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须弥荒石苍漠/浮罗囿地名考据

大家好,这里是3.6版本新区域荒石苍漠、浮罗囿的中英文地名考据。这里欢迎大家阅读@呆罗 老师的专栏灵光耀黑渊:苍漠囿土完全考察,比这个详细很多,既然我之前也简单写了一个版本那就发出来吧。
共11个地名,给英文文本的语言来源简单归个类,波斯5个、印度2个、阿拉伯2个、突厥1个、不确定1个。另外,这次地名的中文文本都藏着一些巧思,有许多音意兼译的地名,大家可以自行体会。

地名列表
一级地名(2个)
荒石苍漠 Gavireh Lajavard
浮罗囿 Realm of Farakhkert
二级地名(9个)
铁穆山 Temir Mountains
荼泥黑渊 Tunigi Hollow
阻勒隘 Gate of Zulqarnain
锋刃林泽 Asipattravana Swamp
跋松顶 Hills of Barsom
聚香海岸 Samudra Coast
甘露花海 Vourukasha Oasis
精石铜城 Madinat Al-Nuhas(隐藏)
逾渊地墟 Hangeh Afrasiyab(隐藏)

地名考据
荒石苍漠 Gavireh Lajavard

Gavir,即Kavir(波斯语:کویر),意为「盐漠」「旱湖」。

Eh是Ezāfe,在波斯语中意为「的」,连接两个名词,相当于英语中的Of。
Lajavard,即Lâjavard(波斯语:لاجورد),意为「青金石」。


浮罗囿 Realm of Farakhkert

Farakhkert,即Frāxkard,阿维斯塔语Vourukaša的中古波斯语形式,即「甘露花海」(Vourukasha Oasis)和「花海甘露之光」(Vourukasha’s Glow)中的Vourukasha。

Vourukaša是琐罗亚斯德教神话中的「世界海」,由阿胡拉·马兹达创造;《阿维斯塔》中,它是世界上所有水的发源地和聚集地:阿胡拉·马兹达把Vourukaša中的纯净水送至陆地,净化世界,又将水送至另一片海洋Pūitika中净化,最后返回Vourukaša。

这个地名能关联到游戏里的多个设定:
Vourukaša的中央矗立着「无数种子之树」,囊括世界上所有植物的种子,即游戏中的「万种母树」(Harvisptokhm);这棵树上栖息着能够净化水土,名为Simorğ的神鸟,每当它飞起,树上会生长出一千根新枝,每当它降落,这些新枝会被折断,化为种子落下。种子在雨神Tištrya的雨和风神Vayu的风中飘荡至世界各地,生长成每一种植物,给整个世界带来生机。

先说琐罗亚斯德教的风神Vayu,这是赛诺的「大风机关」笑话英文版:
"Why is this humble windmill such a great view?"
"I mean, it's understandable. It must have been a long time since you last came to Mondstadt."
"Because it is the true 'Great Vay-iew-vyastra'."
Vāyu(梵语:वायु)和阿维斯塔语同源,都意为「风」,加上「法宝」Astra(梵语:अस्त्र)就是「大风机关」Vayuvyastra了。…这一点其实无关紧要。

再看琐罗亚斯德教的雨神Tištrya,它的波斯语名称Tir(波斯语:تیر)出现于任务名称「蒂尔·亚什特的赞歌」(The Hymn of Tir Yazad),该任务中旅行者和斯露莎前往的三处「巨木」就有「提什塔尔之花」(Tishtrya)。「焚真之天象」(The Sign of Apaosha)中的Apaoša是干旱之神,也是雨神Tištrya的仇敌,它们之间进行的大战就发生在Vourukaša。


而神鸟Simorğ(波斯语:سیمرغ)对应着游戏中的「西摩格」(Simurgh),与游戏中描述类似,它体内包裹着「灵光」(阿维斯塔语:Xᵛarənah,即「赫瓦雷纳」)。

神话的另一个版本是,Vourukaša的中央生长着名为Gaokərəna的植物,食用后能够永垂不朽,它的周围环绕着一万种能治愈疾病的植物,对应游戏中的巨莲「伽乌迦那」(Gaokerena)。

Gaokərəna是白色的Haoma,Haoma是琐罗亚斯德教的一种神圣植物。在波斯史诗《列王纪》中,Haoma被拟人化为一个强壮的隐士,它把图兰国王Afrâsiyâb捆绑并从地底深处的Hang-e Afrâsiyâb(见「逾渊地墟」)拖了出来。「祭水之仪」(Rite of Ab-Zohr)的原型Āb-Zōhr「供水」是琐罗亚斯德教的一种仪式,仪式用具的原材料也包括Haoma。Haoma还与吠陀神话中的Soma(梵语:सोम)同源,而Soma的同义词之一是Amṛta(梵语:अमृत),即游戏中的「甘露池」(Amrita);Amṛta意为「不朽」,饮下能长生不老。

纳西妲(Nahida)的主要原型之一是波斯江河女神Arədvī Sūrā Anāhitā,其波斯语名称是Nâhid(波斯语:ناهید),她在某些地方被文学化地描述为一条河流,其目的地正是Vourukaša;游戏中的阿陀河谷(Ardravi Valley)中的Ārdrāvī(梵语:आर्द्रावी),即阿维斯塔语Arədvī Sūrā Anāhitā中Arədvī的梵语形式。

再回看刚刚提到的图兰国王Afrâsiyâb的故事——《阿维斯塔》中,最初的人王Yima或称Jamšid(波斯语:جمشید)因说谎而失去「灵光」死于非命;他死后,「灵光」传入Miθra手中,然后进入了Vourukaša,国王Afrâsiyâb三次进入海中试图夺取「灵光」未果。这里Miθra是花灵米希尔(Mihir)的原型,「离渡之桥」(阿维斯塔语:Cinvatô Peretûm)的三位守护者之一,这座桥是游戏中「离渡谷」(Chinvat Ravine)和「离渡之仪」(Rite of Chinvat)的来源;除此以外,Miθra也与须弥诸多概念相关,本文不作赘述。


囿,意为「有围墙的园林」。
中文文本音意兼译。

铁穆山 Temir Mountains

Temir,在以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为主的数个语言中意为「铁」;它也是数个著名历史人物的名称,包括元成宗铁穆耳(中文文本的可能来源)、帖木儿帝国的创始人帖木儿等等。

中文文本音意兼译。

荼泥黑渊 Tunigi Hollow

Tunigi和「荼泥」的来源目前没有较为可信的说法。根据Genshin Impact Fandom Wiki,Tunigi可能来自突厥语族,在阿尔泰(Altai)萨满教(Shamanism)中通往冥界的入口被称为「地球的烟囱」Yer Tunigi或「地球的下颚」Yer Mesi。个人认为这个参考有点太偏了,如果有知道的观众欢迎补充。
中文文本中的「荼」字可能也指代表坎瑞亚的「荼诃」(Dahri)。Dahri(波斯语:دهری),即Dahriyy(阿拉伯语:دَهْرِيّ),来自Dahr(阿拉伯语:دَهْر),意为「时间/永恒」;在9世纪的中古波斯语文本中,该词是对琐罗亚斯德教派别祖尔宛教(Zurvanism)认为「宇宙源自无限时间」信徒的称谓,在后来的阿拉伯、波斯文学中,指无神论者或唯物主义者。而祖尔宛教中的主神、无限时间与空间之神祖尔宛(中古波斯语:Zurvān),正是世界任务「善恶的赫瓦雷纳」中花灵祖尔宛(Zurvan)的名称来源。

「荼诃」是Dahri的梵汉对音。
这个猜测仅供参考,因为「荼」本就是梵汉对音的常用字。
中文文本音意兼译…?

阻勒隘 Gate of Zulqarnain

Zulqarnain,即Ḏū l-qarnayn(阿拉伯语:ذُو ٱلْقَرْنَيْن),古兰经中的传奇人物,一般认为其指古希腊的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这个阿拉伯语名称可以直译为「双角之人」,有学者将其解释为「抵达太阳两角(日出的东方和日落的西方)的人」。这可能是世界任务中「双角的花冠」(Twin-Horned Chaplet)名称的出处。
他曾途经两山之间,语言不相通的居民向他诉说Gog和Magog扰民之苦,他便在居民协助下用铁块熔钢,并将铜水浇在上面,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墙,只有当末日来临时,这座墙才会夷为平地。

这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千壑沙地中的「巨人峡谷」(Wadi Al-Majuj):《圣经》中的Gōg和Māgōg(希伯来语:גּוֹג וּמָגוֹג),在《古兰经》中被称为Yaʔjūj和Maʔjūj(阿拉伯语:يَأْجُوج وَمَأْجُوج),它们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形象,如人类、巨人、恶魔、民族、土地等,其中的巨人就是「巨人峡谷」名称的由来。「教令院调查团的日志·其三」中提到了「玛迦」(Majuj)是由古国遗民转化而来。

阻隘,意为「险要之处」。
中文文本音意兼译。

锋刃林泽 Asipattravana Swamp

Asipattravana(梵语:असिपत्त्रवन),由三个梵语词汇「剑」Asi(梵语:असि)、「叶子」Pattra(梵语:पत्त्र)和「森林」Vana(梵语:वन,即兰那罗语言中的「桓那」)组成,指佛教中的地狱(Naraka,梵语:नरक)系统中的「剑叶林」。

而中文文本的「锋刃」(Kṣuradhārā,梵语:क्षुरधारा)包括了英文文本「剑叶林」;如下,「锋刃增」分为「刀刃路」「剑叶林」「铁刺林」三处。
(佛教对地狱划分的说法纷繁复杂,此说仅为其一)
《大智度论》(Mahāprajñāpāramitopadeśa)卷十六:
「若执持刀剑,斗诤伤杀;若斫树压人,以报宿怨;若人以忠信诚告,而密相中陷——如是等种种因缘,堕剑林地狱中。此地狱罪人入中,风吹剑叶,割截手足、耳鼻,皆令堕落;是时,林中有乌鹫、恶狗,来食其肉。」
《大智度论》的作者是古印度的龙树菩萨(Nāgārjuna,梵语:नागार्जुन),中观学派(Mādhyamaka,梵语:माध्यमक)的创始人,他就是游戏中那伽朱那团(Nagarjunites)和那伽朱那(Nagarjuna)的原型。

玄奘译《俱舍论》(Abhidharmakośa)第三品:
「十六增者,…八奈落迦(「地狱」Naraka的音译)四面门外各有四所。…三锋刃增。谓此增内复有三种。一刀刃路。谓于此中仰布刀刃以为大道。有情游彼才下足时。皮肉与血俱断碎坠。举足还生平复如本。二剑叶林。谓此林上纯以铦利剑刃为叶。有情游彼风吹叶坠。斩刺肢体骨肉零落。有乌驳狗摣掣食之。三铁刺林。谓此林上有利铁刺。长十六指。有情被逼上下树时。其刺铦锋下上镵刺。有铁㭰鸟。探啄有情眼睛心肝争竞而食。刀刃路等三种虽殊而铁杖同故一增摄。…四面各四增故言皆十六,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说名增。」
选段中反复出现的「增」字,又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善恶的赫瓦雷纳」中的任务名称「锋刃林游增记」(Asipattravana Itihasa)。其中「游增」指「游增地狱」,即「近边地狱」,是四类地狱中的一种,上文提到的「锋刃」又属于「游增地狱」。


跋松顶 Hills of Barsom

Barsom,来自阿维斯塔语Barəsman,指一种琐罗亚斯德教祭司用来举行某些神圣仪式的用具,为成捆的树枝。树枝数目因仪式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

世界任务「森林书·正法炬书·月升之章」中任务道具「钵参花」(Barsam Flower)也使用了这个词的变体。「钵参花」的道具描述是这样的:「『钵参花』是灵药『兰赫玛』(Arahaoma)的原料之一,『钵参』(Barsam)据说是消失已久的神木。」这对应现实中Barəsman有可能使用了Haoma植物(见「浮罗囿」)的茎。


顺带一提,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被称为Magi(单数Magus),3.1版本标题「赤土之王与三朝圣者」(King Deshret and the Three Magi)中出现了Magi这个词,即「朝圣者」;教令院学者头衔的其中两个「陀裟多」(Dastur)和「诃般荼」(Herbad),便来自祭司Magi的两个等级:高等祭司Dastūr和低等祭司Hērbad。

聚香海岸 Samudra Coast

Samudra(梵语:समुद्र),意为「水的聚集」,通常指海洋、河流的交汇处或大片水域。
吠陀神话中的Samudra(海洋)之神是伐楼拿(Varuṇa,梵语:वरुण),亦即「那菈法留纳」「法留纳神机」中的「法留纳」(Varuna)。它也是天空、雨水和天海之神,被称作「水天」,正是任务名称「水天供书」(Varuna Gatha)和地名「水天丛林」的来源;而角色培养素材「涤净青金」(Varunada Lazurite)中的Varunada也源自Varuṇa。


甘露花海 Vourukasha Oasis

Vourukasha,见「浮罗囿」。前文已提及,中古波斯语Frāxkard和阿维斯塔语Vourukaša指的是同一个概念。

精石铜城 Madinat Al-Nuhas

Madinat,即Madīnat(阿拉伯语:مَدِينَة),来自Madīna(阿拉伯语:مَدِينَة),意为「城市」「城镇」。
Al(阿拉伯语:اَلْ),冠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e。
Nuhas,即Nuḥās(阿拉伯语:نُحَاس),意为「铜」「黄铜」。
英文名称可能来自《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中的同名故事,虽然这个故事中提到了所罗门(Solomon,大慈树王的原型之一)和镇尼(Jinni,即游戏中的「镇灵」),但与游戏内容似乎并不匹配。

逾渊地墟 Hangeh Afrasiyab

Hang(波斯语:هنگ),阿维斯塔语形式为Hankana,意为「洞穴」。
Eh,见「荒石苍漠」。
Afrasiyab,即Afrâsiyâb(波斯语:افراسياب),与Vourukaša和「灵光」相关的部分内容见「浮罗囿」。他是图兰神话中的国王和英雄,在《列王纪》中则是主要反派、伊朗人的大敌。他的女儿فرنگیس在游戏中是《沉秋拾剑录》中的人物珐朗吉丝(Faranges)。

《列王纪》中,Afrâsiyâb悲惨地死于名为Hang-e Afrâsiyâb的洞穴中,也即英文文本Hangeh Afrasiyab。

感谢各位看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