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大秦帝国之纵横》有感
《大秦帝国之纵横》讲述的是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在位时期。在商鞅变法大成之后,秦国国力猛增,却与诸国还是有差距。如何做强做大,收复河西故土,始终是惠文王的心病。此时,张仪入秦,为惠文王带来纵横捭阖之策。 左思的《魏都赋》有言:“四海齐锋,一口所敌,张仪、张禄亦足云也。”张仪是鬼谷子弟子,却在各国屡屡碰壁。尤其是在楚国,被楚王门客怀疑窃璧。张仪不认,而遭鞭笞。张仪来到秦国,大殿之上以“天下熙攘皆为名往,庙堂蝇营皆为名来”为开场,直言自己是“势利之徒”。以“利”为核心,从自己身上引到国与国之间“唯利常恒”关系上。 “兵家云:‘上善伐谋’。张仪曰:‘上善伐交’。当横强盟他国以强秦国。邦交为先,伐战为辅,伐战只胜一役。横强而盟,近可取地,远可取势。秦对列国,可诱小惠,套得大利:得五寸,退两寸,尚得三寸,此谓蚕食。秦国江山若以千秋计,又何苦贪恋这一城一地。大争之世,邦交虽无矛戈相向。合纵连横之中,亦是如履薄冰。秦君初政,便有开关东出之论。只想提醒秦君:东出不唯秦剑,还需横强!” 惠文王采纳张仪纵横捭阖之策,伐交相辅:内倚商君法,外恃纵横策。外交用张仪一张利口,樽俎折冲和他国结盟以谋某国;外靠精兵强将征战杀伐,屡夺旧土新扩版图。而列国合纵泛泛貌合神离,分分合合久不成器:魏氏轻贤屡失计,韩廷驭国凭意气,赵境四扰多危局,齐人窃土嗜小利,荆楚纨绔各为计,燕王擅禅乱社稷。秦国得以称为六国口中忌惮的“虎狼之国”,秦军也被称为“虎狼之师”。 张仪说:“邦国之道,唯利恒常!”正是把握住了国与国交往最本质的关系,“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而征战掠夺、零和博弈,只会是一国受益,一国受损,并非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何共利,如何双赢,这得依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毛泽东同志说过:“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当今世界,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风险矛盾也日益严峻,这迫切需要各国共同携手,共谋发展。中国也履行大国的责任,拿出大国的担当。中国始终把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出一条“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的现代化新路。中国致力向发展中国家带来启示,为世界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带来启示化选择,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证明:一个后发国家,即使不具备先发国家那样的发展条件,只有锚定自己的现代化目标,立足本国国情,独立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