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计算机网络微课堂(有字幕无背景音乐版)

2023-07-22 21:58 作者:辫子恶魔早川秋  | 我要投稿

1.2因特网概述

1.网络、互联网和因特网

2.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因特网服务供者ISP

基于ISP的三层结构因特网

3.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4.因特网的组成



1.3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

1.电路交换

# 电路交换机接通电话线的方式成为电路交换

# 从通信资源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资源;

# 电路交换的三个步骤:

①建立连接(分配通信资源)

②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③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2.分组交换

通常把表示该消息的整块数据称为一个报文,先把较长的报文分成一个个更小更长的等长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前加上一些由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简称为“”,首部也可称为“包头”。

首部起着关键作用,首部中包含分组目的地址,分组交换机接收到一个分组后,先将分组暂时存储下来,再检查其首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进行查表转发,找到合适的转发接口,通过该接口将分组转发给下一个分组交换机。



本例中主机H2收到这些分组后,去掉他们的首部,将各数据段组合还原出原始报文

3.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的对比


①电路交换

优点:(1)通信时延小

(2)有序传输

(3)没有冲突

(4)适用范围广

(5)实时性强

(6)控制简单


缺点:(1)建立连接时间长

(2)线路独占,使用效率低

(3)灵活性差

(4)难以规格化


②报文交换

优点:(1)无需建立连接

(2)动态分配线路

(3)提高线路可靠性

(4)提高线路利用率

(5)提供多目标服务


缺点:(1)引起了转发时延

(2)需要较大存储缓存空间

(3)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


③分组交换

优点:(1)无需建立连接

(2)线路利用率高

(3)简化了存储管理

(4)加速传输

(5)减少出错概率和重发数据量


缺点:(1)引起了转发时延

(2)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

(3)对于数据报服务,存在失序、丢失或重复分组的问题;对于虚电路服务,存在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和虚电路释放三个过程


1.4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的精确定义并未统一

#计算机网络最简单的定义: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①互连:是指计算机之间通过有现货无线的方式进行数据通信;

②自治:指独立的计算机,他有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可以单独运行使用;

③集合:是指至少需要两台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较好的定义是: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例如,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来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日益增长的应用

①计算机网络所连接的硬件,并不限于一般计算机,而是包括智能手机等智能硬件。

②计算机网络并非专门用来传送数据,而是能够支持很多种应用(包括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交换技术分类


按使用者分类


按传输介质分类


按覆盖范围分类


按拓扑结构分类



1.5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度量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常用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有以下8个

①速率



②带宽


③吞吐量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北京场用于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两能够通过网络。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额定速率的限制


④时延

发送时延:源主机将分组发往传输线路需要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代表分组的电信号在链路上传输花费的时间。

处理时延:路由器收到分组后,对其进行存储转发花费的时间。






处理时延一般不方便计算

#总时延中传播关于谁主导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⑤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X 带宽

#若发送端连续发送数据,则在所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就已经发送了时延带宽积比特;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⑥往返时间

重要的性能指标,简称RTT

⑦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用来表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

网络利用率: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如果令D0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那么在适当的假定条件下,可以用下面的简单公式来表示D、D0和利用率U之间的关系:




#也不能使信道利用率太低,这会使宝贵的通信资源被白白浪费。


⑧丢包率

#即分组丢失率,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分组数量的比率


#具体可分为接口丢包率、节点丢包率、路径丢包率、网络丢包率等。


#分组丢失主要两种情况:

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出现误码,被节点丢弃;

分组到达一台队列已满的分组就交换及时被丢弃;在通信量较大时可能造成网络拥塞


#因此丢包率反映了网络的拥塞情况:

无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0

轻度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1%~4%

严重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5%~15%


1.6计算机网络体系

1.常见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OSI体系结构

法律上的国际标准

#TCP/IP体系结构

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原理体系结构

适于教学


2.计算机网络体系分层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易于研究和处理


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思想举例

应用层HTTP报文交给交给运输层运输层HTTP报文添加TCP首部,使其成为TCP报文段该首部为了区分应用进程以及可靠传输

运输层TCP报文段交付给网络层处理,网络层TCP报文段添加IP首部使其成为IP数据段该首部主要为了使IP数据报可以在互联网上传输,也就是被路由器转发

网络层将IP数据报交给数据链路层处理,数据链路层给IP数据报添加一个首部和一个尾部,使之成为该首部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让帧能够在一段链路上或一个网络上传输,被相应目的主机接收。尾部的作用目的是为了让目的主机检查所接收到的帧是否有误码

数据链路层将帧交付给物理层,物理层将帧看做比特流,物理层会给该比特流添加前导码作用为了让目的主机做好接收帧的准备

4.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专用术语

#实体: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软件进程

#对等实体:收发双方相同层次中的实体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逻辑通信规则集合

#协议三要素

语法:定义所交换信息的格式

语义:定义收发双方所要完成的操作

同步:定义收发双方的时序关系

#服务:在协议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逻辑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层提供一层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实体看得见相邻下层所提供的服务,但并不知道实现该服务的具体协议,也就是说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实体是“透明”的。

#服务访问点:在同意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用于区分不同服务类型。

如:数据链路层的服务访问点为帧的“类型”字段。

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为IP数据报首部中的“协议字段”。

运输层的服务访问点为“端口号”。

#服务原语: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通过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称为服务原语。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包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服务数据单元SDU:同一系统内,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包称为服务数据单元。

多个SDU可以合成为一个PDU;一个SDU也可以划分为几个PDU。











计算机网络微课堂(有字幕无背景音乐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