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自律能赚钱吗?
第一次使用Keep的时候,弹出一句话:自律给我自由。
现在再打开Keep的时候,弹出来的,是善存的广告语。
据报道,Keep近日将冲刺IPO,最快2021年第二季度申请赴美上市。
从上一次融资(2021年1月11日,3.6亿美元)的时间点算,还不到两个月。一名内部人士表示,目前Keep已经任命CFO,并通过多方渠道招聘投资者关系总监。他还透露,Keep创始人兼CEO王宁以及管理层都希望Keep能在今年上市,最晚也会在2022年。
作为一个热爱运动的财经评论人,自然对这件事非常感兴趣。
感兴趣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身边越来越多的运动爱好者开始抛弃Keep;二是星空君一直没有看到Keep的盈利模式。
距离上次打开Keep,已经差不多两、三个月了。
作为月跑量150公里+的马拉松爱好者和每周平均去健身房3次的健身爱好者,为什么不用Keep了?
Keep的开屏界面,曾经是“自律给我自由”,刚开始用的时候,满屏看不到一个广告。当然了,我个人并不反对商业化,甚至支持商业化,一个活不下来的APP,谈不上给用户更好的体验,但从一个广告没有到广告塞满到极致,Keep走的太快了。
手一抖就会点到广告,几乎所有的训练都变成了收费,甚至拉伸动作都要付费,看得出来是真的缺钱了。
而所谓的社区功能,让人难以理解,甚至怀疑Keep在GHS。
打开APP就是我从未关注过的、各种穿着清凉的大长腿,并不是所有喜欢健身的直男都爱看这些,悦跑圈等跑步类软件,好友里全是跑得飞快的肌肉男(我是不是暴露了什么)。
确实有不少社交类软件通过“软色情”拉新,但是作为一个运动健身工具类APP,靠GHS迎合猎奇心理和感官刺激,拉高点击率以此追逐商业利益,吸引来的肥宅是不可能留存成忠诚用户的!
Keep醒醒吧!勿忘初心。
一、没有盈利点的盈利
2020年6月,Keep自称已经实现盈利。
最新的数据显示,Keep在2020年的消费品GMV已经达到10亿元规模,线下消费品业务也在2019年实现了近300%的营收增幅。
对于Keep的商业模式,有意无意的蹭Peloton的热点,但是,中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早就度过了复制(抄袭、致敬)美国互联网模式的阶段。几乎所有的线上业务,中国都有独特的玩法。
Peloton卖智能健身器材,然后通过线上付费课程和器材联动,最终实现收益。
直到现在,Keep都在尝试这种模式。然而,很显然这套逻辑在中国行不通。一方面中国的居住环境和美国差距很大,能够拖进北上广深小户型的器材非常受局限,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收费达到一定标准后,我为什么不去隔壁健身房找私教?
所以,Keep卖的最多的产品,要么是廉价的运动手套,要么是体积纤细的折叠型走步机。这其实都不是Keep的真正目标客户,这些客户流失的概率非常大。
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截至2021年3月累积3亿用户,600万DAU(日活跃用户数量),4000万MAU(月活跃用户数量)。
疫情期间,2020年3月Keep的日活用户曾一度突破850万,但疫情结束后该数据快速回落,Keep缺乏留住客户的手段。
为什么缺乏吸引力呢?
因为健身本来就是一种反人类、非舒适区的行为,除极少数热衷健身的用户外,大多数用户体验不仅感受不到舒适,还要付费或买会员,长此以往很难坚持。
但,这也不是GHS的理由啊!
二、健身是小众运动
如果真的像公司声称的,早在2020年6月份就盈利了,那么公司为什么急着上市?
结合去年Keep裁掉程序员的负面消息,再打开Keep琳琅满目的APP,我们大致会理解,公司的盈利并不是稳定的。
客户群体的不稳定,会导致公司的线上业务也不稳定。
公司尝试过的线下业务,受到疫情的影响,被迫关门歇业。其实就算没有疫情,在逛商超的时候购买健身器材的人群也相当有限。
在中国,健身行业的最佳盈利模式,还要依赖健身房里三寸不烂之舌的私教。
毕竟,健身是小众运动。
小众群体的盈利模式,就应该是小而美。盲目扩大规模,效果不一定好。
三、追赶者们
从事健身软件的,并非只有Keep。
对于马拉松爱好者来说,悦跑圈和咕咚的使用更为普遍。二者比较专一,主要面向跑步。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跑步是最简单的运动,也更容易坚持,用户忠诚度更高。
尤其是随着全国普及马拉松运动,催生了大量的跑步爱好者。
这种基于忠诚客户的APP,用“小而美”的发展路线,逐渐引导用户消费购物,体验要优于急于上市的Keep。
四、降维打击
一周前,朋友想买一台走步机,找我推荐。
在京东的热销榜上,竟然看到了华为生态链的产品。
Keep月活用户4000万的同时,华为宣布,华为健康的用户高达2亿,其中月活用户高达6000万。用户对华为手机、手表、手环等产品的依赖度更高,对于keep来说,这是降维打击。
当年凯立德整装待发准备上市的时候,百度、高德纷纷宣布免费。成为典型的降维打击案例:你的核心营收赛道,竟然是别人生态链中免费的一环。
这就没法竞争了。
好在Keep的核心营收产品,华为尚未免费。
当我们打开APP,看一圈Keep的核心竞争力,发现几乎所有产品,都是华为、小米等巨头生态链产品线中的一环。
靠什么来竞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