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陶语诉春秋:古代陶瓷与文化生活展

2022-05-08 09:42 作者:申威隆l关中拍客  | 我要投稿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除了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收藏着许多精美的陶瓷器。2015年,这里推出以“陶语诉春秋”为主题的古代陶瓷与文化生活展,通过不同时期的陶瓷器,再现了古人的日常生活——


宝鸡,古称“陈仓”,位于关中平原的最西端。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原通往甘青和川藏的交通要道,成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和多种文化的交融地。展览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出430余件陶瓷器,分为“文明的初声”“无字的天书”“陶制的人生”“盛唐的气象”“凝固的风尚”“土里土气——宝鸡地方窑址”等六个部分。


1、文明的初声

距今9000至100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陶器也随之出现了。距今5000至7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宝鸡地区发现大量仰韶文化时期的各类陶器。

仰韶文化时期的制陶工艺非常成熟,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很多陶器表面装饰有彩绘,包括鱼纹、花纹、几何纹等内容。器型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以尖底瓶最具代表性。


仰韶文化陶器


龟形壶


距今4000至46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龙山文化时期,宝鸡地区所处的渭河流域是陕西龙山文化类型的主要分布地。其中,最能反映陕西龙山文化特征便是陶器,主要是灰陶,大多为泥质,装饰着篮纹和绳纹等,出现了鬲、斝、折肩小平底瓮等代表性器形。在制陶工艺上,使用空心锥体形的陶内模,或以原有的陶器袋足为模子,外部敷泥进行拍打,制作出器物的袋足。


龙山文化陶器


陶鼓和陶号


2、无字的天书

商周时期,随着文明的进步,制陶业也快速发展,陶器的数量、种类和质量都大大提高了。其中,瓦鬲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器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

1948年,苏秉琦先生在《瓦鬲的研究》一文中,以宝鸡斗鸡台东区出土的瓦鬲资料为主,将这个时期的瓦鬲分为袋足、联裆、折足、矮脚等四种不同的类型,探索瓦鬲的发生、分布、演变、消失等规律,发现了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分类方法。


瓦鬲


马鞍形罐


3、陶制的人生

秦汉时期,古代的礼制已经崩溃,社会不断地向世俗靠拢。大量的陶制冥器在墓葬中出现,反映了当时人们“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包括陶灶、陶仓、陶楼、陶俑、陶猪圈、陶动物等等。

这里展出的很多文物出土于扶风县法门镇的官务村汉墓。1998年1月,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一座汉墓,编号为M1。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左右耳室组成,共出土38件陶器、16件陶俑、5件铜器等珍贵文物。


陶俑


陶楼


4、盛唐的气象

在唐朝的时候,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厚葬之风盛行。随葬的各类物品,比秦汉时期更加丰富,制作精美的陶俑和镇墓兽最具代表性。

镇墓兽的造型古怪,面孔狰狞,特色鲜明。它们一般摆放在墓室的入口处,恐吓盗墓者,保护墓主人。这里展出的一件四目镇墓兽,在蹲坐的兽头上方,还放置着一个兽头,眼睛圆睁,獠牙突出。将镇墓兽的恐怖色彩表现的淋漓尽致!


陶俑


镇墓兽


5、凝固的风尚

宋朝时期,社会富足,瓷器逐渐取代陶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宋瓷以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2011年3月,宝鸡市渭滨区八鱼镇寨子岭村发现一座宋代的砖雕墓。墓葬中没有发现任何随葬品,也没有记载墓主人信息的墓志铭。但是,大量极富生活气息的墓室砖雕,再现了宋代西北地区一个大户人家平凡而又忙碌的生活场景,包括庖厨图、牵马图、温酒图和“二十四孝”等精彩内容。


瓷器


砖雕


6、土里土气——宝鸡地方窑址

 展览的结尾处,展厅的角落里,摆放着一些很不起眼的瓷片,包括小碟子、碗底、圈足等。它们都是宝鸡地方窑址上采集的各类瓷器标本,见证了这里曾经的繁荣和民间的生活。

目前,在宝鸡地区发现三处面积较大的古代窑址,分别是麟游县的澄铭窑、凤翔县的青渠窑和凤县的马场窑。其中,马场窑为宝鸡秦岭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古代窑址,年代大约为清代时期,风格与关中差别较大。据说,在马场村东约50米处,断崖上有长约15米、厚约1米的文化层,包含有青白釉、酱釉、酱红釉的大量瓷片和烧造瓷器的用具。


瓷器残片


马场窑遗址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前身是宝鸡市博物馆,所以这里收藏有大量宝鸡地区出土的各类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陶俑、釉陶、三彩、砖雕等。过去,为了突出珍贵的青铜器,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陶瓷器被长期放置在库房。如今,在保护中发展,让文物活起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精心策划了这个展览,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宝鸡的悠久历史。


陶语诉春秋:古代陶瓷与文化生活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