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文学简略

2023-03-20 11:14 作者:丶糸色望丶  | 我要投稿

我们今天来讲一讲日本文学史略,事先说明一下,由于今天讨论的是我们平常很少接触到的其他国家的文学类型,和萧暮雨他们的诗词讲座形式不太一样,今天的内容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我会尽量讲的有趣且细致些,好,那我们正式开始。

我们讲的内容呢是关于日本文学的一些简要内容。

1.日本文学的特色

日本因为其民族独特的发展史和地理条件的因素,使得日本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性质。虽然日本文化吸收大量外来文化,但却形成了他自己的特色。按照其文学发展的情况来说,可以大致把日本文学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我们称之为古典文学发展时期。第二个时期称之为现代文学时期。要注意的是,古典文学发展时期,我们一般把它归类到东方文学,因为这个时期的日本文学受到中国,印度等文化的影响较深。而现代文学时期我们一般归类到西方文学,其原因是大正时代甚至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导致其文学也出现了泛西方化。这两个时期的文学就奠定了日本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我们接下来分开叙述:

第一点,就是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日本文学大都是以短歌形式出现,后来才发展成为川柳,俳句等等形式。由于日语中不存在押韵的现象,使得日本的诗歌极易于散文混同,形成独特的散文诗化现象。日本的随笔和文学都讲求文体的优美,这样就极大的促成了类似于短篇小说的物语的发展,短短两三句的俳句和短歌,却可以准确的表达文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点,日本文学含蓄纤细。日本作家开始更多地追求平淡生活中的情感纤细体验,并在平淡的生活中展现对人生的冷静思索。

第三点,模仿性强,变革迅速。我们能够从日本文学中看出其他各个国家文学的色彩,比如日本古典文学时期对于中国文化的吸收和模仿,包括当时创造的大量汉诗,或者《雪国》《伊豆的舞女》对于俄国文学的模仿,还有森鸥外的《vita sexualis》对于英国戏剧的模仿。

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日本文学当中三大美学概念的形成。

以上,讲完了日本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之后,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三大美学概念。

2.日本文学的美学三大概念

由于日本广泛吸收佛道思想,又结合自身的神道文化,形成了日本自己的三大美学概念。这三大概念贯穿日本文学始终,甚至延伸到茶道、花道,书道,剑道之中,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三大美学概念分别是物哀,侘寂,幽玄。「物哀」表示刹那间的虚实源于心中的感叹,「侘寂」是通往原始的心境的思辨,「幽玄」则是追求隐蔽下的暧昧不明。用我们最熟悉的例子来解释,物哀,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侘寂,就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幽玄,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物哀,就是物我同悲,是见到事物的悲哀一面后油然而生的悲哀,也包括同情、感动、怜悯。川端康城曾说,悲与美是相通的。物哀是一种生死观,也是哀而不伤,其主体追求“瞬间美”, 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殉死,其意义也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主要特质。以樱花自比,一方面是日本古代还没有引进昙花,另一方面是日本自古有赏樱花的习俗,和中国赏花不同,中国人赏花是赏花开的时候,日本人赏樱是赏樱凋零的时候。以及日本的国花并不是樱花,而是菊花,只是樱花作为日本的代名词比较出名罢了。作为标志的是特殊的菊花,日本有三个地方会出现菊花标记,皇室的标志,是16瓣菊,律师的标志是12瓣菊。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侘寂。侘寂,是在寂静里感受禅意,一般会和幽玄同时出现。

有句话形容:侘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寂是时间的光泽,从老旧的、自然的、寂静的物体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甚至会加强)的一种震撼的美。这一点不只是由于佛教,也包括道教,还加入了一些日本自己的神道思想。

最后我们来讲一讲幽玄。「斜阳一定要是黑色的好,明灭的灯火要是暗黄余韵」。日本人心中对于安适的氛围安排,需要有一股环境幽暗,带着点暧昧和模糊,在两者之间寻找阴暗晦涩的共鸣,和露骨,直接,尖锐的感情表现相反。谷琦润一郎的《阴翳礼赞》,确实是侘寂和幽玄的代表作品,还有些隐微阴翳相伴的寂静,具有一种神秘性和超自然性,以一种非合理的,不可言喻的,微妙的意味为主。

以上是三大美学概念的具体内容,我这样说大概很宽泛,不好理解。那么,接下来,我将举几个例子,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三大概念在文学当中的体现。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提到第三点:俳句。

3.俳句

俳句是日本从汉诗演变而来的一种古典短诗,结构为575,共17个字音组成,以三句17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俳句中不存在类似于中文中平仄的限制,但有一个名为“季语”的限制。所谓季语,是指用表示春夏秋冬以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季语中,除了夏季的暴雨,雪这些表示气候的用语之外,也有像樱花,蝉这些动物、植物的名称,另外譬如压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至于和歌,万叶集是现存最早的和歌集,收录了629至759年共计4500余首和歌(此处主讲犯了常识性错误,误认为《小仓百人一首》先于《万叶集》,特此记录,以作警示)。

 

接下来我们以日本俳句大师小林一茶的俳句为例,简单赏析几句。

“雁别叫了,从今天起,我也是漂泊者啊!”

这一句可以说是小林一茶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了,它甚至影响了后世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以“雁鸣”为季语,从“物哀”的概念援引自身,脱离了闲寂的禅味,回到诙谐与洒脱的人情,冷笑里含着热泪,这是赤裸裸的自嘲自笑。

 “我知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

这首诗也非常的有名。我记得国内的小林一茶俳句集出版的时候,书名就叫做《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孤独终老的小林一茶,一生有三男一女,先后夭折,在最后一个孩子去世时,他看着哭得肝肠寸断的妻子,和躺在妻子怀中的孩子,写下这首诗。这首俳句把“物哀”的概念表达地十分突出,又在几声“然而”的思想斡旋中,增添了几分“幽玄”与“侘寂”的禅意机锋味道。

提问:日本文学中“伤”概念是什么

回答:我个人认为日本文学中所谓“伤”的概念是希望的破灭与人生的不可预见的绝望在思想上的体现,例如《源氏物语》中光源氏被放逐远方的绝望嘶吼,或者是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地狱变》里画师最后的狂乱,被世界彻底否定之后,产生的彻底否定世界的思想。

 “我们在世上,边看繁华,边朝地狱走去。”

这其实和《红与黑》里面一句话很相似,“我身在地狱,要去天堂,正路过人间”, 这两者其实是异曲同工。而俳句的创始人松尾芭蕉,在病殁前也写下过类似的俳句。

“病卧羁旅中,梦萦枯野上。”

 上面举的这三首例子,他们的本质都在探讨人生的逆旅性,但同时又肯定了人生中精彩的繁华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幽玄”。

4. 《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所著,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日本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研究日本文学,基本上绕不开它,不读《源氏》就好比看古典文学不读《红楼》。《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光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一言以蔽之,就是“日本萧暮雨的求偶史”)。由于平安时代有男女写诗表达爱意的说法,而这部小说又是讲日本皇子的爱情故事,因此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写了很多的情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源氏物语》中引用白居易律诗24首,共计38次,引用白居易讽喻诗16首,共计33次,引用感伤诗5首,共计30次,闲适诗仅有1篇,引用1次。不难看出,日本当时对于汉诗(即唐诗)的借鉴颇多,对白居易的钟情也可见一斑。

最后,如果想阅读《源氏物语》,我个人推荐丰子恺先生的译本。

5.日本文学的始祖

是两本书,《古事记》与《日本书纪》,合称为‘记纪’。《日本书纪》的成书时间有记载。而《古事记》的成书时间没有史料支撑。但据民间所说,《古事记》要早于《日本书纪》。这二本书都是用汉字来书写的,因为当时日本还没有发明我们现在所用的假名但这两本书由于是用汉字书写,因此完全可以把它当做文言文阅读的典例。,因为是口口相传,人名都是音译,所以书中对于人物的名字,称呼略有出入。这两本书大致分成两个部分,神代和后世纪,由于日本历史的前半部分是神话历史,因此这两本书的前面一半部分都是在讲神话,直到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之后,才是我们狭义上所认为的历史。相比而言,神代更类似于炎黄二帝,或者盘古之类的人物,开天地、创造陆地之类的壮举,讲的是创世神,伊邪那岐,伊邪那美,天照,须佐之男之类的。

这两本书对于帮助我们研究日本历史,日本中古文学,乃至研究中国文言文演变过程都有很大的帮助。

6.战后严肃文学

战后严肃文学是日本文学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日本战后派严肃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进步力量对军国主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艺术记录与反思,他们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的批判解剖,代表人物和派别有很多,甚至到当代还有写作战后派严肃文学的作家。

在这里,我主要给大家推荐的是二位作家与一个派别,谷崎润一郎、中岛敦,以及无赖派。谷崎润一郎吸收了传统的日本三大美学思想,并结合近代现实稍作调整,创造了唯美派文学,作品首推《细雪》《春琴抄》。中岛敦结合中国古代传说故事,结合日本文化与自己的写作风格,创造了诸如《山月记》等作品。类似于鲁迅的《故事新编》。无赖派的三位代表作家:太宰治、织田作之助、坂口安吾。我个人尤其推荐坂口安吾的《堕落论》,它运用大量篇幅去批判战争、批判军国主义、批判伪善,呼吁战后的日本人能从旧制度建立的道德标准中解放出来,回到最纯真最原始的人性上去。

在当代,以《人间失格》为主的战后严肃文学,常常会被人打上“厌世”、“丧”的标签,说实话,这是无可避免的,因为这一代的日本青年就是堕落的一代,但其实只要认认真真读过一遍,就不难看出作者们在消极阴暗的叙事背后,是比谁都渴求希望与爱的赤诚之心,这才是战后严肃文学的实质,不是逃避,不是沦落,是呼唤爱。跨越时代也能产生共鸣,所以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开始大量引入日本战后派严肃文学的作品,尤其是太宰治。他的作品在中国造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那个时候,我国初短暂的出现了一次日本文学热潮。

7.结语

日本的文学作品在近现当代东方文学里的确称得上是先锋,都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甚至是歌。直到今天。对于我们现在一众文学创作者来说,对于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品艺术价值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要注意,日本文学有一个致命的局限,日本文学始终跳脱不出的一个弊端就是格局两个字,虽然日本文学中也出现过像《蟹工船》这样的无产阶级文学,从始至终绝大部分日本文学只能把视角聚焦在极少数个体群体的故事上,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代表广大人民的现实主义文学,无产阶级文学也缺乏必要的发展条件,因此我们对于日本文学的学习,主要在于借鉴他的文学艺术价值,而应该批判性的看待他的思想感情。


文档为群内聊天内容整理,发言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各位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有意见或建议(包括捉虫等),请联系群内管理员!

想一起参与讨论,欢迎加入散题书院,门牌:1045099671

日本文学简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