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毅改任纵队政委,林总说:你可以不管政工,主要向李天佑学打仗
四野战将系列41:李天佑(三)
作者:桅杆
李天佑只读过2年私塾,文化水平不高。战争年代,他曾先后在瑞金红军学校、抗日军政大学和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这些学习经历,非常难得和珍贵。
但凭心而论,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众多将领来说,这些学习只能是速成,不可能系统地进行军事理论学习。我军很多将领过硬的军事素质,主要是从战争实践中学习和锤炼出来的。但当年参加红军的就有数十万人,大浪淘沙,除了牺牲的烈士,幸存下来的也不一定都能成为名将,还要看各人的天赋以及自身努力。
(一)万毅当政委不管政工,向李天佑学习打仗
战争年代,李天佑经历的战斗无数,不仅作战勇敢,天赋也极高,而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打一仗提高一次。这是李天佑、韩先楚、黄永胜、刘震等这些穷苦人家的孩子,成长为名将的一个共同特点。自身的因素和战场的历练,加上林彪长期的言传身教,四野很多将领的军事素质很高。李天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1947年4月中旬,东野总部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会议期间,林彪先后两次找1纵司令员万毅谈话,准备将他调离1纵,担任松江军区司令员或齐齐哈尔步兵学校校长,由李天佑接任1纵司令员。万毅是原东北军将领,1938年3月秘密加入组织,1942年8月率部投奔八路军。在万毅看来:调离一线部队,意味着林彪对他的指挥不满意;同时长期在旧军队服役,“带兵”观念比较重。所以他对林彪的这个决定非常不爽,情绪很大,关系搞得有点僵。实事求是地说,由于不适应作战风格的变化等原因,万毅在进军东北后,有些仗确实打得不怎么好。这一点,万毅晚年在回忆录中也是承认的。
为了消除对立情绪,万毅主动请梁必业(时任1师政委)帮忙向林彪反映他的意见:“上级调动我的工作,我应该服从。但是,我不愿意离开一线。让我留在一线,降职工作也可以。”经过梁必业的疏通和解释,林彪最终同意万毅继续留在1纵,改任政委,并说当政委“可以不管政治工作,主要是学习打仗”。
听了梁必业转达的林彪的指示,万毅认为“向李天佑学习打仗,这话我服气”。后来万毅回忆:“李天佑来了后,我也真的认真(向他)学习。我们相处得很好,我对他一直很尊重。当然有时也有争论,甚至争论得很激烈,不过从没有影响过团结。”
万毅
要知道,万毅可不是一般的人,说这一番话是不寻常的。他比李天佑年长7岁,1930年6月以第1名的成绩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第9期,正宗的科班出身,是少帅张学良的爱将,1936年1月就担任东北军中校团长,当时是东北军中最年轻的团长。1938年,日军进攻连云港,万毅指挥东北军667团坚守云台山,屡挫强敌。
当时报纸曾在头版报道说:“守卫云台山部队坚如钢城,固若金汤。”团长万毅也声名大振,在连云港当地老百姓中一时传颂“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毅)”。让这样资格老、能力强的军人服气和尊重,足以佐证李天佑出色的军事才能。补充一句:经过近1年的“学习”,1948年3月,万毅调任新组建的5纵任司令员,再次担任一线军事指挥员。
(二)吃一堑、长一智,李天佑一天攻下四平
前文说过,李天佑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打一仗提高一次,尤其注重从失败的战例中总结、吸取教训。1947年6月,由于轻敌,战前准备工作严重不足,三打四平失利,且伤亡重大。战后,作为攻城总指挥的李天佑承受了巨大压力。后在林彪的帮助下,李天佑很快振作起来,认真吸取教训,率领1纵在随后的秋季攻势、冬季攻势中,仗越打好,越打越精。
1948年2月底,即1947至1948年冬季攻势末期,东野再次兵临四平城下。林彪决定再次攻打四平(四战四平)。东野调集1纵、3纵、7纵、独立5师及炮兵等部队,再次决定由李天佑等1纵领导担任攻城总指挥。3月6日,攻城各部队完成对四平的包围,林彪在给攻城部署的电令中,特别说明攻击行动由李天佑等“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也即对李天佑充分放手。
这一次,李天佑没有再轻敌。在6月10日扫清外围后,他率领攻城部队各级首长反复察看地形、选择突破口、组织兵力与火力配置、明确各部队攻击协同及步炮协同以及 “一点两面”“四快一慢”“四组一队”等等,准备工作相当细致充分。
12日上午8时,李天佑指挥各部发起总攻,激战约24小时,全歼守敌近2万人。
李天佑三打四平的“学费”没白交:三打四平,我军血战半个月,最后无功而返,且伤亡13000多人,敌我伤亡比例接近1:1。而四打四平,仅用1天时间即解决战斗,我军伤亡不到5000人,敌我伤亡比例为4:1。此战,李天佑彻底摆脱了三战四平失利的阴影。
(三)因为信赖,在辽沈战役中一纵仅放了几枪
一般而言,在大战中担当总预备队的,都是战斗力过硬、值得信赖的部队。在东北期间,李天佑的1纵就经常当预备队,在辽沈战役中1纵也是战役总预备队。
林彪在辽沈战役部署中,将1纵2个师(3师配属10纵用于黑山方面)置于高桥一带。这样配置,可以兼顾塔山、锦州和辽西三个方向。对于当战役总预备队,最初李天佑和1纵官兵也很自豪,后来慢慢就不对劲了:塔山战情紧张时,被调到塔山附近,可4纵司令员吴克华坚决不让;攻打锦州的5个纵队进展顺利,根本不给1纵机会;到黑山战况紧张时,被调到黑山附近,可10纵司令员梁兴初又坚决不让。就这样,1纵大凌河来来回回过了好几次,路没少跑,可就是没捞到仗打。
到第二阶段围歼廖耀湘兵团,1纵急急赶往辽西走廊。可一阵乱打之后,战斗就结束了,很不过瘾。之后东总决定乘胜攻取沈阳,1纵憋足了劲急赶100公里。可赶到沈阳时,守敌已经全线崩溃,根本没有仗打。自四打四平之后,1纵几乎没打什么仗。尤其是辽沈战役期间,李天佑几乎成了看客,1纵官兵直叫“命苦”。按李天佑的话说“我们总是被当作预备队,结果这么大的战役仅仅放了几枪”。
直到平津战役攻打天津时,李天佑特地去找老同学、攻城总指挥刘亚楼“公关”,才抢到主攻位置,1纵(38军)才“过了一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