬值在所难免。

为什么这么难,原因很简单,一目了然。

但我们关心的其实是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不光是毕业生,每个职场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你以为是老员工,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就能高枕无忧吗?

社会是一个紧密联结的系统。

当对薪资要求更低、学历更高、更年轻的劳动力越来越多的时候,你的不可替代性真的像你以为的那么高吗?

中年人一旦失业,往往比毕业生更难找工作。

好多人说干脆躺平算了,这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一直挨社会的毒打,还一下手都做不到,实在没办法了,不知道怎么办了,放弃抵抗躺到地下了。

这种方法不可取,我们嘴上说说,调侃一下,自嘲一下都没问题,真的这样做就太傻了。

大多数人说躺平都是说说而已,要是你当真了,那就麻烦了。

其实归根结底,解决方法就是一个,让自己拥有很难被人替代的核心技能,让自己变得稀缺。

这是比公务员、事业单位更靠谱的铁饭碗。

这个说起来简单,真明白这个道理也不难。

难的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核心技能,专注于此,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从而获得超过他人的专业性,变成职场上的稀缺人才。

和学校的考试不同,这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甚至很多人没意识到的考试。

你当然可以不考,但后果很严重,要自负。

我觉得可以分这样几步走:

第一、先分析行业赛道,发展前景,确定自己要从事的行业。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进入一个增长快,有发展的行业就好像坐上一架上行的电梯,事半功倍。

第二、选定行业后,了解这个行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关键岗位需要的能力,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

第三、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去读书,去报班,去拜师,投入一万小时,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这是一条看似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但大概率比以后找不到工作,去开网约车、送外卖,感慨怎么这么卷要容易一些。

不要指望以后会变得容易,外在的东西不管是人还是什么资源,都不一定靠得住,最靠谱的是让自己越来越强。

一个岗位300人抢,太难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