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到中年:尽人事,听天命!(受益匪浅)

2022-10-25 17:02 作者:老方说  | 我要投稿

如果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觉得自己什么事都能做成,那说明这个人的悟性比较差,他对自己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告诉人们要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必须认清楚自己的局限性才行,有些事确实是不受个人意愿和努力所支配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在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有些事很重要,但这些事所需要耗费的时间也特别长,如果你想要做这样的事,那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才行。

其次是受人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所决定的,如果不能结合这两点,那有些事不管你怎么努力也是无济于事。

还是要有敬畏心,我们平常多看看历史就会明白,相比时空茫茫,命运无常,一个人的努力和执着太微不足道了。

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听天命”的前提是“尽人事”,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光想着去听天由命,那也是不行的。

“尽人事”的关键就是一个“尽”字,它强调的就是绵绵不绝的努力,这种努力未必一定能带来成功,但没有这种努力的话,就肯定不会有事情的成功。

在这方面我认为曾国藩的态度是最好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努力于过程,不执着于结果,这样最符合自己的利益,也更能够接近成功。

要知道,天意即人心,“天命”跟“人事”不是对立的关系。人这辈子要想成事,既要能竭尽全力,又要能审时度势,灵活变通才行,“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另外,我们要正确理解“尽人事”这三个字,如果只是理解为吃大苦、耐大劳,那就太片面了。特别是对中年人而言,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奋斗,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用功。

“不勤”则“不尽”,不劳而善成。人到中年,最要紧的是做到四个字:厚德载物

古人看得很透彻,道德是一切的根本,所谓“成功”不过是道德修为提升到一定程度上的自然结果。

这就像我们去创业,不是努力就能创业成功(当然努力是必要条件之一),而是因为你做了正确的事,促成了成功的条件具备,才会有“成功”的出现。

打个比方,比如你想要赚很多钱,但你光有强烈的渴望是不行的,你还要瞅准时机,把握机会,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种种事情都做对了,然后你才能心想事成。

在这个世界上有个成事的法则,那就是一个人想要得到什么,这个人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才行。

我们看古代的历史,多少人都想要当皇帝,但大多数人都坐不了那个位置,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德行”承载不了“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就是这个道理,你光想要是一回事,你的道德修为够不够是另一回事。

比如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到企业打工,他如果想要坐到总经理的位置,就必须有做好本职工作、带好团队、经过多个岗位的锻炼和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然后才会有做总经理的资格。

否则省略掉过程的话,让一个才、德都欠缺的人担当重任,往往是害人害己的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为呢?八个字:德随量进,量由识长

凡是名垂青史、万古流芳的人物,都是有大胸怀,大器量。一个人要是气量不够,心胸狭窄,那他就难成大器。

但世人往往更看重聪明机巧,他们认为聪明可以让人不吃亏,机巧可以识时务,占便宜。在现实中,这样的人也确实看起来混得更好一些。

古人有句话说得好,“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聪明人的最大错误就是自以为聪明,他们为自己考虑的更多一些,这就导致他们为聪明所累,心胸不足,德行不善,缺乏担当大任的资质。如果一个人能够聪明到知道聪明的局限,有聪明而不用,不投机取巧,不断克服自己的狭隘,做人光明磊落,做事利他主义,重剑无锋,那他就能成大器。

实际上,气量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见识高低,井底之蛙的见识只有一小片,而鲲鹏则是放眼天下。

而见识的增长主要靠三个方面:其一是读书破万卷;其二是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其三是与高人交流。

前两者是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加深主观和客观的彼此作用,见天地见众生,最终能够有自知之明。

然后才能理解和接受高人的指点。很多人的悲剧就在于习惯性以自我为中心,受表面的势利所支配,哪怕高人近在眼前,他也视而不见。所谓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等到你看见再相信,往往就错失机遇了。

见识比知识重要,人有了见识才能应用知识,才会有大器量,大气魄,才能厚德载物。最后分享左宗棠的一番话,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伟大人物的胸怀:“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融彻于心。”如果你也能体悟历史长河,认识到自己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在世要担当薪尽火传、继往开来的责任,那吾道不孤,我们就是一路人。



人到中年:尽人事,听天命!(受益匪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