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由与科学

2023-12-15 03:03 作者:张苏春  | 我要投稿

外来词汇

自由与科学都是来自于西方的外来词汇,在中国古代文化,本土文化里,既没有自由,也没有科学这个概念。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人不关心科学,不懂科学;不关心自由,也不懂自由。

科学概念引入中国

科学的概念引入中国起源于100多年前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进行的一场宣扬民主与科学的文化运动,包括白话运动(即文学革命)、反孔非儒思潮、整理国故、引进各种西方思想,比如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等等。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陈独秀、胡适、蔡元培是主要发起人,吸引了许多当时的新式知识分子参加,他们开办杂志、报纸,组建社团,传播新思想,影响了很多青年学生,最后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

科学思想的组成

科学思想的组成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而且还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原理,科学工具,科学实验,科学产品等一系列相关知识。

很多人对于科学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科学知识,科学结论上。对于这些科学知识,科学结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用什么工具,哪些方法去验证这些知识的对错,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应用什么样的科学知识缺乏更深层次的认知。

使用科学工具

科学对比实验

优质的护肤产品

优质的健康产品

对于科普工作者来说,除了分享科学知识,讲解科学原理,使用科学工具,科学对比实验,长期效果验证等方法是让一个普通人更好地理解和明白什么是正确的科学知识,什么是错误的科学知识,什么是优质的产品,什么是劣质的产品的有效方法。

自由概念引入中国

与科学这个概念一起引入的还有民主。新文化运动时把科学叫为赛先生(Science),而把民主则叫为德先生(Democracy)。

但是自由这个源于西方,与科学,民主同样是来自工业时代,工业革命的思想产物并没有被引入中国,也没有得到当时国人的重视。

20世纪初的中国,还停留在传统农耕文明,半手工业和极端落后工业的时代。跟工业时代相比,农耕方式的自由度比较高,因此当时的中国人对自由的理解和需求并不像西方那样强烈。

很多人对自由的理解,其实来自于裴多菲的这一首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则皆可抛。

可见在浪漫主义者的眼中,自由的地位何等崇高!

自由的真正含义

1. 自由 = 自主意识,不受限制的选择

一个人有抽烟喝酒,吃垃圾食品的自由,也有戒断毒品,健康饮食的自由;

一个人有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自由,也有不断进取,不断成长的自由;

一个人有上班打工,靠出卖体力,时间,健康赚钱的自由,也有建立团队,培训团队,获得被动收入,实现财富自由的自由。

2. 自由 = 精神独立,经济独立

精神独立意味着你可以接受,理解,相信绝大多数不相信的知识,你可以从事绝大多数人不认可的行业,不受任何错误思想,任何人的影响和阻扰。

经济独立意味着你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生存,不需要依靠父母,伴侣,政府,救助机构的帮助,有能力帮助其他人。

只有经济独立的人,才有可能精神独立,才有可能不受别人的影响,才有资格享受真正的自由,才有能力帮助其他人。

自由的代价

好的自由,健康的自由需要付出代价,不好的自由,不健康的自由也需要付出代价。

1. 追求自由,追求经济独立,精神独立需要付出代价。

自由的代价很高,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都愿意承受的,因此很多人往往处于追求自由和逃避自由的矛盾选择中。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弗洛姆博士的经典之作《逃避自由》。

2. 成功 = 财富自由 +  健康自由 + 时间自由。

实现成功,实现财富自由,健康自由,时间自由需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承受的。

3. 如果一个人的自由妨碍或者影响了其他人,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4. 如果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的自由或者违背了科学规律,可能会受到相应的回报。

比如说酒后驾车导致车祸,不系安全带导致严重伤害,汽车没做保养或者保养没做到位,在半路上抛锚;长期抽烟喝酒,吃不健康食物导致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等等,都是违背科学规律导致的后果。

5. 如果一个人放任自由,不思进取,违背社会规律,可能会被社会淘汰。

总结

1. 对人类而言,自由很重要,没有自由,人就是机器,就是两脚动物,活着跟死了没什么区别。

2. 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好的自由,健康的自由要付出代价,不好的自由,不健康的自由也要付出代价。

3. 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逃避自由,逃避责任,不愿意付出代价,不愿意改变也是人类的天性。

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不要因为别人做出有利于你的选择还是不利于你的选择而改变你的立场,改变你的初衷;但是你可以改变你的态度,改变你的方法,也许能够取得更好地结果。


自由与科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