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3.3.2 部门内和部门间的竞争。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形式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2、部门内和部门间的竞争。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规律与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起着作用,各生产部门间的资本的分配和技术的发展,是通过激烈的竞争来实现的。
竞争有两种:一种是部门内的竞争,另一种是部门间的竞争。
部门内的竞争就是同一部门内的、生产同样商品的企业,为了更有利地销售商品和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实际上,它是商品的社会价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各个企业不同的商品个别价值归结为统一的社会价值的过程。
我们知道,商品的销售价格不决定于该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而决定于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是以本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来决定的。因此,如果某一企业有较高的技术和劳动生产率,能以较少的费用制造出同样的商品,那末,它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低于社会价值。按照社会价值来出卖商品以后,它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它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从而也就能在竞争中赢得胜利。技术的提高,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部门内部某一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以使它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但是这种超额利润决不能长期保持。因为部门内部的其他生产同样商品的企业,决不会甘心于长期落后,等到这种较高的技术普遍于全部门的时候,该部门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就要提高,平均生产条件有了变化,商品的社会价值随之降低,原先能获得超额利润的企业也就不能再有超额利润了。
因此,部门内部竞争的后果,是该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总提高,因而也就是利润率的总降低。通过这种部门内的竞争,使该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商品的社会价值,也就由一种水平过渡到另一种水平。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就是通过部门内部企业追逐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来实现的。
部门间的竞争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更有利的投资而进行的竞争。它是使部门间不同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也就是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
前面已经说过,利润率是以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为转移的。用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互不相同,因而各个部门的利润率自然就有差别。假定以制革工业部门代表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并假定其资本有机构成为70c∶30v,以纺织工业部门代表资本有机构成中等的部门,其构成为80c∶20V;机器制造工业部门代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构成为90c∶10v。同时,假定各部门的剩余价值率都是100%,则各部门的垫付资本员都是100单位,但所得的利润率就不相同。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资本家投资于机器制造工业最为不利,投资于制革工业最为有利,结果必然是使资本都涌向制革工业。于是,原来投入机器制造部门的资本,就开始转移到制革部门。
资本家为了争取有利的投资而使资本在部门间转移,结果就使资本移入多的部门(如制革部门)所生产的商品量增加,资本移出多的部门(如机器制造部门)所生产的商品量减少。由于这个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制革部门就会降低商品价格到商品价值以下,机器制造部门就会提高商品价格到商品价值以上,从而使前一部门获得的利润减少,后一部门获得的利润增大。这种资本的转移和商品价格的涨落,将一直继续到三个部门的资本能大体上获得相等的利润率为止。这就是说,到三个部门的商品都能按120单位

的价格出售,每个部门大体都能获得20单位的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为20%)的时候,资本的转移才会停止。
平均利润是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同量资本所得的同等利润。
因此,部门间竞争的后果,是使不同生产部门之间不同的利润率平均化,形成为一般(或平均)利润率。
前面我们讲剩余价值的时候,都是假定在一个工业企业或一个工业部门中创造由来的剩余价值,全是由这一企业或这一部门的资本家拿去的。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一些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的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要比这些部门内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为多,而一些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的资本家,则失去了本部门中工人创造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所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就意味着剩余价值在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的再分配。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就像一个庞大的合股公司,所有资本家都是这一公司的股东老板,在各个不同生产部门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都投入于这一公司中,它们不是按照创造剩余价值的可变资本的比例进行分配,而是按照整个投入的资本的比例来进行分配。由此可见,工人不仅受本企业、本部门的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整个资本家阶级都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为这会使平均利润率增大。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是个别资本家与个别工人对立着,而是整个资本家阶级与整个工人阶级对立着。工人要摆脱资本的枷锁,只有推翻整个资本家阶级,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这就是马克思发现的平均利润率原理的深刻革命内容。
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资本家所获得的既然不是在他们部门中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因此,商品的出售,当然已不再按同商品价值一致的价格,而是按同生产价格一致的价格出售。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而构成的价格。同一部门的各个企业,由于生产条件不同,存在着不同的个别生产价格,这些价格等于个别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但商品都按相同的一般生产价格出售。
以前举制革、纺织、机器制造三个部门的例子而言,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可用下表具体地表示出来: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经常拿生产价格和商品价值不相符合的事实,来反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说价值论和生产价格论有矛盾。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实际上,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不相符合时,价值规律仍然是起作用的,因为生产价格只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已。商品的价值构成是c+v+m,而生产价格是由生产费用(c+v)加平均利润构成。所以,在生产价格和价值的构成中,前两个因素是相同的,只是生产价格中的第三个因素,不是剩余价值,而是平均利润。这个平均利润是什么呢?实际上不过是经过了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剩余价值。整个资本家阶级所得的利润总和就等于工人阶级全部无酬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因而整个资本家阶级所获得的生产价格总和也就等于所有商品价值的总和。同时,商品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也存在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商品价值降低,使商品的生产价格下降;商品价值增长,使商品的生产价格上涨。由此可见,生产价格的作用,实际上并没有代替或取消价值规律的作用,马克思的价值论和生产价格论之间也并不自相矛盾。这个所谓矛盾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为了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而杜撰出来的。
由上所逃,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平均利润率规律自发地起着作用。这个规律就是:不同生产部门因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利润率,由于竞争而平均化,成为一般(平均)利润率。部门之间资本家为了追求最有利的投资而进行的竞争,一方面形成平均利润率,一方面就把劳动和生产资料分配于资本主义的各个生产部门。
前面讲价值规律时已经谈到,商品在市场上实际买卖的价格,即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经常以价值为中心,围绕着它而上下波动。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价值的变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就成为市场价格围绕着它而上下摆动的中心。
随着价值之变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也采取了平均利润的形式,于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就通过平均利润率规律发生作用。
平均利润率规律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深刻对抗,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产业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矛盾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