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伴读《宋诗选注》第一讲:对比

大家好,我本节课的备课笔记如下:
1-1《陶者》by 梅尧臣
1-2《田家》by 梅尧臣
1-3《春日》by 秦观
1-4《还自广陵》by 秦观
1-5《闲居初夏午睡起》by 杨万里
笔记内容比较长,大家读的时候别着急,我之后试着弄短一些才好。
另,大家觉得我的这种备课笔记有意义么?
1-1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烧瓦工人)把门前的土都挖光了,而自家屋顶上却一片瓦都没有。
有的人双手连泥土都不曾碰过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大厦之中。
梅尧臣是宋代诗人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和苏舜钦,并称为“苏梅”,算是宋朝诗歌的“开山祖师”了。梅尧臣写诗,讲究取材于生活,用词朴素,意境切肤,《陶者》就是这样一首厉害的诗。前半句描述制陶者“挖尽了门前的泥土却也住不上有瓦盖的房屋”,下半句就对比富人们“十指不沾泥,却能住在高楼之中”。当然,这首《陶者》事实上是一个常见的文学主题,常被称为" 为者不得用,用者不肯为"。正如汉代刘安《淮南子》在卷十七《说林训》所提及:
屠者藿羹,车者步行,陶人用缺盆,匠人处狭庐”[1] 。
也就是说:卖肉的只能喝粥,驾车的只能步行,烧陶的只能用破盆子,造房子的工匠只能住在狭窄的屋子里。
我想,我们都能感受得到这首《陶者》文字虽然简单但却充满力量,这是一种奇妙的感受。因为,世人常常爱以诗歌中用词的华丽程度或用典的繁杂程度来判定诗歌的文学水准高低。但文字终究只是载体:华丽的文字当然可以很美好,而简单的文字却也可以很锋利,朴素的文字也可以传世。事实上,割裂的文字本身是很难用高低来评判的:遣词造句,只有合适与否,没有高低的差别。
多说一嘴,我并不反对大家多学一些词汇。很难想象一个中国的读书人不知道“逼仄”能形容巷子,不会用“啜泣”来形容哭。其实在需要表达较繁杂的含义时,使用原本能够表达这些更复杂含义的单词,其实才是更准确且经济的选择。
另,本文有清晰的重复运镜的情绪,这一点我们之后会常常见到。之后再详细说。
其实,我想大家看出来了,我一直在说遣词造句的原则,却在逃避这首诗的内容。
但,无可奈何,好好活着
最后再读一遍吧。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记得早点睡。
你的
文勇
Card info
2023.01.20修改版

1-2 田家
宋-梅尧臣
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
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种田者在南山种下豆子,可在风雨中豆荚都碎了,最终只是收获一束豆秆,却没什么能放入锅里煮。
这首诗直译起来其实很简单,但意思上却有点儿跳跃。第三句“空收一束萁”与第四句“无物充煎釜”之间,其实使用了一个典故来进行语义链接——曹植的《七步诗》。这首诗的背景有可能是诗歌创作史上最刺激的故事,曹植被自己的大哥逼迫七步成诗,最后创作的“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惊为天人。也正因为这个典故太过著名,导致后世诗人写诗时,提及豆萁就想起是燃料,就觉得应该用来给煎釜煮豆子。这种基本的联想建立好了之后,我们再来看最后两句“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白白地收了一束豆秆(也就是只准备好了煎釜的燃料),却没有东西可以放入锅中去煮啊。这样一来,前后的联系也就建立起来了。
梅尧臣的诗歌,善于写实,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他对于用词“平淡”这一点看得特别重,而且尽管他自己是大官儿,他的诗歌描写的对象却往往是最贫苦的劳动者。
另外,这首诗里用了一种常见的戏剧化的表达方式,可称为“将至未至 ”。道理其实很简单:相比于“完全做不到”,“差一点就能做到却依旧没有做到”更令人难受。具体回到梅尧臣的诗歌,大家觉得是“毫无收成”难受,还是“只收获了豆萁(有了燃料)却没有豆子”更令人难受呢?仔细想想,梅尧臣老师这看似平淡的字词,其实花了很多心思,令读者能够感同身受的难受。
对了,你能想到一个将至未至而令人难受的经历么,那个令你难受的事儿,是不是明明就只差一点点的事儿呢?
让我们再读一遍梅尧臣吧
宋-梅尧臣
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
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记得早点睡
你的
文勇
2023.01.20修改版
[1]这首诗还有另一版本,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3 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
宋-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 [1] 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雷过后,细雨绵绵;雨后放晴,阳光在碧绿的瓦片上闪烁。院里的芍药含情脉脉, 带雨含泪;蔷薇花柔弱地横卧在地上,惹人怜爱。
这是一首简单描述春雨的诗。人们常愿意将春天比作柔弱的女子,所以啊,便是有雷也是“ 轻雷 ”,便是有雨也是“万丝”,也只有湿润的琉璃瓦才配将雨后的阳光“浮”在上面;芍药花儿脉脉含情,未干的雨水如泪在花眶中打转,蔷薇花柔弱地躺在地上,惹人怜爱。嗨,这哪里是在描写春雨啊,这分明是在描述一个作者心爱的柔弱少女嘛。
其实,一个诗人想要描述打动人心的景色,不能只是展现美好的画面,更重要的是牵着读者的目光走:由上到下,由远及近。在本诗中,先是空中的“轻雷” 引人抬头,目光随“万丝”落下,屋顶“霁光”在琉璃瓦上闪烁,地上芍药含情脉脉,蔷薇柔弱侧卧。这种连续描述多个场景的蒙太奇方法在现代电影中是非常流行的。所以说,古代的诗人和现代的电影导演很类似,都强调镜头感。
如果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在讲解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会布置这样一道有意思的作业题:如果让你用手机拍一个中间不能间断的长镜头,来展现诗中所述场景, 你会如何处理呢?作业一做完,诗中的构建美也就点到了。嗯,其实诗歌不就是古人的电影艺术么?
我们以电影的感觉再来听听这首诗吧?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其实小时候初读这首诗时,我一直在猜作者是不是江南人,所遇到的是不是梅雨。我在江西长大,江西是一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地方:没什么出名的风景,没 什么出名的人,人们也都不太愿意往外跑。春天的时候,江西的雨很多,淅淅沥沥,一直在下,没有开始,没有结局,雨水像是给植被喷洒的水汽,落在地上没有声音。如果你走在路上,眼镜上的雾气或者干燥的泥土刚刚被打湿之后散发出的奇妙气味就能让你意识到下雨了;如果你在打麻将,滑溜的牌面也能让你反应过来下雨了。雨啊,一直在下,一直在下,空气中水汽嶙峋,家具的漆面挂满了一串串水,慢慢的腆起肚子,再一出溜的滑下来。
你要是没去过南方却对这种雨很感兴趣怎 么办?买一对博士出品的辅助睡眠耳机,里面内置有雨声,那就是江南的雨。
对了,作者秦观是江苏人。果然啊。
记得早点睡
你的
文勇
2023.01.20修改版

1-4 还自广陵
宋-秦观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水响一齐飞。
天冷了,水鸟都挤在一起取暖,上百只鸟儿聚成一群,在夕阳中嬉戏。来来往往的行人它们都不愿躲开;忽然水中的冰块哗啦一声裂开了,吓得水鸟全飞走了。
这是一首描述景色的诗。事实上,想要单纯地描述景色是一件困难的事儿。与其他诗人类似,秦观乐于使用动作来点缀静态的风景。显然,相比于静态的画面,动态的内容更引人注目:作者更容易观察到动作,读者也更易于被触动。文学评论家们常用“作者把景色写活了”来评论这种现象。
我们来重读一下这首诗: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
第一句中的“依”,第二句中的“戏”,第四句中的“飞”,都是景色中动态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诗人们为了强调“动”不得不故意先构造出“静” 。本诗中的“过尽行人都不起 ,忽闻冰响一齐飞 ”便是如此:先强调水鸟不惧行人,自顾自地挤在一起休憩,尔后才能用“对比”,凸显出“水鸟受惊齐飞”的景色,这真正将景色刻入了读者的心里。
事实上“对比”这一招,在诗人的圈子里很流行,譬如唐代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便是另一种“声音的对比”。前一句用“鸟宿池边树”来强调一切有多么的安静,才能将第二句中“僧敲月下门”的清脆声音,传入读者耳中。
记得早点睡
你的
文勇
2023.01.20修改版

1-5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1]
《闲居初夏午睡起》是一首令人嫉妒的诗歌,你看它是这么说的:
梅子有些酸,把牙齿都给酸倒了,透过窗纱能看到芭蕉叶的层层绿色;
睡醒了之后,心里没装着什么事儿,清闲地看着户外的儿童玩耍,追逐飘在空中的柳花。
诗歌本身的意思很简单,但后有评论家认为杨万里不是一个老实的诗人,因为“梅子酸”和“芭蕉绿”倒都是初夏的风景,但“早春的柳花”不应该在此时出现。哈哈哈哈,这不重要。
对了,午睡是一个奢侈的习惯,现代人很难拥有。即便心里想睡,手机也不会允许啊。 而你看看, 杨万里不但午睡了,还吃了东西,还没什么事儿打扰,还看了风景,最后的最后,他居然还嫌弃吃的梅子有点儿酸。唉,真是令人羡慕嫉妒恨啊。
其实,诗人在一首表达自己闲适心情的诗歌里,故意安排一个不那么令自己满意的“酸梅子”,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对比”手法。可以这么理解,当诗人准备描述高兴情形时,往往要额外描述一丁点儿不高兴的环节,以使得高兴更加高兴。类似地,我们在前面的诗歌中,也曾讨论过用“动态”来突出“静态”,用“有声” 来突出“无声”等等,这些都是构造“对比”的情形。大家还记得前几天我们读过的,秦观小朋友在《还自广陵》中所说的“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么?
好了,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杨万里老师这首诗吧。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如杨万里老师一样,不时买到酸酸的梅子。
记得早点睡
你的
文勇
2023.01.20修改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