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少女终末旅行』:论言语表达的理性之美

2022-11-18 19:35 作者:绪山千鹤  | 我要投稿

一般路过的专栏人,因为看不到路的尽头,所以很在意您的想法,并且希望能得到一点支持~

几个月前重新补了一遍『少终』。感慨颇多,于是写了一篇专栏。其中有一段写到『雨だれの歌 』——这一段剧情至今依旧在我脑中挥之不去,很美好,但又有暗暗的忧伤。

『少终』里的已经被毁灭的文明究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

有的文明已经消失了,但她还存在着。

而证明她存在的方法,其实有很多。就像千户和尤莉躲着雨,听着雨点有节奏的落下,有感而发,唱出了『雨点之歌』。这首歌对于二人来说,就是在对雨点对自然的思考下诞生。我们第一个唱起歌的老祖宗,当初又何尝不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呢?就是在这样的思索下,一种文化——音乐——正在被书写。

再比如说,我们的语言,不也是在这样的思考下诞生的吗?比如说我们第一次见到雨滴,如果“雨滴”一词没有被创造,我们应该怎么描述眼前的事物?天上掉下来的水滴?那么如果没有“天”、“水”这类的词呢?所以说我们现在“雨滴”一词的产生,也是源于祖先对于雨滴的观察和思索。实物是这样,一些概念也是这样。比如说不知道音乐为何为的两位少女,也正是在对雨滴下落的节奏中悟出了音乐二字。那么创造音乐二字的人大概也是这样吧。

音乐是这样,语言是这样,宗教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文化当然也是这样。所以说文化是一个文明的结晶一点也没错。这才是一个文明存在的证明,这才是一个文明的终极目的。

而除了废墟,传递这些文化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说书籍,艺术作品,或者是影视动漫等等。

我们看动漫,又何尝不是一直继承文明的行为?将他的的思考化成漫画,观众再将他对作者思考的思考写为专栏……一代人的思想就这样传播下去了。

可是啊,意识到这一点,并抱着这样的态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最近借着一个偶然的机会,把这个话题又仔细的写了一遍(还特地用了同样的结尾)。『少终』凭着自己丰富的内涵,给予观众以丰富的想象。可是这么一部优秀的作品,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肯定,实在是令人感到惋惜。

漫步在日出的小径,露水将清晨浸湿。山的那边是被染红的云霞,山的这边是水墨般的天空。抬头看着这秋空,一时有太多感受。想将这份心情留存,但是又太过复杂,抓起笔来又不知道何从下笔。

想了许久,还是觉得“秋高气爽”最为确切。秋日时分,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我国大多数地区都盛行下沉气流。于是和煦的秋光与干燥的晴空便构成了一幅辽阔而又宁静的秋景。倘若没有“秋高气爽”一词,我大概是很难如此干练而又准确的描述出这种感觉。

很多人都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一种用于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但是如果只是这样,未免又有些低估了语言的价值了。

就是在这样美好的早晨,我沐浴着秋光。看见树叶上的霜,叶尖的如露水含苞待放。我在想,要是没有“霜”、“露”一类字词,我又该如何记叙眼前所见?我望着它们,想起了我们的老祖宗:那时他们也不知道何为“霜露”,甚至可能不知道“水”该如何描述。他们可能只会说这是一种“透明的液体”。可这又很不准确,况且如果没有“透明”和“液体”一类字词呢?或许他们会将其当做一种理所应当存在于自然的事物而将其忽略。就像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便很少会去挖掘它的价值。但是有人注意到了清晨的叶子上似乎有着什么,并在疑惑与观察中给它下了定义,给它命名为“霜露”。于是便有了“霜”和“露”,后来的我们才能略去思考的过程坐享其成,轻而易举的描述出眼前所见。

实物是这样,一些概念也是这样。就比如说那秋,本是一样看不见的缥缈而又虚幻的存在。唯其因为先辈们发现了一段时间内气候的变更和规律,又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年”、“春”、“夏”、“秋”、“冬”。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知道了“秋”这么一个存在,不再会为这么一个虚幻的存在而苦恼,不再会为季节的交替而感到困惑。

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观察与沉淀中,我们有了所谓的“名词”、“形容词”,才有了现在较为完善的语言。或许第一个尝试张口说话的人原本确实只是想创造一些便于沟通的符号。可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工具,之后的人才能够正常思考、交流。而千百年来他们将这些字词组合,形成了句子、段落、文章。他们或是在定义新的发现,或是在记述自己的某种感受。或许就是在那时,有一位哲人漫步于秋天的早晨,抬头仰望秋空,发现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明了过——澄澈如镜而又高深莫测,徐徐秋风吹在脸上,整个人都觉得神清气爽了。想了许久,憋出了“秋高气爽”这么一句感慨。而正是这样的感慨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后人的无数共鸣,为其所引用。成为经典,成为成语。以至于看到秋空,便不自觉的与这一词挂钩。

历史上也有一群人,他们所具有的自尊心迫使其不会轻而易举的直言自己内心的情感,于是利用借助“微言”——双重性别、双重语境和文化符码等手段流露出自己内心之中最幽微最恻隐的一种情思。比如说“秋菊”,它本身并没有什么美好品格的意思,或许是因为它的某些特点的确能引发人们的联想,越来越多的人用起这一符码来象征这种精神。于是“菊花”便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从便于沟通的符号到思想与心得的概括,再到被赋予新的含义,语言这一工具终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西,成为了一种文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先辈们长期以来的观察与思考。就是在这样的共鸣与积累中,他们的思想被浓缩成语言。如今我们说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他们思考的结晶。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极目远眺,将他们的成果又化为新的文字。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就这样传播下去了,文明的大厦也是在这一砖一瓦中被构建了。

所以说语言是一个文明的结晶一点也不为过,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文明的载体。语言的美,不在于他所构建出的组合,不在字面上表示的意思。实际上语言本身,就是对主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他承载着人类文明千百年来的探索认知世界的努力。仅凭一点来说,语言就是具有理性意义的——这是一种即粗犷又细腻的美,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站在了宇宙尽头的美。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层的文明,而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汉字可以说是世界上内涵最为丰富的语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我们平时看似微不足道的聊天、阅读,又何尝不是一种继承和发展文明的行为?每当我将这门厚重的语言化为文字,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便由面而生。

正是因为有了对这个世界认识,我们才有了语言;正是因为有了语言,我们才有了这纷繁的秋景,才有了这雄厚的文化。

可是啊,意识到这一点,并抱着这样的态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少女终末旅行』:论言语表达的理性之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