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聊视频与文字两种信息载体的区别
前言:
这个话题很久以前聊过,现在我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文字载体的基本特点是平面化,文字信息常常以扁平形态出现在纸张上、出现在手机/电脑屏幕上。
基于平面的信息载体,具有「跨度灵活性」的特点。
你使用电脑浏览一篇文章,你的目光可以随意的在文章中的任意段落之间,进行灵活的跳跃。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从第三段开始读起,也可以从第一段开始读起,也可以先跳到结尾看看结论。
而在这些过程中,你又随时可以因为你的意愿,迅速改变你的阅读方位,再次跳跃到文章的其他段落中。
这一切在片刻之间、在目光移动之间,就可以完成。
视频载体的基本特点是形象化,视频信息常以多媒体形态出现在多媒体载体上,即那些能播放视频的东西。
基于这样的载体,它有「极易感知」的特点。
当你观看视频时,你可以同时看到视频中用来辅助理解的文字,又可以看到形象生动的画面,还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从视频中接收到的信息,覆盖了语言理解、各种听觉、视觉刺激三个维度,而这三个维度在交错之下又会产生一些“半感知”。
比如你见到非常鲜艳非常亮眼、像鲜红辣椒一样颜色的火锅,见到肉片放入火锅里的样子,听到肉片入水的声音与汤底煮沸的声音,见到视频主角吃火锅时的满足、听到他对味道的赞美以及因辣椒而发出的嘶嘶声。
尽管视频不能向你传递味觉和嗅觉上的感知,但你可以凭借语言、听觉、视觉三位一体的信息,产生味觉和嗅觉上的理解。
你会根据视频中的人的样子,想象这个火锅大概有多辣,大概是多么好吃,大概是什么味道,大概有什么香气…
视频不能给你带来味觉和嗅觉的感知,但可以辅助你去理解这些感受。
由此视频具备了「生动形象」的特点,而生动形象在本质上就是极易被我们感知、极易被我们理解。
不过,文字载体与视频载体各有千秋。
文字可以通过精绝的描述,让你想象美食究竟有多么美味甚至是垂涎欲滴,忍不住想买点东西去吃。
但它终究不如“有人吃、有画面、有香喷喷的气体上飘、有各种赞不绝口”来的实在。
用巧妙的文字去对比低质量的视频,当然能得出文字比视频更形象生动的结论。
但如果同样是精心制作、各种方面恰到好处的视频,那文字就很难与之比拟了。
精心的文字当然可以勾起你的食欲,但一张漂亮的美食画面就能起到相同甚至更强的效果。
不过,文字的优势在于它的平面化,而这也恰是视频所不擅长的领域。
对于一篇文章,你仅凭目光的移动,就可以在数个段落之间随意游走、驻留。
对于一个视频,你必须尊重它的时间轴形式,老老实实的跟着时间走,你才能知道它到底在播放什么内容。
它是1分钟长度的视频,你不播完这一分钟,就无法知晓它的全貌。
你从第一秒直接跳到第10秒,你就亏掉了中间8秒的信息——更何况这个过程还要通过一些操作完成,你要用鼠标拖拽进度条,或者用手指触摸手机屏。
假如你没看懂第30秒左右的信息,你需要把进度条调回去重新观看,或者暂停然后慢慢思考。
无论你采取什么措施,你都需要遵循它「按时间,在时间轴上播放信息」的规律。即使你将它以五倍速播放,你也依然要等它播完,才能知道它在播什么。
文字不需要这样,你随时可以在大量文字之间游走,只需目光稍微的移动,你就可以从第一段跳跃到遥远的第十段。如果你发现第八段内容与之前的第四段有关,你还可以瞬间就切回去,看看第四段在讲什么。
文字有文字的便捷之处,视频有视频的优势之处。
我们要做的是,顺应它的优势,找出最合适的做法。
既然文字的优势是灵活,那么它就适合用来阅读一些“读完一遍,还需要再读许多遍”的内容。
因为要读很多遍,或是需要从较多内容中,通过多次阅读来寻找、确定自己需要的部分。所以可以先简单的、快速的、有一定跨度的,大致的读一读。
先用这种简单的读法确定它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再去寻找对应的部分认真读。
既然视频的优势是极易感知,那么它就适合用来观看一些“看完一遍,以后可能不会再看”的内容。
因为可能只看一遍,自然是留下的印象越深越好,而视频同时呈现文字、声音、画面的特点,恰好有助于在第一遍就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两者的特点进行延伸并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还能得到其他的结论。
比如因为文字的跨度很灵活,所以我们可以一边跟别人聊天/一边做各种事,同时去阅读文字。
因为聊天/做事,所以阅读进度被打断了?没关系,目光三挪两挪就能找到刚才正在读的地方。
我现在经常这样做,我经常在做事的过程中穿插阅读别人的文章,效率意外的还不错。
再比如因为视频极易理解,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些较难的学习课题时(甚至包括做饭),从视频中寻求帮助、提高理解效果,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我们能在事物中得到多少收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如何理解这些事物。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978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