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理论—随机的进化
在数以亿年计的生命长河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进化”现象。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和华莱士提出了关于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在特定时间,特定物种的种群包括具有不同特征的个体。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后代的种群将包含那些能成功存活和繁殖频率更高的类型,因此,物种内各种类型的频率将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在提出进化论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是“自然选择带来的生物体的变化”。


随着生物学进入分子水平,来自不同物种的蛋白质序列被解析,出现了一个悖论,例如:珠蛋白和细胞色素C的序列在任何两个物种之间有多个氨基酸的不同,而且由于它们从一个共同的祖先分化出来,这一数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然而,这些蛋白质在不同物种中的功能是相同的,如血红蛋白携带和递送氧到组织,细胞色素C在细胞呼吸过程中穿梭转运电子。
时间来到1968年,一位日本科学家木村资生提出了一个与自然选择不同的观点——中性理论。他认为:生物体之间的大部分变异无任何意义。因此,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品种都不是隐藏的选择之手的产物,而是运气的产物。这个理论淡化了选择的影响。但是随着大量的数据实验和遗传密码的破译,证实了木村是对的。在遗传密码中将一个字母换成另一个字母通常效果不大。如CAG到CAC,不会改变编码的氨基酸,可以在DNA水平上存在对蛋白质序列没有任何影响的变异,因此存在中性等位基因。
中性理论是说:大多数但不是全部,固定的突变是中性的或近乎中性的,物种之间在这些位点上的任何差异都是通过随机遗传漂变进化而来的。
资料来源:
《现代遗传学——前沿与启迪》;乔中东
How Neutral Theory Altered Ideas About Biodiversity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how-neutral-theory-altered-ideas-about-biodiversity-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