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话二十四节气养生:立秋。《历书》中载:“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

2023-08-08 15:22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中医话二十四节气养生:立秋。《历书》中载:“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8月7或8日。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处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往往还在“三伏”之内,此时仍需谨防“秋老虎”。因此,大家仍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莫要贪凉,谨防中暑。  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而肺为“娇脏”。秋燥猛于虎,立秋之后气候也逐渐干燥起来,肺气虚会使身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降低。立秋之后,天气转凉,人的食欲会逐渐变好。但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脾胃长期处于虚弱的状态,大补很容易增加肠胃负担,使人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因此,要先养护好脾胃才可以“贴秋膘”。 中医认为,养肺先要宁心神,需要保持心情的愉快,平心静气是养肺的好方法。肺是呼吸器官,而情绪变化表现会先映射的地方就是呼吸。呼吸急促、不安稳不仅增添肺的负担,同时也会使身体里的气外泄。其次从膳食来说,美食润燥可选莲藕,可与排骨炖汤,健脾开胃、营养丰富,适合脾胃虚弱的人补益养生。 立秋意味着暑去凉来,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立秋是降之起点,即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开始降入土中也。冬至为阳热降极而升之时,夏至为阳热升极而降之时。夏至之后,经小暑大暑,于是立秋;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于是立春。立春则阳升,立秋则阳降。中医认为立秋到秋分之间属于入地户的时段,气化由阳入阴,大地逐渐转为收藏。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等皆以养收为原则。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所以应该顺应四时,做到早睡早起。夏末秋初,天气逐渐转凉,由于昼夜之间温差增大,病邪易趁虚而入,常见的多发疾病有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在秋季应注意少开空调,适当增添长袖长裤等衣物,尽量不要睡凉席,做到防病于未然。从中医上讲,立秋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此时的养生应注意以“养收”为主要原则,所以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损耗,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快走、瑜伽等,保持适时有度、循序渐进地进行。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燥易伤肺。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体可由此产生诸多津亏液少的“干燥症”。比如,肺脏受伤,多有咳嗽,秋之咳嗽,常为干咳无痰或胶痰难咯,谓之“燥咳”。鼻乃肺之窍,鼻干燥或鼻衄于立秋之后尤为常见,前者几乎无人可免。喉、咽也分别是肺之门户和肺气之通道,秋燥所袭,往往会导致咽干、口燥、音哑等不适。肺又外合皮毛,秋季出现的皮肤干涩、皲裂,甚至毛发不荣,都和秋燥有关。此外,肺与大肠还有密切联系,中医曰:“互为表里”,而肺燥下移于大肠,肠燥则便秘……立秋节气到来,注意饮食才能更好地在季节变换的时候进行养生。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在起居调养方面,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在饮食调养方面,《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中医话二十四节气养生:立秋。《历书》中载:“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