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师小哲】我和导师研究二次元哲学的异同
再补一篇,其实因为动态写的比较完全了,还是很快的。
前不久我把《伦理学与动漫》老师的论文稍微研究了一下,我发现老师的重点其实完全是放在了“伦理学”上,动画也好,其他东西也好,只是一种素材而已。
就例如他很喜欢拿《千与千寻》举例子,确实,对于这样的好的作品,确实可以谈出很多东西,而且伦理同构使得我们研究《千与千寻》是对现实世界是有意义的(例如,《千与千寻》和现实世界就不是物理同构的),就比如我们对比千寻和父母对不同事务的看法就可以窥见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
但是我们查看日本动漫发展史就会发现其实日本动画早期就分为了两派,《千与千寻》所代表的一派(表现主义)其实是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美国动画的某种表现手法,另一派则更带有日本传统文化的印记(故事主义)。在实际研究中,像我的老师就很容易从《千与千寻》 这一类作品中寻找素材,但是,对于一些离现实稍远(千与千寻设定的世界还是很接近现实世界的)的作品,要单纯从伦理学的角度挖素材是有难度的(黎明卿:?)
而我的研究则更注重作品的对比,从而找出不同作品世界观中相同的部分,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做法。当然,我也更加关注动漫本身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将动漫看做是模仿现实世界而构造出来的世界这么简单
当然,我和老师还是有很多思想是一致的,例如“爱与友谊”这一主题是极其重要的,特别在现在的多元化社会,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个孤立的原子个体的思想时很危险的(有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浪漫主义内味了),互联网影响下的数据库关系是不能够取代现实世界中的关系的。
这里其实还有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即个性和共性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怎么保证每个人个性自由发展的同时不要偏离主流价值观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互联网的发展造成了一种现象,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离散维度,整个互联网世界可以看做是一张维度极高的离散网,网上的不同节点对不同的个体的吸引力不同的,这就很容易使整个社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圈子。这个问题太复杂,就单纯提一下,不展开。
参考文献《动物化的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