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丧失痛觉(8月7日投票结果分析)
又到了每周的投票结果分析环节。
我每周日会在自己公众号上发起“新冠感染情况”投票,并统计分析投票结果。
这个投票仅代表我读者群体的感染情况,会有样本偏差,仅供参考。
还是先来看一下最重要的“7天内”新增感染数据。

7月23日的新增感染比例,是从2.4%,上升到2.98%。
7月30日,是从2.98%,上升到3.66%。
本周则又从3.66%,上升到4.32%。
连续三周的上升幅度是一样的。

从图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线性增长的过程,而非5月那波疫情是指数级增长。
此外,需要强调一下,本周是加入了7天内三阳比例。
过去7天,我的读者群体里,过去7天三阳比例是0.55%,这是本周7天新增感染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
考虑到追踪数据趋势的时候,前后统计范围一致性因素,本周只计算7天内首阳和二阳的比例是3.77%,比起上周的3.66%,还只是小幅上升。
不过总体来说,当前7天新增感染比例,是已经连续3周反弹了,这也说明,这波疫情低谷期,并不会平静,所以我认为当前是处于“不完全的疫情低谷期”。
当前这个“不完全疫情低谷期”,虽然是连续3周新增感染数据反弹,但当前这个感染速率,只要戴口罩,还是比较好防住。
我前天坐高铁,应该算是比较容易感染的场所,不过因为我全程戴口罩,还随身携带小型空气净化器,所以目前我也还没有被感染。
一直以来,很多人总是说,反正防不住,没必要防护。
不过,这是典型的一直停留在去年底的思维里。
去年底,是我们所有人都处于易感状态,只要接触到一丁点新冠病毒,都会立马感染。
但现在,我们体内抗体浓度虽然下降,但还是有一些抗体,并不处于那么易感状态。
如果接触到的病毒载量不高,我们并不容易感染。
只有接触到的病毒载量比较高,我们体内免疫系统应付不过来,才会出现感染症状。
所以,当前疫情其实还是比较好防的。
至少在当前疫情低谷期,我们还不需要高强度防护,只需要做好一些必要的基础防护,比如出门戴N95口罩,那么感染概率还是比较低的。
我是一直不建议在当前“不完全的疫情低谷期”,不做任何防护,那样还是有概率感染,会不会感染,只能看运气。
但在疫情低谷期,也没必要用最高强度防护,比如足不出户,那就有点夸张。
我觉得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只有在高峰期那2-4周才需要考虑尽量减少出门。
而在疫情低谷期,哪怕是不完全的疫情低谷期,我们并不需要畏惧出门,还是可以保持平常心。
现在这个感染速率,出门只要戴口罩,那么感染概率就会比较低,所以我觉得还不至于要影响我们的行程安排。
当然,现在天气太热,长时间戴N95口罩也是挺不容易的事情,这个我们也可以想一些办法来解决,比如出门可以戴个挂脖风扇,或者像我一样,随身带一个小型空气净化器,我是当随身风扇在吹,解决天气热的问题,还更安全。
那种小型空气净化器比较小,拿在怀里也不会显眼,不至于有什么回头率,这是我亲身感受。
我说这些,更多是想鼓励大家,即使在疫情常态化的现在,我们仍然是可以在保持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去尽可能保护自己健康。
而不是只能躺平,任由病毒感染一次又一次,来对我们健康长期伤害。
(2)其他数据
再来多方对比其他数据情况。
本周中疾控也公布了7月的新冠数据。
由于中疾控数据,也只相当于是抽样数据,所以月报数据里目前比较有参考意义的,就是阳性率。

从中疾控的阳性率数据可以看到,7月的阳性率也是呈现下降态势,但到了7月16日,跌到12%的阳性率后,也同样是止跌。
然后也是连续两周小幅反弹,从12%阳性率,反弹到上周的13.4%。
由于是月报数据,所以,就没有本周数据。
中疾控的阳性率数据,跟我的读者投票数据里的7天新增感染比例,也是整体保持一致。
都是先跌到7月16日止跌,然后连续两周反弹。
只不过,我的读者投票数据,反弹的上升幅度,是高于中疾控数据。
这个我之前也跟大家分析过,其中主要是因为,我的读者投票存在一种样本偏差,就是刚感染的人,投票积极性会更强一些,但阳康之后,投票积极性会下降。
这个缺点是, 7天内新增感染比例是高于实际值。
优点是,会让投票数据更灵敏、可以在新一波疫情到来时,能更及时预警。
我之前也跟大家说过很多次,所有公开的投票,只要不是完全固定投票人群,那么都是存在样本偏差。
但这不妨碍我们从中去看一些趋势变化。
目前来说,我关注的几个数据,比如中疾控的月报、北京疾控的周报、还有广州国家实验室的“疫情预测预警”数据,虽然各自在数值、比例幅度上,都有差异,但关键的趋势变化节点,都是高度一致。
比方说,都是4月23日开启第二波疫情,都是5月底达到峰值,都是下降到7月16日止跌,都是连续两周反弹。
这其实也是大数据的魅力,不同的投票,只要是投票来源准确,那么都可以从中看到趋势规律。
再看看北京疾控的数据,上周北京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4686例。
两周前的数据是4550例。
上周虽然也是持续反弹,但反弹比例也不大。
再来看看广州国家实验室的“疫情预测预警”数据。
我们看这个小程序数据,不要只看30天内的,因为跟之前基数对比不大,很容易会感觉上升比例很大。

可以选择看180天内的疫情数据。
如下图,这样可以跟之前高峰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对比。

从这个数据看,当前也仍然还是处于疫情低谷期。
只不过,这个疫情低谷期,并不平静,从我读者数据看,仍然处于不完全的疫情低谷期。
而且,假如8月份这个新增感染数据,出现加速上行,那么8-9月份小高峰的可能性,也并不能排除。
当然,我是不大希望8月份出现疫情小高峰,那样容易增加我们防护的难度。
不过,疫情发展并不以我们主观意愿为转移,我们更多还是要以到时候实际数据变化为准。
一切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我的读者投票数据,现在综合来看,相比其他数据,表现更灵敏。
假如读者投票数据,显示的7天新增感染比例超过5%,我认为就得拉响警报,得警惕一个疫情小高峰到来。
不过,即使有疫情小高峰,跟真正的疫情峰值,比如5月底,还是会有较大差距。
并不是那种可以跟5月底媲美的疫情高峰,跟去年12月就更加不能比。
所以,大家也不用太过于担忧。
目前来说,最大考验还是得看10月-11月,可能出现的第三波疫情,才是下一波真正疫情高峰的考验。
当前新增感染速率连续3周反弹,原因也比较显而易见,主要就是暑假,人们出游人数增多。
疫情传播肯定是跟人流量有关。
其次,也跟当前一些新变异毒株的传播有关。
最近,有一个名为“EG.5”的新变异毒株,开始崭露头角,已经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新的优势毒株,上升势头很快。
美国最新的变异毒株比例,EG.5,已经超过XBB.1.16,成为占比最高的毒株。
准确说应该是EG.5.1。

目前是还没有证据发现,EG.5.1相比之前其他变异毒株,有明显的致病性上升。
不过,EG.5.1的出现,也再次提醒人们,奥密克戎的变异仍然还在持续不断快速进行中。
我们谁也不能保证,以后奥密克戎会出现什么变异。
奥密克戎的变异速度是超强的,今年上半年,基本主要是XBB版本的变异毒株
EG.5系列也是在XBB系列基础上,进一步变异出来。
能在卷到极致的XBB系列里杀出重围,EG.5.1至少在传染性和免疫逃逸方面,相比之前变异毒株又有一些优势。
奥密克戎的超强变异能力,也是当前全世界范围内,一波又一波疫情无法结束的主要原因。
在当前这个全球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
我们不应该就直接放弃抵抗。
还是应该想办法,在不影响我们正常生活的同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尽可能保护我们自己的健康。
这也是我坚持写每周写一篇新冠相关文章的原因。
人类不应该在新冠病毒还在实际危害我们长期健康的时候,去无视新冠病毒的存在。
痛觉是一种保护机制,没人喜欢感受疼痛,但如果感受不到疼痛,反而是很危险的事情。
我们不能丧失痛觉。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每周日在这里投票)。
作者:星话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