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少年的语言保护研究录(与故事)【一】

我叫五月,浙江舟山人,一个高中生。有着热爱研究“吴语”这种与众不同的兴趣爱好,同那些爱电玩、绘圈等等泛文化一样拥有自己的圈子,我爱称为语言圈。
相比同龄人,甚至比自己大许多的同学,在大家眼里,我算是一个会被问“哎!你好奇怪啊”这种话的人,也的确又被问道“你这么接触一些和你年龄不符的东西”。
不过我也不是一直那么古板,虽然生活中的确很循规蹈矩。除了和游戏圈的朋友们开发开发Minecraft、搞搞数媒、刷刷视频、追追番之外,剩下的爱好就是方言研究保护。

起初的兴趣,是家人培养的,我出生不久后(我差一点就05后了)父母去国外做事干,爷爷奶奶带着我,我就成了方言母语者。那时,普通话母语者与方言母语者的环境区分是很明确的,前者家人方言交流孩子方言对答,后者全家必须普通话,不管老人年纪多少,根本不懂普的也逼迫自己普。大致上从那个时候起,方言母语者开始少的可怜了。这当然没什么,但对之后方言的演变有极大影响,后边会说。
5、6岁时去当地海山公园,我同爷爷是往老人堆里钻的,他们也带着孙子孙女,而他们说的那番半普不普的鬼话用现在方言圈的话形容来说就是“人听之,要变聋ban(上彭下耳)个”。总之难听的离谱,就是四不像,我也不多形容了。这样子真的对孩子语言学习有好处吗?
幼儿园流利的土话没少受老师们吹捧。个人认为该怎样就怎样,提前给孩子知道两种语言环境并做好区分这不香吗?在语言学习的年龄,会普的家长普通话要好,这是在全国流利沟通的关键,会地方语言的自然不能强迫其说出稀奇古怪的普通话,五味杂陈反倒很奇怪,教出来反倒变成“舟普”可就要被笑掉大牙了。我就算幼儿园与某两年小学 家庭环境全讲方言,现在选修朗诵仍然是最高分。推普与语保根本不冲突,反倒比同学多会一门语言,还认识了一些爱民俗与当地文化的老师们。
小学三年级开设“渔民号子”社团,基于方言与爷爷奶奶对我当地文化的熏陶,我直接选了这门社团课。当时主动站起来的只有我了吧,另外硬拉了五个没社团报的落下的,把人凑齐了。后来初见洪国壮老师,觉得他是个不服老的老先生,红红的鼻子带着一丝犟劲。第一次听他的课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了,“舟山渔民号子是古时候当地沿海劳动人民唱的渔歌,吼的号子”。
任性的自己尽全力想让老师发现我,毕竟比起这个班里的那些没有方言功底与兴趣的人,我应当是闪耀的一颗星。但天生被喊“沙喉咙公鸭嗓”的我,早就成为老师心中否决的那一位。可能是时间紧,迫于想尽快出节目出片,老师更偏爱说着“大新新派” 四不像方言却声音好听的男女生们,甚至根本不感兴趣的学生。匆匆拉去录音,表演时只需动动嘴巴,我是最角落上那个小龙套。幸亏舟山广电几档节目,我有上两秒镜。
我当然不服气,毕业后明白,谁还会留住手上那些老师发的资料,那我就好好珍藏了。于是这种民歌渔歌的手稿与乐谱,成了现在我了解民俗方言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升初中后的某一天中午,做完了作业,想到小学班主任讲诗时说苏州话有保留平仄声,就在百科敲入“苏州话”字样,除了一堆看不懂的语言学名词外,吴语第一次映入眼帘。“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一角(浦城),使用人口九千多万。吴语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支语言,是汉语七大方言集合之一。”
原来这才是我们说的方言。
那舟山话究竟是什么?“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
初见这种词条的你相信和我一样,一句话中一堆字眼看不懂,所以我又去百科上搜索,才明白吴语分六或七个语片,细分数十小片,将一大块吴方言区分。
我大概是不满足这些零散小知识,放假想着,QQ会不会有这种交流群,又担心研究这方面的要么是专业学者,要么是年纪比我大几倍的大人,就不好沟通了。冥思苦想后 搜索了吴语二字,一个叫吴语学堂的千人群挂在榜首。看群简介欢迎吴方言各地爱好者,我没太大顾虑,就加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