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特辑】为何说《千与千寻》是吉卜力的巅峰之作?

原文来自篝火营地合作媒体:Polygon
【文中包含部分《千与千寻》剧情,建议观看动画后阅读】
在我们策划「吉卜力周」的早期,我们在 Polygon 员工间做了一次调查,请他们选出自己最为钟爱的吉卜力电影 —— 「不争长论短、不三心二意、只能选择一部」。很快,一个名字脱颖而出。几乎半数 Polygon 员工都将《千与千寻》视为吉卜力工作室的巅峰之作,也是最令他们印象深刻,深有感触的一部。这似乎已成为一个共识:吉卜力旗下的电影经常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但最终只有《千与千寻》摘得了这一桂冠。除了已成为吉卜力商标形象的《龙猫》,《千与千寻》可谓是该工作室在美国最具辨识度的一部电影。
但为何《千与千寻》会如此广受喜爱?Polygon 内部的三名死忠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胜在剧情?
Tasha Robinson(电影/TV 编辑):至少对我而言,《千与千寻》是吉卜力最能容易理解的一部电影。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其他的电影很稀奇古怪或晦涩难懂,但《千与千寻》开篇时那羞怯、闷闷不乐的小女孩,闯入了一个让人心惊胆战的神隐世界,瞬间就引人入胜。我们已经得知荻野千寻是个不乐意生活改变,容易被新事物吓到的女孩,却突然间不得不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一切如此新奇、费解、同时也危险重重。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抗拒的故事引子。
Susana Polo(漫画编辑):讽刺的是,相比吉卜力改编自英国作家同名奇幻小说的《哈尔的移动城堡》或《记忆中的玛妮》,以日本为背景《千与千寻》反而拥有更多标志性的西方元素:与魔女签订灵魂契约、识得某物真名所蕴含的巨大威力、被剥夺真名所带来的威胁、以及不同领域中的不同时间流速。如果千寻的爸妈读过足够多童话寓言的话,他们就会知道永远别乱吃来历不明的食物!

Karen Han(娱乐记者):其实,这些故事桥段不限于西方媒体,它们在许多东方作品中也有出现。在日本有很多民俗传说,其主题就是不要妄碰不属于你的东西。
Susana:很有道理!
Karen:我也认同 Tasha 关于「剧情最好理解」的观点。作为观众,我们最初与千寻一样对这个神隐世界的规则一无所知,后来千寻到了汤屋工作,我们才跟她一起渐渐了解这个地方乃至整个世界的规则,因此它给人的感觉是更加包容开放的。这一切都非常迷人,更何况它还往里面融入了一个爱情故事。

Tasha:这点真的很棒!吉卜力的电影往往围绕如孤独或绝望等沉重情绪,但由于主角大多十分年少,他们之间很少会产生浪漫的交集。而《千与千寻》却是一个非常适合粉丝脑补的角度:一对来自异世界的少年人,冥冥中隐藏着一种情感上的联系,为此女主角甘愿去冒任何危险。正是这类宏大又焦灼的情节吸引了一小部分动情的粉丝,比如蕾洛(Reylo,《星球大战》电影蕾伊和凯洛伦的名称缩写)和《暮光之城》的CP粉。
好吧,我刚才有点太忘我了,但有什么比禁忌之恋更扣人心弦的恋情呢?!在《千与千寻》里,出于对彼此的需要、尊重与打气,两名主角发展出一段若有若无的潜在恋情,期间充满了各种危险骇人的挺身对抗,最后以吉卜力式的经典重聚推向高潮。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胜在角色?
Karen:我觉得《千与千寻》中的所有部分都是不可分割的,但角色无疑是它如此动人的一大原因。跟许多吉卜力电影一样,动画中并没有一个罪大恶极的反派。即使那些最开始看起来很像坏人的角色,比如汤婆婆和无脸男,等你更了解他们之后,也变得不那么吓人了,反而能够体谅他们。
动画中还呈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千寻最开始与同龄人一样,是个莽撞无礼的小姑娘。尽管她后来有所成长,并拯救了她的亲人与朋友,但她的起点是跟其他人相同的。在吉卜力电影中,主角并不需要超人般的伟力或壮举,这是一则在当代极为少见的讯息,也很少有媒介能像《千与千寻》一样将其很好地传达出来。

Tasha:《千与千寻》还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去呈现重要角色,画面总是显得满满当当。在我们见过的许多故事中,主角通常都有副手或者盟友,以此彰显友情和关怀他人的意义,但在最后关头,主角总是只会跟标志性的反派单打独斗,将其简化成一种宿命的对决。《千与千寻》则充满了各种令人难忘的角色 —— 不论是主角、反派、生物,从不顾此失彼。除了主角之外,谁最让你印象深刻?我一直很喜欢动画中的锅炉爷爷,他是锅炉房的主管,还有数不清的手臂。这种在外人面前显得严厉但其实很心软的角色总是很打动我,只有独处的时候你才知道他们内心有多么温柔。
Susana:确实如此,我们之中谁又不想和《千与千寻》里的养蚕神(Radish Spirit)做朋友呢?

Tasha:还有那盏会蹦来跳去,发出橡皮玩具般声响的引路灯。
Susana:简直是皮克斯那盏台灯的始祖。
Karen:锅炉爷爷绝对是我个人的最爱,而且他还看管着一大群超级可爱、喜欢吃糖的灰尘精灵。我也很喜欢被钱婆婆变形后的坊宝宝和乌鸦 —— 他们变成了一只圆滚滚的小老鼠和小鸟,看起来真是有爱极了,以至于他们变回原形的时候我都有点遗憾。

Tasha:还有无脸男,他代表了我们心中渴盼认同、却又无比孤僻的一面。我很喜欢他的古怪,但更触动的是,他是如何将这种内在情感传神地表达出来。他渴望着某个人的关注,却又求而不得,因为那个人也有自己的心事。
还有魔女汤婆婆,虽然最后她让人感觉是无害的,但起初她可是吉卜力电影中最吓人的角色之一 —— 她咆哮时的嘴巴有龙猫那么大,还有玻璃球般的巨大眼睛,脑袋鼓胀,与矮小的身体显得毫不相称,容貌似人而非人,而且欺负弱小。可以说她就是噩梦的化身,那种看似寻常,却又细思恐极的噩梦。但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个女商人的形象,还用纸笔来记账。我真是很喜欢她的多面性。

胜在动画效果?
Karen:在宫崎骏的所有电影中,动画效果都极其费时费力,而类似《千与千寻》等佳作的存在,也是对手绘动画为何值得延续的一种铁证。动画中的角色设计都显得十分讨喜,因为宫崎骏从日本观众所耳熟能详的妖怪、汤屋与书法中取材,却又通过夸大它们的部分特征来赋予新鲜感。
Tasha:《千与千寻》的细节实在太用心了。我一直有重温吉卜力早期电影的习惯,而让我惊讶的一点是,《龙猫》和《天空之城》等影片中的角色是如此简洁,却又保留着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工作室风格。与这些电影相比,汤婆婆的细节非常多,不论是蕾丝袖口、繁复的耳环、还有那细致的睫毛!《千与千寻》的动画效果着实鲜明夺目。

Karen:谈起动画效果,就总会让我想起河神。《千与千寻》在一些镜头中掺入了一小部分计算机动画,而效果非常惊人,当河神身上的水开始汩动,你可以预感到某种重要的变化正在发生。河神的龙形态是传统手绘,但仍显十分新奇,因为它原本是一团奇形怪状的东西。此外还有个细节,那就是尽管河神已经摆脱了淤泥,但你还是可以在它身上看到几处残留的细微泥渍,这点也让我很喜欢。
Tasha:白龙那伤痕累累的形态也让人印象深刻。这几幕包括他试图逃脱一群飞舞的白纸片,以及咳出从钱婆婆处盗走的印章,见到他移动得如此迅速狼狈,否则就是死亡的下场,实在是既吓人又心疼。这个场景的视觉设计格外精彩,而他以龙型在空气中「游动」的动作也带有一种视觉冲击力。

但跟吉卜力后期的许多电影一样,这部动画的高明还着重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 —— 从汤婆婆巢穴中富有层次感的黑沉、明亮澄澈的天空、到水上列车划过的淡蓝涟漪。这是一部看上去就非常赏心悦目的电影,不论是让人幽闭恐惧症发作的阴暗空间,还是粉笔画式的开放场景,永远不乏对比感。
胜在动情?
Susana:每当我想到《千与千寻》,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件事既不是角色,也并非情节,而是水上列车组成的蒙太奇。它跟影片的其他部分有着鲜明的分割感,从一个充满奇幻的世界,骤然转入到一个被浸没的广阔平原,往来着一些形如阴影,现代打扮的乘客。这个场景像是电影中的微电影,颇具实验性,却仍与其他部分相和谐。

用做作的互联网语言来开玩笑的话,可以说这一幕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情感冲击,当然这其实并不是在说笑。无论我看了多少次这部电影,这一幕还是会让我产生一种强烈而难言的情愫。是似曾相识?怅然若失?还是渴盼向往?无论如何,它真是巧夺天工。
Tasha:我赞同你对列车场景的看法,但电影中最让我心有感触的一幕,当属千寻和白龙从天空中坠落的场景,而她喜极而泣 —— 那些簌簌滚落的吉卜力风格的大颗泪珠,相比起常见而得体的默然垂泪,更加充满了一种原始的感染力。这一幕包含了如此多的情感:喜悦、解脱、宣泄、兴奋、还有爱,都从那些大颗大颗的泪珠中流露出来了。就像是千寻一时间百感交集,不自觉地泪水涟涟。

Karen: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久石让的功劳,尤其是他无与伦比的配乐。他的所有音乐都是如此浪漫,但《千与千寻》中这些背景乐更是格外动情,令人落泪,你几乎不可能不被感动。我尤其喜欢 Tasha 所描述的那一幕场景,当千寻与白龙从空中落下,旋律适时响起,顿时感染力倍增,极为催泪。
胜在其他方面?
Tasha:《千与千寻》的离奇深深吸引了我。影片最开始,千寻的父母被魔法变成了猪,不仅吓人,还非常荒诞、丑陋、离奇。汤婆婆那大得出奇的脑袋也是同理。而且为什么她会养了一群蹦蹦跳跳的人头宠物?她到底对这些人做了些什么?

这个故事中的童话元素也让人非常熟悉 —— 一个普通的人类小孩误入仙境,而这里有着它自身的魔法规则。与此同时,童话中常见的对于礼貌和无私等品质的青睐也同样适用:当千寻出于善良天性,帮助那团烂泥状的生物摆脱重负,她也就无意中帮助了河神,并得到了他的馈赠。但整个过程仍然是离奇而出人意料的。千寻对于无脸男的善意和体贴,却让他变成了一头吃人的恶兽,而这头臃肿、液体四溅、肢节横生的蜘蛛状生物也同样丑得令人愉悦。无论整个故事架构如何熟悉,它仍是一部超现实的电影,而我由衷喜欢这两者的结合。
Susana:哈,不过我要指出一点,无脸男可不是因为善意才变成怪兽的!而是因为那些贪求他的金子,满足他暴食之欲的人。当千寻谨慎拒绝他的交易诱惑时,他就失去了力量,不得不去学习以一种更健康的方式来讨人喜欢。

《千与千寻》的一大出彩之处在于,它是如何将普世的童话主题 —— 种善得善,互惠待人 —— 与该题材的衍生子类,少年成长烦恼的问题,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千寻在故事开始时显得很娇惯无礼,抗拒家里搬去另一座城市的决定。但随着她辛苦劳动,做出无私之举后,她逐渐有了成长。而且电影里还真有一个字面意义上的「巨婴」需要她去安抚和取悦。
Karen:我认为人们对这部电影的主观感受也是不容忽视的元素 —— 它不仅仅是客观的好,更在于人们往其中代入了什么。《龙猫》是我看的第一部吉卜力电影,不过当我在大约千寻的年纪看了《千与千寻》,这个与我相似的小女孩的故事就深深印在了我的心底。我们刚才所探讨的种种元素无不成就了它的美妙 —— 我热爱它的故事、角色、动画效果、动情、以及音乐 —— 这让它在我心中占据着特殊的意义。每次听到《那个夏天》的配乐,我都会忍不住落泪。它是一部完美的电影,我也恰在最完美的时机与它相遇。

翻译:张静 编辑:枚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