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笔下人物又当又立,人设崩的一塌糊涂
故事的缘起来自一个流民为了苟活泯灭人格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秽乱。

书中采用双线模式,从两代故事分别入手,一条线是讲男主人公韩子奇如何从一个“普鲁耶定”一步步成为奇珍斋主(玉王),另一条线则是讲他的女儿新月如何从满腹经纶、热爱生活的纯美女孩慢慢地走向死亡。
说实话,新月那条线还算勉强看地下去(但我觉得新月这个人物也有些矫情,利己主义者,参考“大学未经先来的室友同意私自换床铺”,不过问题不大),另一条线除了梁玉清老人那里还正常,其他地方就跟不小心吃了苍蝇一样!
可这是个让人读完不禁落泪的悲剧,毕竟作者太会抒情了,动不动就给我们来一大段内心戏,读者若代入感强了,很能不被作者带跑偏。但只要你平静下来,好好回味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这种动不动就从书里跳出来歌颂或者贬低其笔下角色的作者,实在不要太幼稚!
当然,一个作者肯定有权利在其书中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但她的感情倾向不能这么明显,因为那样,她就会无法客观地去陈述一件事,也无法感同身受地去看待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毕竟私人色彩那么浓厚,如何能让读者看见一个情绪饱满的人物?如何能让读者真正弄明白此书想要表达的东西?作者一味地自嗨,对于主角团大肆赞扬,对于配角团大肆贬低,什么单纯美好纯洁善良的新月,什么思想开放追求自由的梁二,什么愚昧麻木封建恶毒的梁大……全凭作者一张嘴,就给这些人物完全定了性,熟不知她笔下的人物早已跟她口中的人物背道而驰,而她还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最后创作出这样一部让人三观碎裂的奇书!

不过,只要看了这本书,很多人内心都无法平静,有遗憾的,有伤痛的,有气愤的,有批判的……我是气愤的那批。
说实话,作者对于故事情节的安排我还是挺满意的,但实在没想到新月的身世秘密会带给我这样的震愕感,我满心欢喜地跟随着作者的步调去揭开新月身世的秘密,没想到事实竟然如此狗血!
在我看来,这本书里除了梁君璧以及韩子奇这两个人物算塑造的比较饱满,其他人物都禁不起推敲。
而我也是最心疼梁君璧的。其实作者从一开始就用批判的态度来着色梁大,她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无知、愚昧、思想封建的女性,可又正是这样一个人在战乱时撑起了整个家。她盛气凌人、伶牙俐齿有凤姐之势,她坚韧刚强而又饱含慈母贤妻之心,她始终不愿接受汉人饮食生活习惯却日日“静礼”希望真主饶恕家人罪过。但是,这个家伤她最深啊!丈夫背叛, 妹妹背叛、自己本已大字不识、无人可诉、无人感念,只能自己吞咽下那一切苦果,但她不怨恨,反而不计前嫌把新月给拉扯大了,这样一个人物却硬是给作者定性成了一个阻碍梁二跟韩子奇自由恋爱的绊脚石,实在是哀哉!叹哉!
而作者笔下那个“新女性”梁冰玉到底如何呢?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留过洋的人,本应成为一个让人大加赞赏的女性,可最终也只落个丧女丧家的下场!可新月这朵含苞待放的花儿没等惊艳众人就过早凋零的悲剧从何而来?这是天道轮回,她终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梁二由她姐姐梁大一手带大,本应带着感恩回报姐姐,可在伦敦却打着“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和自己的姐夫韩子奇搞到一起,还堂而皇之地以夫妻相称生下私生女新月!这个她从小叫到大的奇哥哥,她姐姐的丈夫,她姐姐儿子天星的父亲,因她一腔“自由恋爱”将一切强行拉出世俗轨道!的确,战争残酷,还无时无刻不遭受爱情虚伪和真诚的折磨,对人生丧失希望,她想抓住仅有的一根稻草——有如自己亲生父亲的姐夫韩子奇,似乎是没什么问题。
是啊,她当然可以自由恋爱,可她却全然忘记了那个在中国饱受战争摧残、思夫心切、焦虑痛苦的妇女,一个待她有如亲身闺女的姐姐,这个抚养她长大让她能读大学接受新思想的姐姐!
更让人厌恶的是她那一副自命清高、自以为是的姿态,她自诩为知识青年,对文盲姐姐讥讽嘲笑,她鼓吹着自由恋爱,却对他人的感情无情地践踏,她那反咬一口、不知感恩、毫无廉耻的可笑“新女性”形象真叫人作呕!
难道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就要残忍地拆毁别人的家庭吗?难道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就可以不顾亲情和自己的姐夫相爱吗?难道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就可以肆意妄为不顾实际“滥爱”吗?这是思想开放,认识人权的表现吗?
不要总用“所有人都有爱的权利”来控诉思想愚昧,人伦道德!受信仰的束缚,没有受过教育不等于不懂“人情”,如果说每个人都有追求爱的权利,那梁君璧是否也有?梁冰玉只想到自己有爱的权利却全然未想过她姐姐同样有维护爱的权利!
她认为姐姐思想愚昧,却从没想过自己是怎样背弃了姐姐对她的一片赤诚之心,面对姐姐绝望的责备时还不知过错,与姐姐针锋相对,竟然还能对韩子奇说出:“把财产留给她,我们走”这样的话语,口口声声埋怨姐姐是俗物,可自己却是一个如此肤浅之人!钱财能填补地了人心吗?亏梁君璧对你一番教养之心,你让姐姐如何?你让天星如何?你让奇珍斋如何?还是你压根就是想让一个绝望的女人孤独终老?或者是你只想着你的女儿压根就没想到一个没有和父亲生活过2年的天星会没有爸爸?冲动下的言语可以原谅,可你却伤透了人心啊!最终你抛下女儿新月自己远走,是你的姐姐好心将新月养大,虽然她不能与新月亲密无间可她始终带着虔诚之心天天“静礼“,就是想为你们的过错求个真主宽容!
更让我郁闷的是,梁冰玉背叛了她,韩子奇软弱无能还如此待她,儿子又烦她,几乎所有人都来批判她,连作者都要跑出来踩上她一脚,我是真不明白,为什么作者要对一个普通女性表现出这么大的恶意?本来这个人物是立体的,你非要把她当个衬托女主的工具人,活生生把人家给打成了纸片人。
后来我明白了,这是一种典型的“我的感情是感情,别人的感情都是垃圾”的思想,而这也正反映作者跟梁二一样自以为是、自命清高,她们用这种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姿态来对那些普普通通的女性冷嘲热讽,她们害怕自己骨子里的冷漠、高傲、自私和虚伪被大家看到,就只能拿战争当遮羞布了。
自由是有底线的,请作者别用战争作为主人公泯灭良心、抛弃责任的借口!

再来讲讲所谓的玉王韩子奇。可怜梁玉清老人一片心诚怜爱收养了他,可他呢?的确,他完成了老人最后的遗愿,不负玉人这个身份,可是现实生活中的他软弱无能,30大几的人却没一点主见,没一点自己的思想。战争打响可以抛家弃子,而作者那么会写内心戏的人,里面有一大段讲梁冰玉思想开放为了追求自由恋爱怎么“勾引”自己的姐夫!,在这里却罕见的没有写哪怕一丁点韩子奇的心理描写,梁冰玉叫他亲他就亲,就跟被妖精勾了魂似的,他好歹是表现出一点矛盾挣扎的样子啊!作者在出国前那个片段还写他跟妻子柔情蜜意,出国后这个男人就能听信馋言完全不去验证就认定妻子死了,合着这男人之前对梁君壁的柔情都是装的呗,其实早就在扮演好丈夫的角色呗,可作者你好歹是给个过渡啊,或者在前面埋下一点伏笔也可以啊,她们这样的感情就想让读者认同那是“真爱”吗?
在国外韩子奇可以用战争的摧残和冷酷来为自己所谓“爱的权利”作为借口,与自己的小姨子搞在一起,全然忘记了在中国还有自己的妻儿在翘首以待,甚至还与梁冰玉夫妻相称,如此背信弃义之人还敢说自己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中国的妻儿!怎么?你思想开放了,还两端有妻了?懦弱无主见,用玉来为自己打马虎,两端受恩,两端亲,如此寡薄冷血之人还敢言自己对壁儿有爱意,可笑!可笑!你还真把自己当薛平贵了?认为壁儿是王宝钏要寒窑苦等18年等你吗?可王宝钏至少还等来了5天的皇后之位,你让璧儿等来的只有绝望!
你以为伦理道德就是束缚人的枷锁吗?如果人没有情感,会有伦理道德可诉吗?你能跟猴子讲伦理道德吗?还是你认为你是人性解放的小天才,你怎么不去非洲丛林浪荡呢?毕竟人类社会的条条框框太多了,可没猴子自由啊!如果你不想当猴,那你就得讲伦理道德啊!你就要懂得感恩啊!你就得接受礼仪廉耻对你的束缚啊!这不是思想愚昧,这才是每个人都有的权利!
也别喷我只会盯着这俩货的不伦之恋看,谁叫作者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她们,当然,这是她的作品,,她想写就写,但她倒是把这个人物塑造的立体一点啊!全文都在讲梁冰玉是一个“新女性”,可作者却没写几样能说服读者去认可梁冰玉这个“新女性”形象的事迹,还把大量笔墨花在她追求自由恋爱上,遇到一点点情感问题就想不开,只会偷偷跑到国外去逃避问题。好不容易说重新拾起爱情的火花,好死不死,还是不伦之恋,读者自然不愿意买账!作者自身就过分拘泥于情爱,怎么让读者跳出来?放到《红楼梦》里,这事也只是焦大嘴里扒灰之类的肮脏事,主角团心里一清二楚也对之嗤之以鼻,而曹公只是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没夹带任何私人情感,不会像这本书,如此腌臜的事成了作者笔下追求爱情的伟正光!
再看同样的女性作家张爱玲,人家也写情爱,人家也写不伦,还写得更加露骨,但她从没局限在情爱上,更没标榜自己的作品有多大气,而且人家笔下那么多小人物都被塑造的鲜活立体,让读者是又爱又恨,也因此很少读者会拿什么“不伦之恋”来点评她的作品!看看人家笔下的曹七巧吧,那样一个完全被封建礼教给扭曲的人,我都没感觉到爱玲对这个人物是俯视的,人家就在旁边淡淡地看着,非但没有给我冷漠的感觉,反而是让我感受到爱玲对七巧深深的同情,不像这本书,渗透出作者满满的俯视感!
到回来说梁冰玉,她以她那副高高在上睥睨众生的嘴脸辱骂带她长大供她读书的姐姐愚昧无知封建麻木真的辱没了“新女性”的形象。怎么,姐姐被你抢了丈夫还得像个老妈子一样给你端茶倒水呗!得感激你在国外给自己丈夫暖被窝呗!反正就是她应该和以前一样照顾你疼爱你任你为所欲为呗!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一个“新女性”,你倒丢了新月自己逍遥快活去了,怎么,“新女性”就是只负责生不负责养呗!你可有想过你这位愚昧的姐姐可能会对你的女儿不利?还是你这个“新女性”认为能被你诱惑上床的姐夫能教育好你女儿?合着就你有独立人格了?你的女儿就啥也不是可以被随意抛弃?下头!别跟我扯这是“新女性”!
所以为什么我会对这本书感到愤怒?为什么我会说她三观不正?因为作者在这部作品里歌颂了两个不那么值得歌颂的人物,她在塑造这两个人物的过程中完全暴露了她自己的三观!也许她想借助梁冰玉这个人物告诫女性要独立、要读书、要有追求才不会成为一个只会附庸男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她可能是想打着解放女性的旗帜,但很可惜,她丝毫没有意识到其实她一直以自己一副高知分子的傲慢姿态去贬低那些底层女性,不管是对梁大还是姑妈,她那副“我为你们感到悲哀的嘴脸”其实让人感到非常无语!
总之一句话:作者自身就存在着很大的思想局限,造诣不深,bug简直不要太多,笔下人物又当又立,人设崩的一塌糊涂,根本无法让读者真正看到回族的历史渊源、人性的复杂以及时代的局限!因此,读者若代入感太强,很容易就会被作者的三观带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