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大大:粉丝行为,偶像买单。

2023-03-01 00:26 作者: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 我要投稿


@秃头研究所Monsters(公众号)

◼️ 去年,刘畊宏在抖音平台上掀起了全民健身浪潮,无忧传媒进一步扩大内容流量版图。今年,他们又与内娱始终备受争议,在社交媒体上几乎是「群嘲」对象的主持人张大大签约,为他开启“网络连线聊天”的直播模式。一星期里,话题频出,“没想到第一次直播看人洗澡是在张大大直播间”的热搜在抖音吸引了几千万的浏览量。不仅让张大大的戏精与抓马人设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凸显,更使其在如此平等、互动的媒介属性下获得了更多观众的承认。


◼️ “他其实蛮真诚的”“很多戏但竟然有点喜欢”“在张大大直播间什么都能见到:喊妈的、祈福的、骂刘恺威的、吵架的、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他的直播间里,狗都比他有地位”“真的是人类史上最混乱的直播”


◼️ 但也正是这样一个天天在直播间不知所措、小眼瞪大眼、手忙脚乱地帮人要签名、传话、打听八卦的张大大,在前两天念广场评论时却「发飙」,将矛头直指一位素人网友所喜欢的偶像:“你正主上的热搜比我多,她的事我知道的太多了”。


◼️ 一时间,素人被粉丝群体网暴、张大大澄清道歉、舆论众说纷纭,连带着无忧传媒和杨幂、Angelababy都被一起哄抬着上了热搜:


◼️ “两位美女!为什么要和张大大这种人一起玩啊!”


🧩

02/27/Mon.


数字化哺育:

粉丝与偶像的关系。

@TuTouSuo™️ 


将近三十年前,十六岁的杨丽娟梦到刘德华,此后的十三年时间里只想着能够与偶像见上一面。于是,父母卖房、父亲卖肾,后者甚至最终以决绝的跳海自杀的方式唤醒并结束了女儿对偶像的痴迷。


生活在八九十年代的明星为大众媒介的光环所围绕,垄断化、聚焦性的技术特征为其赋予了普通公众所无法享有的注意力资源,由此站在聚光灯下,成为焦点,使所有粉丝对其以崇拜、追捧的状态加以存在。换言之,传统媒体环境中的大众偶像是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与稀缺传播资源之下的产物,他们神秘、令人遐想,是麦克卢汉笔下的「冷媒介」,模糊而充满幻影,吸引来的,必定是热情且具体的粉丝情感,是将对其顶礼膜拜又奉之为神的对象。


不过,三十年后这一切光景都将在网络媒介技术的普及之下发生颠覆。原本依靠着电子屏幕与现场门票追星的粉丝将因为数字空间的公共属性观看到更多来自明星私生活与个人秉性的部分,也正是因为如此大规模的激活了个体力量,才催生出了依靠「粉丝投票打榜出道」的“偶像成长类节目”——《创造101》《青春有你》等等。它们比早年的《超级女生》节目内容更加成熟、机制和设备更加完善,均得益于公开的、公众赋权下的网络平台所创造的可能性。


当「众筹出道」成为偶像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其背后必然与赛博技术允许公众广泛参与、数字劳动的成熟、文化内容生产的方式转向「激活公众欲望与参与度」有关,通过调动规模性的、大量的个体投入价值,无论是情感还是物质,都将得到极大的满足。


于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偶像与粉丝的关系诞生了:妈妈与孩子,哺育与爱护,期待与包容。


“你一票我一票,明天偶像就出道”。这一句在明星选秀类节目中被制造出来的粉丝、饭圈打投口号让「追星」行为变成一次「数字化哺育」,「母职」身份被融合进粉丝的自我认同中。


不过,除了「母亲」的角色,粉丝们同样衍生出了「女友粉」「事业粉」「颜值粉」「散粉」「唯粉」「西皮粉」这样不同的角色。在学者高寒凝看来,“任意一个粉丝个体,通常都不会永远隶属于特定的粉丝类型,而是会在多样化的亲密关系的想象中自由流动。”但究其本质,却都无法逃离芝加哥学派霍顿和沃尔所谈论的准社会交往:在与电子屏幕中的个体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促就了假性亲密状态,认为与对方拥有了如生活、如人际传播一般的陪伴与传播关系。


如果说传统的大众偶像是粉丝的精神崇拜或信仰崇拜般的神秘存在,那么社交媒体衬托下的偶像便更加具有平等互动的交往属性。各类能够实现一对一沟通的媒介渠道为双方提供了更方便、更直接的连接途径,并释放出丰富的明星后台场景,不断挤占传统逻辑下由“黑箱式”的生活、工作后台所生成的遐想空间,使偶像被“祛魅”。


由此,反观今时今日张大大在抖音直播中依靠着帮粉丝和明星传话,不经意透露某些明星的私生活来获得关注的行为,正是在调动了公众窥私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已有的准社会互动的现实:


所有的明星和偶像就像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个体,而利用了直播对话、连线属性的张大大,即是其中「牵线搭桥」的存在,既满足了公众与偶像交往的期待,又将自身的明星特征消解,创造出一种出离的、跳脱的、怪诞的情境——


他也就是一个普通人。


戏精普通人。


这是目前张大大直播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奇观」,一种只存在于互联网环境之下的奇观。


*


◼️ 粉丝行为,偶像买单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父债子偿」。虽然这其中具有极为典型的封建礼教的家庭承袭制的思想,但并不妨碍我们将其挪借过来,理解近两年饭圈舆论场中经常出现的观点:


粉丝行为,偶像买单。


虽然是句不成文的说法,但其与此前所谈到的“妈粉文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如今偶像产业多为粉丝打投的出品方式,以经济公司和饭圈群体的双重资本联合,推出某个光鲜亮丽的角色。从这意义上来说,即使不讲自己定义为「母职」的粉丝,实际上也在起着哺育和抚养的“类母亲功能”,与偶像之间建构起来由金钱利益、价值期待、身份归属所堆砌起来的社会互动关系,也沿袭了家庭角色之间的裙带连接,自然容易出现与「父债子偿」等说法类似的「粉丝行为,偶像买单」。


另一方面,相比于素人粉丝,本就处于聚光灯与众人围观之中的偶像是更直接、更具体的目标。无论是代言、商演、剧集,以及其他任何合作,都明确地摆在众人眼前,也使其更容易成为反对者、讨厌者们攻击的对象。再加上频繁出现的“塌房”、208万的日薪,以及“小镇做题家事件”、“饭圈乱象”,也使舆情变得更加敏感,公众对偶像、明星的宽容度逐渐走低,便也时常透过这些只言片语或话题讨论倾吐情绪,导致一个偶像所遭受的批评、质疑越发膨胀。


◼️ “塌房”的偶像们


每一次的吃瓜,每一回在瓜田的跳跃,都伴随着一个偶像的“楼塌了”。


这两年众人看多了双方交战、铺天盖地律师函、名誉权维护的戏码,体会了代孕、进局子、顶流崩盘、老赖、吐痰、你是我的姐、换脸、床照、恋爱、隐婚、生子等各式各样的塌房方式,甚至也被油腻、文盲等新鲜的自我塌房的情况震撼得目瞪口呆又毫无波澜。


无孔不入的数字媒介能够在无数端口获得信息,自然也将成千上万双眼睛和嘴巴延伸向了每一处有人存在的地方。镜头一旦捕捉到影像,获得了画面,便足以改变个人在公众面前打造的良好人设。


学霸、乖孩子、天真、单身、专情、爽朗。


这些为人所喜欢的形象,在经纪公司的包装下,成为了偶像们的“前台”,整个团队都成了他们/她们的“剧班”,甚至公众人物彼此之间都心照不宣,成为这场表演中既身处于其中,又甘愿配合着他人的角色。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中说了这样一个例子:在餐馆里,厨房和用餐大厅之间有一块帘布,外面是彬彬有礼的服务员,里面却是抽烟、懒散、埋怨顾客的拿着薪水的员工。


实际上偶像和明星也是如此,他们本就是拿着工资表演的员工,却在任何场景里都被要求必须活成工作时的样子。如果有所差距,便是“塌房”。本质上来说,这也是当前娱乐体系的问题所在,它太强调社交互动,太需要与粉丝保持联系,因此其不得不采用人际交往的策略:


我是真实的我,是与你坦诚相待的我。


可爱、真挚、善良,是一切美好品德的拥有者。


他们极力强调这些,却忘记就算是人际关系中的交往,都不可能时刻保持最佳状态,会生气、会发疯、会崩溃、会哭泣,这些才是立体的、真实的人。


但偶像,在他们被媒体捕捉到私人空间后,众人却总是将其与公开形象进行对比,如此一来,塌房就成了危险但极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数字化时代,

相信没人能够逃过公众的一次次围观。


张大大是这样,他口中那个「正主」也是这样。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2024/TuTouSuo/全程班」


将真空理想连接现实

以理想入世对抗荒谬世界


♡+♡=♡²

「2023/复试班」

在春日,在新的一年

触碰理想,实现期待


🐼🐡


张大大:粉丝行为,偶像买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