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侧入(一)

2020-12-22 23:17 作者:leooooii  | 我要投稿

这世上有一部分书是为你准备的,你像遇到知己爱不释手,也不用什么读书方法。剩下的书不为你准备,你需要自酿思路,自取收获,否则就成读死书。说实话,我们都是读死书的好手,从古至今,应试功名。


我读不进书的时候在想什么?这本书太无聊,读着太费劲,什么时候能停下来?大脑来回熬,没什么想法,最后实在麻烦略读或者跳过。跳过的文字或许很有价值,但我没有状态,也无法吸收,心有不甘也无可奈何。我不认为“熬”是好的读书习惯,在外人看来这或许体现出了你的“坚韧”,但对学习来说实在低效。


不如带着想法去读书,读着读着遇到其他问题,然后去解决。这样读书就不是熬了,你反而觉得时间过太快。读到最后,你起初的想法,不一定重要了,因为它已经带你走入了书里。


当你从一点想法慢慢构思出模糊的框架,读书就变得让人兴奋。你翻书,大脑皮层飞速处理书中的文字,且与你的构思进行比较。你可能看得非常快,文字尽收眼底,了然于胸,也可能突然慢下来,因为遇到了新的难题,不自觉思考。从想法到框架再到成熟,这个过程像是做题,只不过是出自己喜欢的题,然后去解决它。


读书就是思维活动,但对文字的处理能力是一门技术活,你越读,越有方法读。实际上“读完一本书”指的是你主观地完结了一个想法,期待。我说“我读完这本书了”,这代表我不会主动打开它了。但有人拿着枪逼我重读,我绝对还会有收获,因为人的思维不会停,文字所折射的事物也会变化。


次数。好书的头两遍实际是热身的,心里存个模糊的身影,以及大体的价值判断。然后一点一点研究,直到了然于胸。你会反复地翻,直到忽略“次数”。


我古典乐听得少,因为费脑子,它和读小说有些重叠。那些作曲家在技巧娴熟后就开始在音乐里讲故事,迈上一定的台阶后,音符与文字实际是同质的表达工具。


读书侧入(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