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23)——概念分析:先验演绎(7)
接下来进入到对象(第17、18节)。自我意识是用于自上而下地把握对象的,“自上”已经讨论完了,如何“而下”呢?
首先确立一点,先验自我意识的统觉称为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统觉的,就是先验自我意识的;本源的,表明统觉是最高的来源,一切后来的知识都来源于统觉;综合统一,表明统觉的作用。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是一切知性运用的最高原理。一切知性运用包括形式逻辑、先验逻辑的运用。先验统觉是一切知性运用的最高原理,正如在先验感性论中时间与空间是一切感性的最高原理一样。感性是较为低级的知识能力,知性是较为高级的知识能力。统觉是对象得以形成的条件,统觉的作用就是把杂多的经验材料统一起来形成判断。
形式逻辑只管思维本身的规则,它不负责本体论与认识论,在康德看来,哪怕是形式逻辑都要以认识论为前提,即一切分析的前提是综合,对概念的分析的前提就是对概念的综合。既然我们已经将概念综合起来了,我们现在该在概念上运用分析技术了。
康德的对象是不分的(objekt与gegenstand),康德在这里对对象下了定义,对象,就是在它的概念中一个给予的直观的杂多被结合起来的一种东西。先验统觉建立对象概念就是为了统觉直观杂多。对象的概念是由主体建立的。对象的概念中已经包含了主体的能动性,这与通常唯物主义理解的存在对象是大不相同的。对象首先是对象意识的产物,对象意识是由自我意识建立的,同时自我意识离不开对象意识,因为自我意识发挥作用就体现在自我意识能够建立对象意识上,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必须在建立活动中体现而出。
下一个问题是,我们手中的直观杂多又是什么?人类所有的直观都是感性直观,人通过五官获得的、在现象中呈现出来的、杂多的直观的感性材料是建立对象的必要的前提。离开了经验材料自我意识,对象意识都是空壳——知性无直观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那么直观的杂多到底会形成什么样的对象呢?对人类而言,只能形成经验对象,因为我们只能获得感性直观。而与之相对应的,知性直观(也有翻译为理智直观、智性直观、悟性直观)就是指人不凭借感官,而是知性概念直接产生知性对象。康德认为人是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只能设想上帝能产生知性直观,例如在《圣经》中,上帝完全凭借知性直观创造对象(神说要有光)。人只能借助感性直观感知对象,人也不能把直观与知性变为同一种能力。尽管人不可具备知性直观,但是这个概念在康德那里同样重要。因为人只能借助感性直观认识经验对象,我们需要借助知性直观去思维无法认识的自在之物。另一方面来说,对象这一概念中就包含经验对象与自在之物,尽管对人来说认识的对象只能是经验对象。
康德的对象概念主要是为了反驳休谟的怀疑论,休谟认为我们的所认识的东西都是主观的自觉印象,顶多有一点习惯性的联想,对象只是一个假设,对象有无客观性、必然性人是不可知的。康德通过确立对象的概念,将客观性引入其中,即借助先验统觉建立起来的对象是具备客观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对象是意识本身的结构。尽管康德的对象是在主观性框架下的,但是他强调的对象客观性的来源于先验的客观性。
接下来康德就论证客观性(第19节)。康德的客观性表现为判断的客观性。同时康德对理性派进行了批判。理性派认识的判断是不足以带来客观性的,理性派通常运用形式逻辑来证明客观事物,例如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的本体论证明,实际上它们证明的失败在于理性派对于逻辑的错误理解。理性派对于逻辑的理解通常是一种单纯分析性的理解。例如,“S是P”,他们将他理解为任意两个概念用“是”这一逻辑判断的系词连接起来,系词的两端可以是任意的概念,所以两端都可以用符号来代替,S即主词,P即谓词。理性派对逻辑的理解是完全形式化的,没有考虑到内容。康德批评理性派的逻辑学家忽视了判断本身有很多种类,批评他们对系词仅仅视作一种联系作用。康德指出系词的意义绝非仅限于此,所谓的“是”,即存在(being),它实际的意义在于赋予判断以客观性,它的目的是使的两个概念达到统一。当我们将两个概念用“是”连接在一起时,已经表达了客观的含义。“我觉得今天很冷”是主观判断,“今天天气是冷的”是客观判断。“是”这个系词与对象息息相关,而不是仅仅与知觉有关。仅仅与知觉有关的康德称为知觉判断,“我觉得今天很冷”也可以称为知觉判断。“我觉得今天天气是冷的”不是客观判断,是经验判断。康德特地将经验判断与知觉判断区分开来。从形式上来看经验判断与知觉判断没有区别,两者都可以用“是”,但是知觉判断中的“是”其实是未定。
康德主张,形式逻辑的判断应该从先验逻辑、从内容角度考察。形式逻辑不应该仅仅是分析关系(即不应该是两个概念不自相矛盾就够了),康德认为还要考虑对象,“是”这个系词本身就考虑了对象,因为“是”这一系词连接了两个对象。与对象相关,就要进入到先验逻辑的理解。对理性派的修正就是为了引出范畴,范畴就是建立在“是”之上的,范畴的客观性就是建立在“是”的客观性之上的,使用了范畴才可以使用“是” 。康德从判断的客观性进而引出的是范畴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