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系统思考:调整系统结构,让员工自动自发

2023-08-20 09:51 作者:允咨东方管理咨询  | 我要投稿

员工自动自发工作是一种理想状态,对应的现实状态是:躺平摆烂,拨一拨动一动,不负责任,不积极、不主动、缺乏执行力。

很显然,从现实到理想之间有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也就是如何让员工从“不积极、不主动、不负责、无执行”的现实状态,跃升到“主动积极,自动自发”的理想状态呢?

按系统思考的观点,解决问题有三种系统层次:

一是就问题现象寻找答案,不找病灶,不追本溯源,不关照发展趋势,给出针对问题现象的“症状解”;

二是看问题的发展趋势,总结行为模式找规律,给出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减少问题的出现频率;

三是深入洞悉系统结构,找到问题根源,从根本上扭转趋势,彻底解决此类问题,给出针对病灶的“根本解”。

具体到员工“不积极、不主动、不负责、无执行”这个问题,我们的目标是让员工“主动积极,自动自发”,也可以寻找三种层次的解法:

第一种解法是就问题现象寻找答案,找“症状解”,例如:员工没有执行力就培训执行力,狠抓执行;没有责任心就落实责任教育,再树立个责任标杆;不主动不积极就加大主动积极者的行为奖励力度。这样有效吗?有效但效果有限,因为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但是你也看得到,我们大部分企业就是这么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林老师过去讲执行力特别多,原因就是企业喜欢这门课程。为什么呢?觉得员工没有执行力啊,所以请老师来给大家洗洗脑。遗憾的是,洗脑效果并不怎么好。

第二种解法是看趋势,找规律,做预防。员工没有积极性、不主动作为,这种情况多久了?演化趋势如何?为什么大家不积极不主动?我们的制度支持主动积极吗?还是惩罚主动积极?这时候给出的解决方案有可能就是:完善相应制度,优化绩效考核,强化岗位责任机制,培育管理者的领导力,更好的执行管理和执行流程等。很显然,效果比第一种要强得多。

但这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吗?答案是:并没有,人是有惰性的,制度也是有漏洞的。这种解法还是没有摆脱“公司与员工博弈”的怪圈。只要有博弈,就有效率损失,因为上下之间势必会分出一部分精力用于内部博弈,而不是创造价值!

那么,如何才能彻底消除上下之间的博弈呢?那就要调整系统结构,从根本上改变公司与员工的关系。

如果公司与员工的关系是雇佣关系,是交易关系,势必会存在交易博弈。如果把这种关系改成合作关系、共创关系,你不再为我打工,而是我们共同合作创造价值。公司投入的是资金、资源、是外部环境,你投入的是人力、创造力,创造价值按照投入要素做一个分配约定,甚至你拿大头,公司拿小头。你还会和公司博弈吗?这时候的博弈关系变成了“公司+员工”和市场博弈、和对手博弈了。

小平同志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改变了中国的系统结构。我小时候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生产队的地分两类,一类是生产队的集体土地,一类是农户的自留地。好,同样是种小麦,你猜猜两类地产量会差多少?差一倍还多,同样的地、同样的肥、同样的技术、同样的人,就因为机制不同,产量整整相差一倍。为什么呢?那就要从“人、土地、成果”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找根源了。对于集体用地而言,人和土地、成果关系并不直接相连,收入多少和我个人关系没多少关系,我干嘛要多干呢?而自留地,则“人、土地、成果”直接关联,你成果分配多少直接取决于你的劳动成果,我当然就自动自发啦。这种情况还用得到人管理吗?成果分享就是最强的管理杠杆!

要想做到让员工自动自发,必须要建立“行为、成果、责任、收益”的反馈闭环,也就是说,你的行为会最终体现到你的成果和个人收益上,并形成系统闭环的反馈回路。

什么是“行为、成果、责任、收益”的反馈闭环呢?例如:要求排污厂家把取水口建在其下游,如果你要排污,你自己的进水就是污水。

这就是行为闭环机制,管理的本质就是建立这种“行为闭环反馈机制”。


系统思考:调整系统结构,让员工自动自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