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下的路未免走的太快,青年品牌仍摆脱不了浮躁之心
户外运动在近年来一直颇受城市白领们的关注,逃离市区喧嚣的生活去感受大自然也成了越来越多人的追求。

在户外运动这条商业圈中有着众多商机,除了户外运动服和运动鞋,各种户外装备也成了近期高涨的热点。像始祖鸟和萨洛蒙、迪卡侬这些在之前只能算小众的品牌,如今随着户外运动的爆火也成了“网红品牌”。
当然,除了这些有着户外历史和专业度的老牌户外品牌之外,也有一些新兴的更年轻的户外品牌,出生于2013年的蕉下就是新生代户外品牌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直打着“她经济”旗号发展的蕉下,目前却换了周杰伦做自己品牌的代言人,这不禁引起大家的猜测,是蕉下要转型了吗?但是在小编看来,蕉下请周杰伦做自己的代言人不仅是要转型,更是为了蹭上周杰伦国民明星的热度,给品牌提升更多的曝光量和国民度。
1. 蕉下凭借“伞”成功出圈
虽然蕉下从创始以来就打着“她经济”的旗号进行营销,但是其创始人却是位85后理工男汉子。
蕉下的创始人马龙在香港读书期间,经常参加一些户外运动,目光敏锐的他发现当地的女性也非常热爱跑步和登山等户外运动。但是从他的角度看来,这些运动的女性似乎没有将审美与运动相结合。

因为之前的户外运动品牌大多只关注服装的面料和科技等专业性上,忽略了女性爱美的特点。女性的户外服装也都是那些松松垮垮配色土掉渣的外套和裤子,这也引发了马龙的创业思路。
想要从女性的角度出发,除了审美价值之外还要打造真正的实用性。于是在他的关注下,防晒成了创业的第一个切入点。当时的防晒市场主要集中在化学防晒上,也就是各种防晒霜和防晒喷雾,而物理防晒还处于空缺的阶段。

于是,马龙便以防晒为主要出发点,专注于户外防晒。
2013年,马龙带着蕉下来了。蕉下这个品牌名字也是取自“芭蕉之下”,充分表明了其发展户外防晒的决心。而他的第一款火出圈的产品也正是物理防晒最常用到的遮阳伞。
这把遮阳伞叫做双层小黑伞,不仅样式精美小巧,而且在用料上更是丝毫不含糊。其“双层伞面+LRC涂层”的产品特色,让小黑伞在天猫上架两小时后就卖掉了5000把。在这一点上,充分证明了一款爆品对品牌初期发展的重要性。

后来,蕉下在造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17年,公司推出了主打轻小的胶囊雨伞,在名称上就能感觉到这款伞的体型很小,携带起来很轻便,而且在颜色和花纹的设计上也更加个性和大胆。不仅保存了防晒的实用性,还兼顾了美观,是吸引女性客户的“利刃”。
如此新颖的遮阳伞引起了女性消费者的抢购潮,甚至有人将蕉下生产的不同花色的伞都收集了一把。

小黑伞和胶囊伞的退出,算是蕉下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
2. 增加品类,拓宽渠道
有了造伞的经验和成功,蕉下的脚步也开始逐渐加快,不仅增添了服装等品类,也拓宽了其营销渠道。
2017年,蕉下开始降低对伞具品类的依赖,推出了防晒赛道中的服装配饰产品套袖和帽子等;到了2019年,蕉下进一步将产品线扩展至防晒口罩、防晒帽和防晒衣等细分的防晒领域;直到2021年,蕉下开始正式进军户外鞋服领域,推出了墨镜、厚底帆布鞋和内衣等产品。

现在打开蕉下的天猫旗舰店,不仅可以看到火爆的小黑伞和胶囊伞,也能看到防晒衣、防晒帽和户外鞋,甚至可以买到飞盘和防蚊喷雾。
纵观蕉下铺开产品线的全程,可以看出其产品思路的基本特点。产品的大方向是户外和运动,防晒雨伞只是前期一个细分的领域,不过防晒的产品大卖之后,其主要的产品方向还是在防晒用品上;而后续的产品方向或许是科技面料的服装和户外用具。

在销售数据上来看,2019年时,防晒伞顶起蕉下营业收入一片天,占据86.9%的营收比例,帽子服饰等其他产品的收入占比均不到10%。到了2021年,其服装收入占比涨至29.5%,墨镜、口罩等其他配饰的收入占比也涨至25.4%,防晒伞收入占比则降至20.8%。
从营销和销售渠道来看,蕉下的首发放在了天猫旗舰店,也就是线上模式,后来才开设了线下门店。这其实和很多新消费的渠道理念是相同的,比如同样是发展她经济的完美日记,主攻线上渠道,线下门店做辅助。

不过在蕉下的支出来看,品牌还是更注重线上的品牌推广。据数据显示,蕉下去年和近600个KOL合作,主要靠线上内容营销推广品牌,而今年的KOL合作数量竟然达到了1577位。
蕉下的广告和营销开支在过去三年也是一路高涨,从2019年的370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2亿元,2021年更是增长至5.86亿元,在收入的比重提高至24.4%。除了线上渠道的投入,在线下渠道方面,蕉下也在加大投入,且开店的速度越来越快。
蕉下在2020年新开3家线下门店,2021年新开24家。今年上半年,蕉下新开33家线下零售门店,总数达到99家,其中41家为自营门店。不过来自门店端的收入,在总营收中不到5%。

线上和线下同时发力,虽然帮助蕉下创造了知名度,但是产品的研发费用似乎被营销费用挤压,这也就造成了轻研发、重营销的局面,后期的发展堪忧。
3. 上市之路仍未看到曙光
从蕉下创立以来,发展的势头一直强劲,也深受资本的宠爱,前前后后一共拿到了好几轮融资,但是却一直没有传来上市的消息。
据招股书披露,蕉下在2015年11月就已经获得了红杉中国的A轮融资,紧接着在2016年年初又拿下了基石资本的B轮融资。这两次融资获得的总估值高达6.55亿人民币。但是之后的5年,蕉下一直没有进行C轮融资。

直到2022年1月,蕉下才获得了华兴资本的C轮融资,估值达到了30亿美元;在2022年4月,蕉下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目的成为“中国城市户外品牌第一股”。
然而,蕉下却迟迟没能等来佳音,由于港交所上市规则里规定,拟上市公司若6个月内未能通过聆讯或上市流程,则IPO申请状态会转为“失效”。因此,2022年10月10月,蕉下不得不再次更新了自己新一版的招股书,为上市做努力。
截止目前,蕉下也没有传来上市的好消息。

不过在蕉下的财报来看,品牌的盈利还是可观的。2019-2021年,其营收分别为3.8亿元、7.9亿元和2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50%。即便在今年新消费品牌普遍遇冷的情况下,蕉下也成功赚到了钱,营收和利润呈现高速增长。
而且蕉下的毛利率也很高,据蕉下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蕉下毛利润分别为1.9亿元、4.6亿元和14.2亿元,毛利率始终在50%以上,其中2021年高达59.1%。

但是蕉下的支出也很多,尤其是营销费用。据招股书显示,从2019年到2021年,蕉下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25亿元、3.23亿元、11.04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近200%。2022年上半年,蕉下销售费用已经达到7.3亿,虽然增长速度有所缓解,但同比增长仍高达37.6%。
仅凭营销是不能打入消费者内心的,也许资本的顾虑也在此。
结语
蕉下作为新消费品牌,虽然扩宽了更多品类,也打下了知名度,但是真正的品牌影响力却没有出现。而且蕉下的售价也不低,其中更多的还是品牌的附加值,但是这样一个年轻的品牌,要想收获品牌价值,还不能操之过急。
蕉下的上市之路,也许近在眼前,也许远在天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