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第⑥弹!中唐时期的文学家及其作品
今天给大家梳理中唐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及其作品!
1.韦应物

韦应物(737—797),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15岁时靠门荫成为唐玄宗的三卫近侍,生活放浪不检。安史之乱后,他折节读书,进士及第,于广德元年(763)出任洛阳丞,大历十年前后任京兆府功曹参军,建中兴元年间(780—784)任滁州刺史,贞元初又改任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后人因称之为“韦苏州”。韦应物的山水诗,善于用温润洗练的语言,营造超逸脱俗的意境,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用绝句与七律写成的山水田园之作,也传诵后世,如《滁 州西涧》。韦诗能以“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 元九书》),他的吏隐生活与体验,以及在盛世已逝的时代中的独特情感,都在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的古代士人中更具普遍性。他本人也因此被后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的典范。
2.刘长卿

刘长卿(726?—?),字文房,先世湖北宣城人,生于洛阳。刘长卿一生坎坷,心境颓唐衰飒。他的诗着重表现怀乡伤别、羁旅行役、隐逸闲适、叹老嗟卑等题材,其中渗透着国事衰弊、身世飘零的感伤。他自己以“五言长城”自诩,语言省净,富有远韵,如《逢雪送芙蓉山主人》。刘长卿的七言律绝,声调流畅,意境浑融,形成了清空流畅的独特风格,如《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的诗作也有概念化、类型化的不足,如诗中“愁”“悲”“惆怅”“寂寞”等词汇频繁出现,“夕阳”“秋风”“青山”“芳草”“落叶”“沧州”“潮水”等意象被反复使用,秋日寒林、夕阳万山之景屡屡出现,语意雷同,这是他的弱点。
3.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其诗歌也有很高成就。他对复兴儒学、重振道统有巨大的热情,充溢着追求理想的豪气以及愤激流俗的傲骨。他的诗偏爱惊怖、幽险、怪异的意象,纵横排奡,风格独特。韩诗还大量使用奇词僻字来增添奇险的效果,如“虎熊麇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燖炰煨爊孰飞奔”(《陆浑山火》)。具有典型的“以文为诗” 的突出特点,将散文的章法结构、句式、虚词,以至议论、铺排手法移植到诗歌创作之中。《南山诗》铺叙终南山绝顶所见,一连用了51个带“或”字的比喻句和14个叠字句,铺张扬厉,同时又寄寓浓烈的情感。韩愈还常在诗中发议论。韩诗还有不少游戏之作,对自己的际遇处境加以自嘲,如《嘲鼾睡二首》《孟东野失子》语近鄙俚,《落齿》《病中赠张十八》刻画疾病的生理细节,都是很新鲜的笔法。韩愈的诗歌为后世诗人开辟出许多新的创作道路,例如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就受到韩诗的影响。
4.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家境贫寒,性格狷介,46岁才进士及第,50岁始任溧阳尉,一生卑宦,不善吏事。孟郊一生穷愁潦倒,作品以自伤身世的寒苦悲吟之作为主,如写自己贫寒生活:“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读来令人辛酸;写自己穷困的境遇:“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别崔纯亮》)孟诗多刻意营造幽僻清冷的诗境。孟郊以苦吟著称,苦吟与内心的愁苦融合,就形成苦涩幽僻的风格,文字上的推敲往往尖新峭刻,如“春色烧肌肤,时飧苦咽喉” (《卧病》),“瑞晴刷日月,高碧开星辰”(《送淡公十二首》之二)。孟诗的有些构思也很奇特,如《古怨》:“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诗中的思妇要与情人相比,看谁的眼泪多得能把芙蓉花淹死,将思妇的孤独怨艾刻画得不忍卒读。
5.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县)人。他是唐宗室后裔,故常自称“唐诸王孙”“皇孙”“诸王孙”。父李晋肃,曾经当过县令,因“晋”与“进士”的“进”音近,李贺便因要避父讳而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最后只得靠门荫做了从九品的奉礼郎,不久即托疾辞归,卒于故里,年仅27岁。李贺才华早著,18岁时,他带着自己的诗作拜谒韩愈,韩愈只读了第一篇《雁门太守行》就大为赞赏。他少有大志,但因不能参加科举,理想无法施展,内心巨大的失意与痛苦,只能借诗歌加以排遣。他作诗呕心沥血,李商隐的《李贺小传》记载说:“恒从小奚奴骑疲 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始已耳。’”完全将诗视为生命的寄托。李贺诗歌偏重从死亡、衰老的否定性角度去抒写对人生近乎绝望的悲剧性感受。前人称李贺为鬼才,他的诗作,很多都充满怪异的想象、幽怨的风格。
6.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经历坎坷,永贞革新失败后长期遭受贬谪,内心的失意自非常人所能相比,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表达了自己长期遭贬的苦闷。刘禹锡在长期的贬谪生涯中还受到民歌的浸染,创作了不少有民歌情调的优秀作品,如《杨柳枝》《竹枝词》《浪淘沙》《堤上行》《踏歌词》《畲田行》等,如《竹枝词》。
7.柳宗元

柳宗元(772—819),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 县),故世称柳河东。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其诗大部分写于贬官永州期间。柳宗元的性格比较沉郁,对社会人事的深思敏悟,又加深了他这种性格气质,他只能将感 愤时事、自伤身世的激切与愁苦,寄托在诗文创作中。因此,柳诗写百忧攻心的精神煎熬,写幽峭孤高的心境都十分深刻,这两者又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柳诗的独特风貌。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为山水田园诗的四大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是柳诗的最重要特点。他的山水田园诗善于表现孤峭高洁的境界,寄托精神上的苦闷,如《渔翁》。
8.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元和三年至五年,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这一时期,白居易有很高的政治热情,积极进谏,屡次上书指陈时政,创作了大量讽谕诗,包括著名的《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元和十年(815),因宰相武元衡被盗杀而第一个上书请急捕盗,结果被加上越职言事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这给他以极大的打击,从此开始走上以“独善其身”为主的道路。会昌六年(846)卒。白居易对新乐府的创作有相当成熟的思考,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对于新乐府的创作,他特别提倡真实,认为只有“核而实”,才能“传而信”(《新乐府序》)。但艺术性也很重要,他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圣人知其然,因其 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与元九书》)。
长篇抒情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艺术的代表作。白居易还有不少表现其闲适生活与心境的作品,其近体诗善于反 映生活情状,笔触入实而又富于韵味,如任杭州刺史时所作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描绘西湖美景历历如画,字里行间渗透着初 春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西湖美景由衷的热爱与眷恋。白居易的诗歌流畅平易,广泛流传,被称为“白乐天体”。元稹称白诗“自篇章以来,未有流传如是之广者”(《白氏长庆集序》)。白居易《与元九书》曾自负地写道:“自长安抵江西,三四 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后来,白居易的作品还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成为影响广泛的中唐诗人。
9.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元稹倡导乐府诗创作,并身体力行。如《上阳白发人》写宫女的幽禁之苦。《胡旋女》讽刺帝王贪恋逸乐,佞臣投其所好,导致国家危乱。《估客乐》对不法商人唯利是图、横行社会深表不满。这些作品概念化的倾向比较突出,不像白居易新乐府那样能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不少作品主题不集中,艺术上没有白居易新乐府那样成功。乐府诗之外,元稹还留下许多很有情味的作品,如《遣悲怀》三首思念亡妻,真挚质朴,对仗工稳而又流畅自然。元稹还有不少作品表达对友人的挂念以及对历史盛衰的思考。如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