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时代的困顿•注定的悲剧
整个故事就是一场命定的悲剧,电影里殷寿说:“你不知道我父亲如何对我的。”“祖宗?祖宗在哪里?叫他们一声有回应吗?!”——这就是这个角色悲剧的源头,他没受过庇佑和爱重,所以不信,所以他享受质子团这些“同类”带给他的尊崇,这种人注定是叛逆又另类的变革者。但是又给他添加上了‘草菅人命’‘暴虐’这个问题,让众人讨伐他——换句话说殷寿为了建立新的秩序,新的天下,他不在意牺牲,献祭多少人他都不在意,只要能让他强大,让他建立一个新的世界。 “献祭一百人牲,一千人牲!”“大殿之上随意斩杀一无辜之人!”——从殷寿在殿上剑杀侍从的那一刻,这个角色就挂上反派标志了。 倘若殷寿没遇到狐妖,那他就只能隐藏着内心,继续受框于秩序里,因为殷启身为长子更被父王宠爱,同时在朝中威望是强于殷寿的,殷寿麾下也没有愿意追随他一起颠覆伦理纲常的得力手下,他不被人理解也没有能力改变。而狐妖给了殷寿一个完美抽身的理由,他能肆无忌惮了。 狐妖和殷寿就是注定的相遇,大商注定的灭亡。 “天谴”与其说是天给的,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给的:他们生存在那个伦理纲常之下,长幼有序,祈神算卜,世人皆如此。而殷寿想要的公平,想要的身为次子也被重视,想要自己的才能被父王看到,他也同样要继承的权力……这些在那个时代都做不到,而他用极致的手段推倒了秩序。 这就属于步子太大脱离时代了,同时他自己又逃离不开人的七情六欲,他的嫉妒和扭曲具体体现在对四大伯侯,姬昌父子的折磨上。 所以殷寿做不成绝对理性的变革者,他只能成为暴君。 其实我一直觉得电影里殷寿形象的塑造很扭曲,他从一个‘不被重视遂想证明自己’的叛逆者到‘无视人命大肆劳民伤财作秀’的暴君,这一切都是从占卜天谴开始的,如果没有占卜,不信天谴,没有封神榜,那殷寿会如何按部就班的统治国家呢?换言之殷寿这个角色从他夺权的那一刻,上苍就注定惩罚他,注定要商灭亡,注定不能打破长幼有序,那又如何看待父亲兄长对殷寿的无视呢? Ps:我知道他是暴君,只是跳出来看整件事,觉得真是被安排的一生,不反早晚会死,因为父兄就不在意他的命,而反也会被上苍惩罚,他注定悲剧。 再回过头去看电影开头苏全孝的自尽,殷寿心中必定是有对同类的感同身受和对自己境遇的愤怒痛苦,就苏全孝本人来讲,殷寿也给了他最后的温情和勇气。 首先要明确于两军阵前杀死质子是必须的,这是种威慑,一来挫伤对面的心志(苏护你儿子死了,造反就是这个下场,而下一个就是你)二来也振奋己方斗志(先杀叛军之子祭旗,再杀叛军!)就像妲己本该被祭旗,这也是要在众人面前处死她,震慑反抗者同时提高士气。 其次,电影里殷寿的cpu 内核是出于对同类的拉拢,如同大殿上他说的:“你们的父亲把最宠爱的儿子养在身边,却把你们抛弃在遥远的朝歌,不在意生死。”他心中对父亲兄长的恨意和对自己境遇的不甘让他会在同样远离家乡的质子们身上找寻同类。 或许苏护并没有舍弃苏全孝,但是苏护选择了更重要的事物去坚守。两军阵前,难道即将赴死的苏全孝能理解他爹的造反心理吗?他不能,苏全孝不想造反。 所以苏全孝沉浸在父亲抛弃他的痛苦中,多么感同身受啊。“那个人不配做你的父亲!你是我的儿子!做我最勇敢的儿子!”苏护对标了帝乙,‘别怕!不要为那些不在乎我们的人难过,不要在他们面前展露软弱!拿出你的勇气,让反叛者看到造反的下场!’ 所以殷寿拔出长剑:“刚才你们的一个兄弟死了,我的一个儿子死了!是谁杀了他?”——是那些不在意我们生命的人,他们弃我们于不顾!而我们会打倒他们!———— “殷商勇士!踏平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