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卡尔·科纳——二战终曲时前的纠纷戏


自从上次写过卡尔·科纳的考证之后,心里仍旧不能平静。因而今天决定再在新的角度上,谈谈卡尔·科纳的战绩考证。
初谈文章链接


说说参战部队
——4月19日苏德会战的焦点与格鲁诺之战
1945年4月19日,当时正处于柏林战役打响的第四天,这一天,在卡尔·科纳收获他的荣耀的同时,也发生了几次重要的战斗。我们从宏观看一下:
参战的三支苏联军队主力——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4月16-20日这段期间,全部肩负突破奥得河,为合围柏林创造条件的任务。其中,4月19日时,主要参战的为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

当时的苏军已经在科特布斯、法兰克福等区域对德军第三防御地带的部队逐渐形成包围,也包括第9集团军。主要的突破集中在南线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他们仅3天就撕破了奥得河防线后面的斯普里河防线和尼斯河防线,击垮了科特布斯德军集团,并在4月19日突击攻占巴鲁特,威胁德军总指挥部措森。而相对的,北线正面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作战十分艰辛,在这一期间,其正在尽力突破德军的奥得河防线,击破泽洛高地的德军,并突破德军的前线防御地域。这个方面军的指挥官正是朱可夫将军。
19日结束时,该方面军的大体前进方向: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进入贝尔格地域,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进入菲尔斯滕瓦尔德南北一线(大致位于明赫贝格正南偏东的位置,距离明赫贝格与明赫贝格距离格鲁诺的长度大致相当),步兵部队(突击第3.5集团军,近卫第8集团军)正在撕破防御线,向纵深推进。这些作战部队基本都是以快速机动的两个坦克集团军作为突击锋芒,而主力部队扇形突击前进的。整个方面军的部署上,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处于进攻线的北翼,而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的部队则处于南翼。两个坦克集团军呈两个大扇面,基本覆盖了整个方面军的作战正面,而在两翼上都有战果。格鲁诺区域,某种程度上正处于整个方面军的北翼,东部正面战线的偏中——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作战地域西南,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作战地域西北。
格鲁诺相对更加侧重于南线,因而集中了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的大量部队,仅当天参战的就多达3个坦克旅(48.49.66)和一个机械化步兵旅(34),除此之外还有1个属于第5突击集团军的重型坦克旅当天下午通过南部。当然,作为突击锋芒,苏军仍然以坦克作战为主,意味着一旦遇到坚固的防御,在遇到步兵阻击时便可能付出巨大损失且前进不顺。
当天,这支部队仅仅从赖兴堡推进到了格鲁诺。而其面对的德军,除大量装备反坦克武器的部队(“挪威”SS装甲掷弹兵团,“希特勒青年”、“海盗”装甲猎兵旅),还包括了装备虎II坦克的第503重装甲营一部(实仅9辆虎王坦克和少量防空坦克)。之于反坦克力量处于优势的德军而言,面对缺乏步兵增援的苏军装甲部队,尽管脆弱的步兵防线很可能一触即溃,格鲁诺要塞却毫无疑问可以使苏军付出惨痛代价。
格鲁诺之战
——锋芒毕露的大半天

从战史来看,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的作战部队基本上一己包揽了这一区域的全部攻势。仅仅在南端不远处的明赫贝格,还是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的作战地域,而那里也足足打了半天。可以说都遭到了巨大阻力。
只谈及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的攻势来看,在正面密集堆叠部队会造成阻碍,因而攻占赖兴堡后,4个旅的作战部队就拓宽到了格鲁诺南北数公里的战线上,一方面和左翼的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能够形成结合部,另一方面,近能对格鲁诺两翼实施迂回,远也能对施特劳斯堡一线的防御阵地形成良好的突击预备——展开的各个坦克旅可以实施更灵活的突击,虽然同时也削弱了对重兵集团的打击能力。
而德军的作战则重在拖延:从赖兴堡到伊洛,再到格鲁诺,德军只是在进行逐点的防御,其实也并不奇怪,因为虽然番号上有1个师,2个装甲猎兵旅和1个装甲掷弹兵团,一个重装甲营,真正意义上的作战部队不过数千(第9伞兵师已经被打残,只有一小部分,两个装甲猎兵旅都只有数百人,而除了那个装甲营,实际上只有几辆突击炮增援,不存在能够形成反制的其他坦克部队)。

当苏军的坦克部队从正面突破受阻时,德军没有获得任何压力的减轻,正相反还增加了:第66坦克旅正在向波勒斯多夫前进,实际上意味着苏军计划从两翼切断格鲁诺,将其变为作战的一个钉子。而当天午后德军向南发起的反攻(卡尔·科纳和“挪威”SS装甲掷弹兵团)则是为了遏制苏军突破侧翼,防止其进而扩大早已在明赫贝格形成的突破口,彻底压垮德军防御线。
在这种情况下,卡尔·科纳就是遇见苏军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格鲁诺部分的左翼的部队——1个坦克旅和一些步兵,事实上当天在波勒斯多夫爆发了两场战斗:午后13时,德军在波勒斯多夫发起反击,科纳参与了,晚17时,波勒斯多夫以西再次爆发战斗,科纳仍然参与了。这代表着德军向施特劳斯堡和格鲁诺的后方的部署正在形成,而虎王坦克的部队则是利用装甲优势从正面和侧翼击碎苏军任何进攻的锋芒,使得防御阵地进一步巩固。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方向都有爆发大规模作战的能力,但是所宣称的100余辆T-34却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那一区域还有其他未考证到的小规模作战部队。
卡尔·科纳
——4月19日苏德的格鲁诺坦克战缩影

苏军当天在格鲁诺一带的损失共计57辆坦克,其中将近一半属于受损而非击毁。而当天苏军投入的坦克部队3个旅,总计报告损失为30余辆坦克(48旅17毁2损,49旅4毁6损,66旅净减5辆),两边有所出入,大约是其他作战部队的损失导致。
卡尔·科纳和他的战友们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9辆虎王坦克在三个作战方向上不断反击或阻击苏军的坦克,最终报损失1辆,交换比已经十分惊人,虽然苏军的损失有不少也可以计入德军的防御部队上,但是伤亡是切实的。
3个进攻方向上,苏军在北线处于伤亡较小的僵持状态,格鲁诺的正面则是被猛烈阻击,从南面迂回的66旅亦是概莫能外。这也是因为格鲁诺区域是503营的重要作战区域,对苏军装甲部队的压力相当巨大,无论是易于被苏军迂回的南线还是囤积重兵的正面,都是不能忽视的存在。
正面是苏军猛攻的重点,拔掉钉子势必是不能回避的,因而在穆勒中尉把守的防线上,有着痛苦的作战史;极南线的苏军(坦1集)早已突破了防线,对于岌岌可危的波勒斯多夫一带,德军的作战压力也从未减轻,科纳也才能因此发光发热。
那么问题来了:前线作战,在当时的战绩考证上有什么麻烦?
没有对证。任何形式的突击都是只能留下大致的数据,剩下的只能靠坦克手和前线士兵汇报,汇报过去再向上宣传,就要翻个几番,吹的天花乱坠。而当时德军最针对德坦克是什么?正是苏军的IS系列——IS-1.2坦克和苏军主战坦克T-34/85。作为虎王一类超重型坦克的对手,IS系列的战绩置关重要,而T-34的屠杀更能有明显的表现力。因而在宣传中,德军会倾向于使用重型IS-2的数据和以小屠大的T-34数据,而对于自行火炮和辅助车辆上,宣传力度则有所削减,一般只是予以辅助。
卡尔·科纳正是这样的情况。他当天卷入了多起战斗,但是没有一场是他独狼进行的屠杀,而是全部属于增援作战或有协同的作战。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场坦克战,因为T-34注定会被一刀穿的命运,大部分战绩都可以在不能完全确定的情况下被多个车组的人同时宣称并有所升华。
在受损停止和完全击毁之间,也可以模糊覆盖,至于损失,更是可以被笼统地归类到击毁和半残、伤损的名录下。卡尔·科纳的全部战绩无一例外属于击毁,但是实际上可能被击伤和拖走的存在,以及被重复宣称的存在,都极大左右了战绩的结果。
可以说,德军最终给出的损失70辆的数字,实际上在战绩重复和虚报上都能有所体现,在这一事例中,偏差大约有10-20辆(兼顾了重复战绩,虚报和错报的情况)。
然而苏军的战报也无法完全取信,但这不意味着数据是经过大幅度加刀的。下属的各支部队的层层瞒报是长期存在的,虽然不大,但只要不达到影响战斗力的程度,往往可以接受少报的结果。向上报告时,能修的即修,不能修的也要尽力当做修的走,重伤不致残的向轻伤归类,轻伤向可用归类,在这种情况下,挂小彩、多损失一两辆,或者把直接摧毁模糊掉都可以接受。当时的苏军接受源源不断的补给,比如48旅就在伊洛接收了两个坦克营的补充,在不断的输血下,因为作战目标长期有限,对损失的少量偏差仍旧可以忽略,在这一事例中,真正的偏差数据应当不超过10辆(兼顾击毁、击伤、无损各个方面)。
即使到了科索沃战争,已经可以精度统计的情况下,美军吹嘘击毁200余辆坦克,南军实报13辆,北约反复考核得到14+这一结果,也可以看到虚报的恶性和信息的偏差。少量的偏差,无论是对于当时一帆风顺的苏军还是对于需要名誉的盟军,都是可以考虑的。作为战争中的常态,统计也往往居于最小,而战果往往扩大到极限。
因而,在卡尔·科纳战绩的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小小细节。在当时那个帝国将倾的局面上,一边是渴望着胜利的复仇者,一边则是希望在日渐消亡和崩溃的日子里,让最后一滴血以最大的价值流干。
最终我的结论是:卡尔·科纳的战绩在驱除虚报的报告后,他的战绩在重复宣称和模糊扩大两个上面得到了升华,而苏军在损失上则有所偏差,只是不影响大局。无论如何,卡尔·科纳在格鲁诺周边的作战可圈可点,其作为当地仅有的几辆坦克的一位分队指挥官,无疑为德军的最后防御做出了贡献。
至于骑士十字勋章是否名副其实,在德军最后的日子里,数以百计的勋章获得者都得到了降低的授勋标准,作为其中能够有较好战果的存在,卡尔·科纳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一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