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知识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文章来源于简单一百】
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 石器时代我国境内代表性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距今约一万年以前) ,元谋人遗址, 北
京人。
特征: 从事采集和渔猎,学会了用火,过着群居生活,出现了骨器。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距今约 1 万年左右) ,黄河流域龙山文 化,长江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等。特征: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从事原始农业,从事养畜业,修建村落,开始定居生活。
2.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多元性,分散性。
3. 早期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贫富分化,分化到一 定程度出现了私有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阶级分化,富有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私有财 产凭实力统治穷人,当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进行统治并且建立起相应制度和国家机 器的时候,国家便出现了。
4. 中国早期国家(夏商周) 的特征:
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家国一体,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完全集中。
经济: 井田制(奴隶主地主土地所有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
臣”。
文化:青铜文化,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
5.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分封王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臣民, 疆土等, 受封者在领地内享有世袭 统治权,要定期朝贡,并向周天子提供军赋和力役。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 夫——士”的金字塔型结构,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作用:①巩固周王室的统治;②
避免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冲突;③扩大周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交流。但是容易
地方势力坐大,威胁中央。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6.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各国变法的情况:
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变法原因: 生产力进步, 各国综合国力均有发展, 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 各 国纷纷进行编发改革。同时,政治变动剧烈,经济大幅发展,促使西周以来的社会秩
序解体,统治者对传统治国方式进行调整。
商鞅变法: 措施: 经济上, 重农抑商, 奖励耕战; 废除井田制, 允许土地私有; 政 治上,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行拆散大家庭为小家庭;实行什五连坐制
度;推行县制等。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7. 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学说以及“百家争鸣”的影响:
儒家:孔子 (没落贵族) 创立儒学, 核心思想“仁”“礼”,提倡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 孟子提倡“民贵君轻”,施行仁政;荀子“性恶论”。
道家:老子 “无为而治”;“道”(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法家:韩非子 “依法治国”,中央集权(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百家争鸣影响:①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为后世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8.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三公九卿(丞相 行政, 太尉 军 事,御史大夫 监察) +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
标志)。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同一车轨,修驰道和直道,兴修水利。 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焚书坑儒,颁布秦律。
9.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疆域: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政治:①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②秦朝
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 影响深远。
经济 :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和社会发展。
民族: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 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10. 秦朝速亡的原因:
暴政:大兴土木,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严酷的法律; “ 焚书坑儒 ”文化;矛盾
激化,农民起义。
11. 汉初统治政策:
政治:汉承秦制,地方“郡国并行 ”(郡县制和分封制)
经济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影响:社会经济得以发展, 出现“ 文景之治 ”的治世。但由于分封制的存在,
为后期诸侯实力坐大威胁中央埋下了隐患。
12. 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措施:
政治:“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势力; “ 中外朝 ”制度, 削弱相权;察举制选拔
官员;设立刺史监察地方。
经济 :铸币权收归中央,发行五铢钱;盐铁官营;平准均输,平抑物价,重农
抑商。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设立太学和五经博士。
对外关系: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设立西域都护府;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
绸之路”。
13. 东汉的灭亡:
政治黑暗,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土地兼并, 豪强地主横行, 阶级矛盾尖锐。 与秦朝相比,这是统治者长期荒于朝政,朝局混乱而被有组织有计划推翻的结果, 而秦的农民起义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政权更迭情况
439—581
420—589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情况和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特点: 更迭频繁, 短暂统一,长期分裂, 南北分裂。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与民族交融的情况:
原因①北方人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影响①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开始南移)。
②江南的开发促进了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也促进北方少数民族与中
原汉族的交融。
该时期民族交融的要形式: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反抗统治者残酷压迫)、友好往 来、少数民族统治着的改革(孝文帝)。
4. 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
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
展和社会繁荣,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5.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①选官制度: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重家世。隋唐创立科举制, 使出身下层的 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促进社会公平,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