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39):“源质能量量子论基础:量子场非激发态与狄拉克之海”

2022-10-03 15:50 作者:芙娜F伊斯卡-Official  | 我要投稿

在本系列“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系列文章的最初几篇文章——“源质的理论空间阵列”中我曾以一个立方体矩阵来表示在移除能量情况下的源质空间阵列,现在为了简化分析讨论的复杂程度,我将该三维矩阵中的一个水平截面从立方体矩阵中截出并以该水平截面替代源质理论空间阵列这一整个立体矩阵进行讨论,于是有下图《39》-1:

《39》-1

在上图《39》-1中存在九个未以数字标记的但仍被记录为源质的源质,这九个源质是从“无能量”存在的源质理论空间阵列中截出的一个截面的一部分,在《39》-1的模型之外还存在着无数个以《39》-1的模型的形式排列的源质,这些源质共同维持着这个截面上的源质引力平衡以及其“有间隙”的矩阵排列形式。

想在,在《39》-1模型的基础之上为整个模型中引入能量。

在我同样很早的文章“能量扰动”中我有指出为一个源质的理论空间阵列中引入能量可能会破坏源质理论空间阵列的源质引力平衡并使得该源质理论空间阵列所含源质发生相对位移,其具体情况我已经在“能量扰动”一文中指出,现在我要提出一个问题能否以适当的形式为《39》-1的模型添加能量并使得《39》-1模型所含源质理论空间阵列的一个截面上的所有源质不发生相对位移并使得该源质理论空间阵列转变为一个源质能量空间阵列呢?

答案是能,只需要为这一整个源质理论空间阵列“均匀地”插入能量即可,具体情况如下图《39》-2:

《39》-2

上图《39》-2的模型是在《39》-1的模型的基础上均匀地插入若干份能量之后所得的模型,红圈代表的是插入《39》-1模型中的能量。

若是在上述《39》-2中每个红圈所含能量相等,红圈数量与黑圈数量维持一定比例的关系(以上图模型中的情况而言就是1:1的关系,虽然现实的物理宇宙中不见得总是维持这样的比例,不过这个假定比例很便于我说明问题所以就假定是这个比例了),且在该源质能量空间阵列中的任意数个位置截取相同形状、面积、方向(指可以通过平移将这些形状、面积相同的区域完美重叠)的区域,其中所含源质与能量总量将总是等于该特定比例,则可以说在源质能量空间阵列中源质与能量的分布均匀。

此时我们对上述模型中的任意一个源质或能量进行任意一个方向上的受力分析,就假定对标记数字的源质一进行如下图《39》-3黄线方向上的受力分析吧:

《39》-3

由于在源质一的右上侧及其对侧左下侧的位置上在距离源质一同等距离的地方总有一对源质或是能量对其施予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作用效果,故这些作用效果均被抵消故在该方向上可以维持源质一的受力平衡。

同样的分析可以以同样的原理作用于上述源质能量空间阵列中的任意一源质或是任意一能量,因此整个源质能量空间阵列中的任意一源质或是任意一能量均可因此维持受力平衡,而在一个源质能量空间阵列可以以符合上述描述的形式存在时该源质能量空间阵列便可被称为量子场的非激发态亦可被称为“狄拉克之海”。

关于“狄拉克之海”百度百科对于该名词的解释是:零点能组成的“负能量”粒子海。

在这其中我必须指出“负能量”的观点是错的,不能因为反物质的生成就直接说存在“负能量”,其实关于正反物质的区别就在于源质及能量的比例、组成方法及这些源质能量团的能量流动形式存在的差别而已,并不存在“负能量”。

不过关于上述内容不并不准备在本文或是近期讲解,有关内容我准备在我讲完我想讲的“双缝干涉实验”还有“观测使得波函数坍塌现象”以及铺垫完有关说明以后在讲解“反物质”的时候再进行讨论,因此这部分就之后再说吧。

然后,让我们来讲讲“观测使得波函数坍塌”这些归属于量子力学的内容——虽然很想这么说,不过在讨论这部分内容以前我必须先铺垫“观测”行为作用原理的有关知识,之后才能进行后续的讲解,所以本文的真实内容到此结束,下篇:观测。

题外话:我在自己另外一个系列的文章中原本打算讨论熵的“效果”的莫名其妙的讨论起了熵的“本质”和“作用原理”了,看来虽然天天写物理有点腻,但看来我意外的还是挺喜欢写物理的,因此就把这篇源质能量量子论基础写了,有点想到哪写哪的感觉,算了,错觉,错觉(笑)233。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39):“源质能量量子论基础:量子场非激发态与狄拉克之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