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市大吉》:我的老舍入门
精排版见公众号:书生小企鹅
老舍大名不用多提,但是绝大多数人也只是知道他的“大名”而已,对于其作品并没有怎么阅读。我也是这种人,据说是教科书里有老舍的作品,但是我已经没有印象了。面对大部头的老舍著的长篇都是望而却步,让我重新认识老舍的,应该是半年前看的那部短篇《离婚》,当时就被他的文笔和字里行间的那种辛辣感折服,但是断断续续只看了一半,到现在也没有重新捡起那本书。幸而有机会又有时间浏览完这部名为《开市大吉》的老舍中短篇小说集,也算是成了读过老舍作品的年轻人一员了。
书名《开市大吉》当然不是老舍订的书名,而是开头一短篇的名字,但封面与腰封还算是清新不造作。全书大多都是短篇小说,很快就能读完,唯一的中篇《不成问题的问题》也不怎么难理解,比起大部头来说,适合轻阅读。

今天谈到老舍,一是作为“殉道者”去大肆宣传,二是作为“老北平通”去评价他,这两点都没有错,但又都不完全。老舍自然是极端年代政治运动的牺牲品之一,但这个特点不单是他一个人所有的,作为面目模糊的群体中的个体,貌似没必要特意去关注;作为第二点又显得视界有点狭隘,“老城”和“民国”现在已经被包装成了精致高知凸显社会地位的消费品,对于那些既不对老年代有怀念,又不是北京的普通读者,老舍又显得很深奥不可接近了。真的要去谈老舍,我觉得“人民艺术家”还是个比较合情合理的角度,这称号自然带着点官方宣传的色彩,但是又很贴切得显示出老舍写作真正的对象:人。
老舍笔下的人,不是某一个类型,某一个群体或者某种精神的代表,硬是要用一个标签概括这些人,就是“底层小市民”。这就注定老舍笔下的那些人不会怎么可爱完美,总是浑身毛病的。比如《开市大吉》中的那些开医院的小人物,面对官员说一套话,面对老太太又说另一套,最终目的就是想方设法从各种人手中赚到乃至骗到钱,最后还“特别显着骄傲”,《报孙》里王家老太太因为自己的无知迷信害死了自己儿媳妇和她的孙辈,最后还状告医院“报仇”,《辞工》里是一个想方设法消极怠工的典型底层小人物,《马裤先生》中塑造了一个在火车上要求不断,扰民无矩的形象,《吃莲花的》中“我”的朋友就把“我”本想拿来种花的莲子炒来吃的,还引以为豪滔滔不绝。其中最精彩的应该是《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篇幅最短,然而字字都能让人点头认同。当然,老舍也不放过“有钱人”,比如《善人》中借着丈夫钱财搞慈善的汪太太,把“自由”“博爱”当女仆,施舍穷人贿赂名流,还自以为自己是世界上第一大善人。《铁牛与病鸭》中当了官转头就辞退干实业旧友的中层官员,还有《不成问题的问题》中那圆滑至极而又无能至极的丁院长。
谈到批判人物,大家心中会想起另外一个更加有名的人物。我倒不想指名道姓去判断个对错。我有一个不怎么严谨但是还算有趣的分类法,一就是“海归派”,这类作家与评论家一般是海外留学后回国,对于当时国家心态失望不满,因而运用学到的一点西方理论或者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典型的就是今天被用得多的“劣根性”“国民性”等词汇。这一派善于煽动,并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改变,但是他们眼中的所有“人”都是一个群体,是没有各自特点的,这就注定他们没有办法观察到更加细微而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善恶,自然也不可能制定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种是“本土派”,这类作家一般是老年代开始生活在陆上的人,难免保留一种旧时代的价值观和学术观点。他们有时候显得模棱两可,恶人似乎不怎么恶,小人物也不都是那么善良淳朴的,但是从后世来看,却是为我们记录下了容易被大叙事忽略的时代特点与边缘人物。
老舍比起另外一位,少了点严峻,多了点同情,即使是在本书中那些戏剧化很强且用词辛辣的短篇中也能看出来。在《报孙》《有声电影》这种描绘底层人物的短篇中,所有的喜剧乃至悲剧都出自于主角们的无知而迷信,无法应对时代变化之际的新事物与新改变。在《毛毛虫》与《热包子》中则是描绘了处于封建婚姻时代的男女的悲剧,为了标榜自己“现代”的男人收了一个文化女人作妾,最后二人感情异化到女方必须靠着装死才能引起男方注意的可悲状态,而另一位有着美丽妻子的怪异男子。面对妻子出轨的事实只能强作欢笑,在得知妻子重回他身边后,竟然毫无责备地为她去买热包子。这些闹剧无一不展现了封建婚姻陋习对于男女双方的伤害,以至于扭曲了他/她的道德观与人格。《兔》中年轻气盛的男戏子小陈被黑势力和资本控制,最后一身才艺却落得家破人亡。在这些篇章中,最“海归派”的,倒是《狗之晨》这篇写狗的短篇,以一只欺软怕硬的狗大黑作为主角,道出了所有底层人逃不开的宿命:“生命存在与否只看那个黑盆(饭碗)冒热气不冒!”但这不代表老舍没有立场,无论是什么样题材的短篇,一提及富人以及官僚的或是迂腐,或是贪婪,或是虚伪,都是不惜笔墨的。正是因为如此,才让老舍本人最后的下场总是让人愤愤不平。
擅长写小人物,不代表老舍不问政治,没有家国情怀。事实上,活在那个时代的文人,是无法子逃脱民族与政治的。比如《老字号》中,以老字号的衰落暗示了旧中国的条条框框在新时代中显得迂腐而没落的现实。《铁牛和病鸭》中,就以“铁牛”与“病鸭”两个角色展示了当时改造社会的实业家与迂腐无能的官僚的联系与矛盾。《不成问题的问题》则是以一农场的经历暗喻了自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权力转移与社会发展趋势。《一封家信》《小木头人》则是彻头彻尾的讴歌抗战精神的“样板戏”,这样子说或许过头了,但这两篇文学乐趣上确实不比其他选篇。从其中也能看出,老舍对于暗喻或者暗讽并不怎么用得高明。也因此,我觉得《断魂枪》这部短篇是最值得反复回味的此类短篇,这篇文章表面展现的是当时对于“国术”的功利态度:能杨国威就夸,觉得无用就弃之不管。我反复读了这篇,总觉得其中的“国术”换成别的技术或者思想,亦无违和感。但老舍善写传统文化,我竟不敢过分解读。
老舍对于小人物的局限,不羞于回避;但对于大未来,总还是留着点希冀的。《铁牛和病鸭》的结尾,实业家“铁牛”对“病鸭”摔下“送客”名片,转头继续寻求新的机遇。《一封家信》《小木头人》中的爱国情怀,也是真诚到一种近乎不真实的程度。在《毛毛虫》的最后,老舍写到“近来...去救护的人比以前更多了。谁知道他们将来怎样呢!”也是暗含一种对于人民自我觉醒与开悟的信心与希望。自然,老舍的后半生是悲剧的,但倘若我们因此把他的作品看作是“悲惨文学”“幻想小说”,则是完全辜负了老舍的希冀与用心,也是对自我的命运自暴自弃了。
本书实体书算是平装本,封面设计很朴实不花哨,内部排版与字间距也达到我个人的标准。选取的篇章遍布各种题材,各个创作时段的老舍中短篇,作为不怎么有时间读完大部头,又想了解老舍的入门,个人觉得可以尝试。
老舍不忌讳教导他人,他不好为人师,所有的话都真诚值得每一个现代人都去学学,我在附录中读到他的一句话,真希望能达到老舍的标准哪怕一成!
“......要想,要想,想哪个字最亲切,想哪个字最好用在什么地点与时间!这么一想,你便不只思索字眼,而是要揣摩人情了!从人情中想出来的字,才是亲切的、生动的、有感情的字。不要慌忙,要慢慢的来。想了又想,改了再改!这是功夫,功夫胜于灵感。”
2020.7.4书生企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