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投資中的七大教訓

2023-05-29 15:20 作者:天特专业开发团  | 我要投稿

摘要:就像我以前觀察到的那樣,有效市場理論(EMH)就好像是巨蟒劇團的戲《死鸚鵡》。不管你多少次說那只鸚鵡已經死了,可是信徒們還是堅持認為鸚鵡只是在休息而已。

教訓一:市場並不有效

  就像我以前觀察到的那樣,有效市場理論(EMH)就好像是巨蟒劇團的戲《死鸚鵡》。不管你多少次說那只鸚鵡已經死了,可是信徒們還是堅持認為鸚鵡只是在休息而已。

  也有好消息——去年秋季傑瑞米•格蘭桑在GMO的客戶會議上指出,現在還相信有效市場是“不合法的行為”。美國第11巡迴法庭認為:“所有的泡沫最後都會破滅,就像這個泡沫一樣。泡沫越大,破滅規模越大;破滅規模越大,損失越大。”看來這是官方的意見,就我個人來說,我很高興看到有效市場理論的信徒戴上手銬被抓走。

教訓二:相對表現是危險的遊戲

  儘管從業者一般都不相信有效市場理論,但還是稍微傾向於推崇有效市場理論的衍生理論——CAPM。這種可疑的理論的根據是大量有瑕疵的假設(比如投資者可以在任何股票上建立任意規模的多頭或空頭倉位而不會影響該股票的價格,所有的投資者都可通過均值方差最優化的方法來研究股票)。

  這也直接導致阿爾法和貝塔的分離,投資者在這種方法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很遺憾,這些概念都只是旁門左道而已,已逝的、偉大的約翰•鄧普頓(JohnTempleton)爵士說得好:“投資的真正目標是稅後實際回報最大化”。

  阿爾法/貝塔投資框架助長了對市場基準的癡迷,催生了一種新的投資群體,這些人僅僅關心怎樣和主流保持一致,他們的投資方式就如凱恩斯所說的那樣,“寧願因為隨大流而失敗,也不願因為特立獨行而成功。”

  這帶來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基金經理如此熱衷於相對表現呢?很簡單,儘管未必大家都同意,答案是客戶和諮詢師迫使他們這樣做。根據戈伊爾(Goyal)和瓦哈爾(Wahal)的論證,機構客戶在追逐回報的行為上和散戶一樣不理智。他們研究了機構養老金基金在1994年和2003年之間的9,000份雇用和解雇決定,發現這些機構趨向於雇用在被雇用之前的3年中產生良好超額回報(每年2.9%)的人,可惜這些人上任後每年只獲得0.03%的超額回報。與之相反,在被解雇前三年每年超額回報只有-1%的人解雇後年超額回報卻達到了4.2%。事實上,養老金基金總是在最錯誤的時間解雇自己的投資經理。

教訓三:價值很重要

  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價值投資就是在資產便宜的時候買進,避免買進昂貴的資產。這個簡單的道理似乎根本用不著解釋,不過我還是要囉嗦,我見到過很多投資者寧願扭曲心理,也不願睜眼看看價值的真實情況。

教訓四:不見兔子不撒鷹

  根據紐約證券交易所提供的資料,在該所上市的股票平均被投資者持有的時間長度是6個月。看起來投資者和注意力不足的多動症患者一樣,換句話說,普通投資者似乎只關注下一兩個季度的報表,忘記了股票是一種長期資產。這種短視給願意長線投資的投資者帶來了機會。

  沃倫•巴菲特常常提醒不見兔子不撒鷹的重要性,當好機會來臨時,你的耐心會得到回報。不過,大多數投資者似乎都缺乏等待的耐心,他們對所有找得到的機會都採取行動,對每個球都揮棒。

  投資者沒有耐心可能是因為希望自己成為“實幹家”,但只在機會非常好的極端時刻出手豈不是更有道理?很少能看到能長時間“什麼都不做”的自律的投資者。如上所述,過度的短視導致我們缺乏穩坐釣魚台的能力,難以理解投資的整體背景。


投資中的七大教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