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80集版本《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0集 青铜文明

2023-01-09 10:23 作者:刘老师爱读书  | 我要投稿

第010集 青铜文明

中华文明社会的起始


传说,大禹在洪荒之后的不久曾铸九鼎。从此,九鼎就成为国家的象征。然而,大禹的九鼎在夏王朝结束之后就不知所。当时光轮回到殷商的时候,殷朝的商民与姬姓的周人都非常善于冶铜,也非常懂得艺术。于是,他们创造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青铜时代。

青铜文明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又会衰落?

这个时代有哪些代表作?

在流传下来的信息中,我们还能感悟到多少辉煌呢?

五千年前,当我们的祖先还在用石器,经营着原始的农业之时,在世界的另一端,希腊和埃及,一种新的使用金属工具的文明已悄然兴起,这就是青铜文明。青铜文明,又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一般而言,通常所说的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一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关系到家族兴衰、种族延续的大事。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

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所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中国的青铜器究竟有多少?

没有人做过精确的统计。从汉代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上。而有铭文的青铜器毕竟是少数,加上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然而,中国古代青铜器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关键在于它的质量。

鼎,本来是古代炊食器具。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到了商周,就成为最为重要的礼器,成为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已经是传国重器和国家象征,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

在现代出土的殷商数千件青铜器中,以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的后母戊大方鼎,最具有代表性。后母戊大方鼎呈长方形,长一百一十厘米,宽七十八厘米,高一百三十三厘米,重八百七十五公斤。这个巨型的青铜器造型雄伟,花纹华丽,结构复杂。

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在遥远的殷商时代,科学技术极不发达,如此规模的大鼎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呢?

通过考证,考古学家发现,后母戊大方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入模子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但是在当时,冶炼青铜用的是陶制的坩埚,形状和后来倒放着的头盔差不多。考古工作者叫它“将军盔”。

据计算,每个“将军盔”能熔铜12.7公斤,铸造“后母戊”鼎这样的庞然大物,就需要七十多个“将军盔”同时浇铸,这要求几百人同时操作,需要极高的协调指挥水平。

经测定,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后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当甲骨文,还在让历史学家上下求索的时候,一种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文字,又跃入人们的视野,这就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金文”。由于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称为吉金。

因此,金文实际上是“吉金文字”文字的简称。由于这些文字铸刻在青铜的钟或鼎上,所以,也叫钟鼎文。凹下的是阴文,凸出的是阳文,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

这种古老的文字是何时产生的?

它向现代人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时代?

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生产生活的呢?

关于金文的起源,一般认为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但也有学者考证认为,金文实际上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

殷人极度崇拜鬼神,在他们心目中,“上天”之神与他们的祖先神是合二为一的。他们的祖先由鬼而,这就导致殷人鬼神思想的盛行。所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个神已经主宰了一切,所有国家事务都要通过占卜,向上天和祖先进行祈祷或请示。所以,在殷人的青铜文明中,祭祀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殷人极度崇拜鬼神,依靠神权思想来维持统治相比,周则发生了重大变革。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周人也敬天、孝祖。但更加重视人的因素。所以,周人青铜器与殷人相比,发生了诸多变化。

首先,从文字数量上来说,与殷人的惜墨如金相反,周代不仅铭器的数量多,而且铭器上的字数也多。比如:西周第二个帝王成王诵时的《令彝》有187个字,西周第三个帝王康王钊时的《大盂鼎》有291个字,西周第十二个帝王宣王靖时的《毛公鼎》有499个字。

这样的洋洋大观,在殷代是根本没有的。在内容上,则更加丰富多彩。周代青铜器上的内容,不仅仅是祭祀,还扩展到敕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诸侯贵族,还常常把他们认为的光荣事件铸在鼎上,以作永久纪念。

西周时的《大盂鼎》铭文记载,周康王策命其臣盂,以及对盂的赏赐。《毛公鼎》首先,追述周代开国君主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实的不安宁。

接着,叙述宣王任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宣王一再教导毛公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并赐给他一些器物以示鼓励。最后,讲述毛公将此事铸于鼎上,以资纪念和流传后世。

那么,这些青铜器上的文字记载,对后世又有什么作用呢?

不少铭文所记事迹,能和古籍直接对照,例如:利簋记载武王伐纣,丰白鼎记录周公东征,何尊记录营建成周。诸如此类,都和《诗》、《书》、《逸周书》、《史记》等古籍记载事件相吻合。

至于西周职官多见于《周礼》,春秋人物常同于《左传》。金文的记载,更能祛除对典籍的怀疑,有助于古史的重建。

在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中,金文的出现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它和甲骨文,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漫长的青铜时代,它又是怎样发展变迁的呢?

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个体系,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者,在相当一部分中,甚至保存着比甲骨文更早的写法,同时,它又以飞跃的形式为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金文所使用的单字比甲骨文多,尤其是形声字多,已充分体现了形声构字的原则。

同时,金文笔画明显减少,书写比甲骨文简练、规范,也体现了汉字发展,原是由繁到简的这样一个原则。金文尽管和甲骨文一样,一个字有多种写法。但是,相对地说字体比较严整,字形比较一致和规范,笔画和结构上简单了许多。同时,金文又在不断发展变化。

周初,金文从笔画到结体,都与殷商甲骨文、金文相近。笔画大都首位尖细,中间较粗。同时,铭文中字的体型大小不均,斜正不一,多具变化。

自昭王起至宣王、幽王止,金文逐渐进入成熟阶段。这时候的金文笔画圆润,结体比周初金文更紧密、平正、稳定、富有规律性。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宣王太史籀[zhòu]作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班固也说,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其六篇矣。

这极有可能是宣王组织人力,对文字进行整理和统一,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大篆。

在西周的时代,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面对这种器皿,不容许诸侯大臣有铸造权。可自周平王东迁,周王室衰微,演变成列国纷争之局面,中国进入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青铜器物可以任意铸造。这时,青铜普遍用来铸造祭祀用的礼器、娱乐用的乐器和战争所需要的兵器。这才是曾侯乙墓庞大的编钟,留给后人成为可能,而同时代王室之器,倒是几乎绝迹了。

由于诸侯自制铜器,书法因受其影响,呈现浓厚的地域色彩。这时候的青铜器及其铭文名目繁多,风格多样,正是当时分裂动荡的真实写照。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命令李斯整理文字。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出更加方便适用的小篆。与此同时,铁器也已经被大量使用,鼎盛一千六百余年的青铜时代就此走向没落。


180集版本《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0集 青铜文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