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五章』第四节-军区制早期用于解决军队供给的特殊关务专员制度

2022-08-10 16:52 作者:傻狗本狗Official  | 我要投稿

在拜占庭帝国早期,帝国维持着一个庞大的制造业网络,从而为帝国军队的士兵提供制服和武器装备。跟据我们的判断,这些军工厂生产了帝国军队士兵需要的所有武器装备,但却只生产了部分制服,其余剩下的制服则是向纳税人征收的,并以实物的形式提供给帝国军队士兵,或是由帝国军队士兵用制服津贴在市场上购买。除此之外,帝国还向纳税人以实物形式征收口粮、马匹和马匹饲料,直到它们在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这些税款变成了以黄金形式折算的税款。帝国的野战军部队似乎直到莫里斯统治时期才能够在作战时收到帝国发放的军饷,当莫里斯皇帝试图通过命令帝国军队前往多瑙河以北地区维生来减少财政开支时,皇帝被帝国军队推翻了。在六世纪时期,发放给帝国边防军的军饷似乎普遍被折算成了黄金形式。[1]

起初,特别是在君士坦丁一世之前,帝国缺乏足够丰富的货币供应量和稳定的货币体系,因此无法将物资完全折算成现金发放给军队。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建立了稳定的货币体系,并将实物军饷折合成现金形式发放,使得帝国军队的士兵能够自己购买所需装备。他们往往偏好于这种做法,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物资,并将剩余的现金用于其他所需的地方。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会妥善地武装自己,因为如果他们买了质量差的武器装备、制服或是马匹,他们也会遭到相应的后果,因为会危及到自身的生命安全。此外,帝国军队的士兵会在检查军需品时被命令修复其中不妥善的地方,由于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发放津贴极为慷慨,因此也足以使得帝国军队的士兵拥有足够的金钱去修复武器装备等不妥善之处。帝国政府在必要时往往会尽力提供必要的军需品并出售给帝国军队的士兵,在武器装备这一方面尤为如此,因为帝国军队通常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同时必须符合统一的标准。

至于帝国军队需要的其他补给品的供应则是由私营的作坊负责提供的,这为国家节省了在整个帝国范围内运输大宗货物和处理不可避免的短缺或是过剩的巨大开支。军工厂大多建立在尽可能靠近帝国军队的地方,百官志中列出了分散在帝国东部的15家不同种类的军工厂。[2]但由于帝国军队在帝国的分布更为分散,因此这些军工厂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的运输成本相当高,其中尤以陆路运输成本为甚,因此在帝国军队的实际驻扎地来生产这些武器装备是最为廉价的。[3]如此分布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为乡村地区生产武器装备、制服、马匹和马匹饲料的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尤其是在人口稀少,民间经济非常原始的巴尔干地区和帝国东部边区。

当希拉克略将发放给帝国军队士兵的现金年俸减半,并恢复以实物征收军需品或是让帝国军队的士兵以铜币购买所需军需品时,这些变化实际上并不会对整体军需品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当时,边境的大多数地区已被萨珊帝国攻陷,这使得其他地区可能从沦陷地区处撤回的帝国军队那里获得了经济利益——毕竟这些撤回的帝国军队仍然需要补给。虽然希拉克略没有能力出资购买巨额的军需品,但是铜币却也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个充满危机的时期,帝国的民间市场定然萧条。帝国军队的士兵虽然失去了收入,但他们依然得到了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当君士坦斯二世再次将帝国军队的士兵应得的年俸减半,并将军区的土地分配给他们,同时让他们自己维生后,军需品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帝国军队的士兵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分散地分布在帝国之中,他们可以在分配给自己的军区土地上种植粮食和马匹所需的饲料作物,如果是骑兵,他们可能还会自己养马,至于他们的年俸则只能勉强支付自身所需军需品的费用。在部分地区,这些军需品的费用有可能更高,同时更糟糕的是,年俸的减少使得帝国军队驻扎的乡村地区的货币供应量急剧下降,乡村地区的小农经济遭到了一定的打击,贸易则绝大多数都是以物易物的形式完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帝国军队的士兵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自我维生,那么他们中的许多人就无法获得合适的武器装备。在八世纪时期,武器装备的售价尤其昂贵,利奥三世颁布的法律甚至对犯下偷窃帝国军队士兵的武器装备和马匹的人课以极为严厉的惩罚,并规定帝国军队士兵从父辈处继承的武器装备和马匹不可被算作是帝国军队士兵自身财产的一部分。[4]事实上,骑兵的马匹和武器装备往往是其本人所拥有动产中最有价值的部分。[5]

迈克尔·亨迪基于以上的情况提出,自七世纪中叶开始,帝国军队的士兵往往从关务专员(Commerciarii/Kommerkiarioi)运营的仓库处来购置自己所需的军需品。[6]这些关务专员有数以百计的铅印作为身份证明,这些铅印最初会附在军需品以及文件上,有时也会附在账单上。虽然这些铅印中有十几个可以追溯至六世纪末和七世纪初期,但其中绝大多数都可以追溯至七世纪末至九世纪初期。[7]

铅印上的铭文起初记录了关务专员的名字及他们的头衔,到后来这些关务专员的名字被删除,仅保留了他们的头衔。铅印通常会给出仓库的所在地,或是其所在管辖区的位置。这其中部分显示的是所在的城市,但大多数则显示的是拜占庭帝国早期行省的名字,在这之后则显示的是军区的名字。比如说我们在帝国早期的铅印上可以看到的铭文是“斯特凡诺斯(Στέφανος),贵族(Patríkios),第一卡帕多西亚行省和第二卡帕多西亚行省的首席关务专员”,又比如我们发现的写着“希腊军区的帝国国库”字样铭文的铅印。这些铅印在帝国境内广泛分布,几乎在帝国当时控制的每个行省或是军区都发现了至少一枚这样的铅印。[8]大多数的铅印都很容易能够确定出现的具体日期,因为它们所展示的在位皇帝肖像与货币上的肖像十分相似,因此我们可以从皇帝肖像推算出当年的年份。迄今可推断出的最早的年份是673/674年,而最晚的则可以追溯至840/841年。[9]迈克尔·亨迪指出这类铅印在654年—659年间,即君士坦斯二世统治时期,便已常见于帝国境内。[10]

迈克尔·亨迪的这一最新发现,虽然大致与事实吻合,但也有些许误导性。事实上,只有一枚出土的铅印可以追溯至654年—659年间,此外,有12枚铅印可以追溯至659年—668年间,有7枚铅印可以追溯至668年—673年间。[11]这表明铅印直到654年—659年的最后一段时间才开始普遍出现,或许这和659年这个年份本身相关。换句话说,这些铅印大量出现的时期,即659年—840年,恰恰是货币供应量最稀少的时期,也似乎是帝国军队士兵的年俸处于历史最低点的时期。在659年之前,一名帝国军队的士兵能够得到10诺米斯马的年俸;在840年之后,帝国军队士兵的平均标准年俸是9诺米斯马。然而在659年—840年间,帝国军队士兵的平均标准年俸仅有5诺米斯马。

图1  拜占庭帝国的铅印

尼古拉斯·依科诺米狄斯(Νικόλαος Οικονομίδης)指出,关务专员与他们管理的仓库都与君士坦丁堡的Blattium机构或是官员有关,从这个名字可以判断出它负责出售染成紫色的丝绸,并与黄金冶炼厂之类的国有工厂相关。可以追溯至694/695年的铅印铭文中显示,关务专员或许还与“斯拉夫人奴隶”有关。迈克尔·亨迪认为这些官员对查士丁尼二世征募的斯拉夫人战俘出售军需品,在这之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却都叛逃至阿拉伯人那边。[12]尼古拉斯·依科诺米狄斯确信,自692年斯拉夫人战俘叛逃至阿拉伯人之后,关务专员同时还负责出售剩余的斯拉夫人战俘。似乎是因为大批斯拉夫人战俘叛逃,作为报复,查士丁尼二世将这群斯拉夫人战俘降为奴隶,然后通过商人将他们卖给愿意购买他们的人。[13]

然而尼古拉斯·依科诺米狄斯坚持认为,关务专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帝国专营丝绸的生产和销售,或许这也可能是关务专员的专职所在。支持尼古拉斯·依科诺米狄斯说法的史料在于出土的铅印提及了Blattium,并提及在630年时关务专员负责监管丝绸贸易。可以追溯至六世纪的铅印记载了管理丝绸贸易的推罗行省(Tyrus)的关务专员和安条克行省的关务专员,并且其中一人还管理着安条克附近的帝国皇家领地。根据约翰·内斯比特(John Nesbitt)的研究,尼古拉斯·依科诺米狄斯还证明了这些关务专员实际上是与政府签订合同的私人承包商,他们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在某些地区履行商业职能。[14]尼古拉斯·依科诺米狄斯所给出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他认为在六世纪至九世纪这段时间里,关务专员的职责之一便是经营丝绸贸易,这也很可能是设立他们的主要目的。

从另一层面来看,如果认定关务专员的主要职责是监管丝绸贸易,那么这将意味着帝国境内的丝绸生产与贸易是极为繁荣的。而这种繁荣同样可以布及安纳托利亚高原贫瘠寒冷的地区,但是那里的人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丝绸,他们也没有能力去养蚕。这种繁荣恰好是在帝国最贫穷、最危险、货币供应量最低时兴起的,而这似乎是不可能的,没有史料能够证明这些关务专员不经营丝绸之外的其他国营产业制品。与此同时,通过尼古拉斯·依科诺米狄斯撰写的著作,我们还可以得知这些关务专员除了管理帝国的皇家领地之外,他们还出售奴隶以及其余国营工厂(例如黄金冶炼厂)产出的产品。

或许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被证实宫廷荣衔为贵族(Patríkios)的斯特凡诺斯(Στέφανος)的铅印,他并不仅仅是是一位关务专员。属于斯特凡诺斯的铅印在659年—668年间出土的12枚铅印中共占了10枚,并且属于他的铅印出土的范围囊括了奥普希金军区的阿卑多斯地区(Abydus)和加拉太地区(Galatia),亚美尼亚军区的赫勒斯滂地区(Helenopontus),安纳托利亚军区的卡帕多西亚地区(Cappadocia),以及一个因为铅印损坏而无法识别的地区。在这众多属于他的铅印中,其中有一枚铅印认定斯特凡诺斯是是帝国中央政府中负责发放军队军饷的官员。[15]同时担任这两个职务似乎是无稽之谈,除非关务专员与其负责的国有仓库和当时的帝国军队有所联系。很难想象同一个人居然在担任发放军饷的帝国中央官员的同时也是拥有政府合同的私人承包商。

在大量铅印出现的这段时期,斯特凡诺斯很可能将帝国皇家领地以军区土地的名义进行分配,因为他承包的范围过于广泛,因此获得特许经营似乎是件不太可能之事,而且分配军区土地和管理帝国在各地区建立的国有仓库是一件极为异常敏感的事情,帝国政府多半不太可能将此重任委托给民间商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关务专员确实与政府有所约定,在特定年份对外出售国营企业的产品。在659年之后,他们出售最多的产品似乎并不是丝绸或是奴隶,而是帝国军队士兵的军需品。为了尝试反驳该说法,我们试图寻找一些在该时期出售的其他类型的商品,以解释在如此时段出现的爆发性商业活动,然而我们并没有能找到适合的史料和考古证据以反驳上述的说法。

针对迈克尔·亨迪的言论,约翰·哈尔顿提出了反对观点,他认为帝国军队的士兵不可能有钱从国家那里购买军需品。相反,约翰·哈尔顿提出,帝国回到了自四世纪以来被抛弃的旧制度,即向纳税人征收实物军需品,并将其作为实物补贴发放给帝国军队的士兵,而他认为这就是关务专员和他们所负责的国有仓库应该发挥的功能。[16]至少,这种反对观点似乎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果帝国军队的士兵仍然有足够的金钱去像他们在六世纪所做的那样自己购置军需品,那么他们完全可以这样去做,国家也不需要再为他们提供任何新的实物补贴。事实上,他们得到的年俸显然不足以支付军需品所需的费用,而且我们也已经看到,自希拉克略时期以来,帝国政府似乎一直在用铜币为帝国军队的士兵购买军需品。

然而,约翰·哈尔顿提出的征收军需品实物的说法,只会使帝国所遭遇的问题更为严重,因为通过陆路将军需品运送到帝国各地是非常浪费时间且成本极为昂贵的。在戴克里先时期,帝国采取这种举措只是因为帝国的货币体系崩溃了。而一旦货币体系得到部分恢复,国家就开始将实物税折算成货币形式,并向帝国军队的士兵发放货币津贴。七世纪时期的货币体系是健全的,但问题是,帝国政府不再拥有足够的货币来发放给帝国军队。如果帝国政府认定国家有能力提高税收,那么帝国政府必定要求地方以货币形式缴纳税款。如果采用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废除的,之后也不再复见的物流网络来运输大量收缴上来的军需品实物,那么相比于以货币形式征税而言,这只会对纳税人造成更重的负担。国家之所以没有增加货币供应量或是增加军需品实物的税收,原因就在于纳税人无法缴纳这些税收。

剩下的唯一一种可能性是,关务专员管理的仓库确实向帝国军队的士兵出售武器装备和制服,同时接受他们给予的任何形式的付款,这其中的大多数是以帝国军队的士兵在其所有的军区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作为交易品以换取所需军需品。作为为国家工作的政府承包商,关务专员在一开始需要获得军需品,他们要么从君士坦丁堡的国营工厂购买,要么便是更频繁地从私人的作坊采购——除非这些关务专员自己拥有同类型的作坊。[17]在这之后,关务专员会将这些军需品销售给帝国军队的士兵,在与客户讨价还价后,关务专员要么接受现金支付,要么就接受帝国军队的士兵在其所有的军区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关务专员认为能够倒卖获得利润的农产品。

关务专员可以在当地出售其中的一些军需品,而其它的一些商品,例如牲畜,则可以通过成本较低的运输方式送至其他地区的市场进行贸易。帝国政府可能已对此进行了监管,也或者可能是基于另一种假设决定不介入:关务专员如果要价过高,那么在库存商品将会滞留到年末。帝国军队的士兵通常会保留一些讨价还价的权力,因为他们可以推迟购置,或是动用他们的存款以货币形式支付费用。尽管如此,国有仓库军需品的实物销售模式并未在840年之后长久维持,因为当时大多数的帝国军队士兵都拥有了足够的资金,并不需要使用实物来支付费用。还有一个原因是在于,这样的交易比起对士兵而言,对关务专员会更为有利,正如我们对于垄断的实体贸易所期望的那样。

当然,我们对于关务专员的商业行为的所有解释,都是基于假设得出的。然而,在一个货币供应量如此少的时代,帝国如何维持税收的征收?根据编年史的记载,在君士坦丁五世时期,由于帝国国库的黄金储备中的绝大多数本应是供应给市场的货币,如今这些货币却没有进入市场,因此农民们不得不以贱价出售他们的农产品以积攒足够的金钱缴纳税收。然而即使是处在那种时代,包括了小亚细亚最偏远地区的所有农民,似乎都能找到商人去购买他们所生产的农产品,因而君士坦丁堡的市民们常常能够以低价买进大量的农产品。[18]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泱泱大国,煌煌天城。三岁贯汝,宁不惜吾?

毫无疑问,帝国政府为了获利并且给予帝国军队以供给,将特许的合同授予关务专员,而关务专员自己争取特许的原因也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但是由于他们必须转售从帝国军队的士兵那里收来的任何实物产品,他们很快便为帝国军队的士兵和农民们提供了一条用最少的金钱做交易的方法。关务专员常常有充足的资金可以花出去,准备向任何人购买任何能够带来潜在利润的东西。因此在拜占庭帝国早期,帝国军队的士兵为乡村地区提供了市场,即使在他们的年俸被削减后,这种市场依然会存在,而各地由关务专员管理的仓库的存在有助于帝国经济适应货币供应量短缺的状况。在840年之后,当更多的货币流入市场,传统的贸易模式似乎逐渐开始恢复。军人们通过消费将自己获得的年俸收入花出去,使货币流入民众手中,民众将金钱通过缴税交由国家,而国家再将金钱发放给军人们。[19]然而在那之前,关务专员管理的仓库在供应帝国军队充足的军需品以及支持国内经济稳定与发展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1]见于A·H·M·琼斯,《晚期罗马帝国史:284–602年》,p.671—674。

[2]见于《百官志》,XI.18—39。

[3]关于罗马古典时期和中世纪的高昂运输成本并没有存在任何大的争议,见于迈克尔·亨迪,《研究》,p.554—561。

[4]见于利奥三世,《法律汇编》,16.2.1和17.10。

[5]参考《圣菲拉雷图斯的人生》,p.125—127。

[6]见于迈克尔·亨迪,《研究》,p.626—634和p.654—662。

[7]见于扎科斯,《拜占庭的铅印》,p.213—218。

[8]见于尼古拉斯·依科诺米狄斯,“丝绸贸易”,p.45和p.47。

[9]见于尼古拉斯·依科诺米狄斯,“丝绸贸易”,p.39和p.40—41。

[10]见于迈克尔·亨迪,《研究》,p.626。

[11]见于扎科斯,《拜占庭的铅印》,p.146表2和p.219—233。

[12]见于迈克尔·亨迪,《研究》,p.631—634。

[13]见于尼古拉斯·依科诺米狄斯,“丝绸贸易”,p.51—53。

[14]见于尼古拉斯·依科诺米狄斯,“丝绸贸易”,特别是p.39—40。

[15]见于扎科斯,《拜占庭的铅印》,p.145;尼古拉斯·依科诺米狄斯,《列表》,p.314。

[16]见于约翰·哈尔顿,《拜占庭》,p.238—244。

[17]关于军工厂在内的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国营工厂,见于尼古拉斯·依科诺米狄斯,《列表》,p.316—318。

[18]见于狄奥法诺斯,《狄奥法诺斯编年史续编》,p.443;尼基弗鲁斯一世,《简史》,p.85。

[19]关于这个模式在罗马帝国时期的体现,见于霍普金斯,“税收和贸易”。关于这个模式在拜占庭帝国时期的体现,见于迈克尔·亨迪,《研究》,p.602—607。

『前文』


『第五章』第四节-军区制早期用于解决军队供给的特殊关务专员制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