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作者点评丨全球首个中国人群大样本NAD⁺与衰老研究公布,揭示潜在性别差异

2022-04-11 12:08 作者:时光派官方  | 我要投稿


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辅酶、生物体内多条生化代谢途径的参与者,NAD+在人类健康与衰老中举足轻重,尽管过往多项科学研究揭示NAD+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规律,但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组织或细胞类型,或是多数未考虑到人群的性别差异[1]。因此,若要指导人类临床,我们还需要更多大样本、更多维度的研究,帮助开展综合评估。

近日,NAD+领域内,又一项全新报道闪亮登场。借助千余名、多年龄段受试者样本,学者们发现,相比于女性,男性血液NAD+含量与年龄存在更强的相关性,随着衰老,男性体内NAD+水平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该研究也是全球首个基于中国人群的大样本NAD+与衰老评估[2]。

据悉,该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研究院周永研究员、暨南大学鞠振宇研究员,以及汤臣倍健营养健康研究院院长张旭光教授主导,国内多家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现刊登于权威期刊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原文链接详见参考文献)。此次,我们也十分荣幸邀请到上述部分作者,对研究开展点评分享,具体内容详见文末。


在百花齐放的众多NAD+研究中,本研究尤为亮眼处在于:招募的受试者群体不仅数量众多(多达到1518名),年龄分布广泛(涵盖了18-60岁年龄段,以及60岁以上的部分年龄段人群)。更在随后试验细节中划分了参与者的性别,切实考虑到性别因素对机体NAD+水平的影响。

研究人员们发现,就血液NAD+含量而言,岁月似乎并未对男性与女性“一视同仁”,男性体内NAD+稳态更易受衰老的影响——NAD+水平随年龄增长出现明显下降,尤其是超过60岁的中老年男性,其体内NAD+含量更是发生显著下降。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该NAD+研究的受试者均来自中国,相比源于国外的文献报道,试验的结果可谓“土生土长的中国专属”,因此,于国人而言,也更具参考价值。


图注:男性与女性血液NAD+水平随衰老的不同变化趋势(上方为男性,下方为女性)


可以说,本研究完善了NAD+大样本量人体研究中的重要缺口——性别差异性,让学界更清晰认识到,或许NAD+这一重要的基础物质,随衰老的动态改变真会因“性别”而产生差异,我们还需要更科学、更严谨的方法论。

那么,NAD+与性别关联的研究到此便结束了吗?可能只是全新的开始。

通过研究,学者们发现,男性因衰老更易导致NAD+不足,这背后的机制是什么?以往曾有报道推测,衰老过程中,男性体内脂质过氧化加剧,有重要调控作用的Sirt1蛋白活性也逐渐被下调,DNA氧化损伤更易积累,导致NAD+消耗酶之一的PARPs过度活跃[3]。但这也仅仅只是初步推测,其中证据链条还需研究论证。同时,本研究还显示,女性体内NAD+水平随年龄增长呈波动趋势,推测可能与女性性激素变化相关。

上述研究空白又再度拉开了新一轮研究的帷幕……

“未知→已知→未知……”回顾科学问题的发现与解答之路,似乎总处于这样的循环中。以为终能画下句点,殊不知又是全新的起点,了解的越多却又仿佛困惑越多,衰老科学的探索便是如此,还远远没有到尽头。

以“NAD+水平与衰老关联”为例:长期以来,多项针对从线虫、小鼠等模式生物到人类的研究,反复输出了“机体NAD+含量随衰老下降”的结论。那为何我们还要继续研究这一似乎已得到答案的问题呢?因为问题的背后,是更多的问题,我们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答案。

例如,精准测定NAD+含量及其动态并非易事。机体内NAD+无时不刻在被消耗,又重新合成,不同组织或器官(如线粒体、细胞核和细胞质NAD+水平可能是单独调控的)还存在“步调不一致”,为了更好指示衰老,我们该测定全血或血浆NAD+,还是不同组织的NAD+?并且,用何种方法去测量更准确?倘若无法准确测量,又何谈后续精准干预。

尽管未来前路漫长,仍需上下求索,但好在愈来愈多的未知正被逐步知晓,其中发现也正加速前沿科学发展。好比本次研究中,大样本数据论证得出“NAD+年龄动态的性别差异”,将有助于促进对NAD+领域的持续深度理解,对于衰老科学的研究及后续干预意义匪浅。

在衰老领域内探索的人类,似乘一叶扁舟入境。作为国内著名健康产业集团,汤臣倍健也选择加入。2022年,已布局衰老行业多年的汤臣倍健集团,正式成立“汤臣倍健营养健康研究院”,加速赋能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打造。负责人张旭光教授先后深度参与“天然衰老细胞清除剂PCC1项目”,以及本次“NAD+与人类衰老相关研究”。且据张旭光教授透露,后续还将公布更多NAD+系列研究及其他营养与抗衰老研究结果。

国内抗衰新锐势力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我们也正距离衰老背后的科学奥妙愈来愈近,相信衰老干预的前程灿若斓曦,国人会走上更适合自己的科学抗衰之路。


作者点评


鞠振宇研究员

///

端粒与干细胞衰老分子机制研究著名学者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暨南大学衰老与再生医学研究院院长

任何研究都有局限性,因此将来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例如需要多中心、多个社区人群的研究,需要增加年龄更大的老年人群样本数量,需要增加健康老年人和衰弱老年人的比较,以及需要增加对老年相关疾病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为国人的精准营养,提供实验依据。


张旭光教授

///

汤臣倍健营养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营养与抗衰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

英国阿伯丁大学医学营养学博士、前研究员

国家卫健委全国老龄健康专家库专家

NAD+相关的机制研究、人群流行病学观测研究、与健康表型及疾病风险相关性研究、营养干预NAD+水平的物质筛选与效果研究等,均是营养健康研究院关注与参与的科研领域。与衰老有关的十多个主流机制下的类似研究都在同步展开。最终希望实现衰老多机制、多标志物下的综合评价,以及多维度、个性化的营养干预。

—— TIMEPIE ——

参考文献

[1] Peluso, A., Damgaard, M. V., Mori, M., & Treebak, J. T. (2021). Age-Dependent Decline of NAD+-Universal Truth or Confounded Consensus?. Nutrients, 14(1), 101. https://doi.org/10.3390/nu14010101

[2] Yang, Fan; Deng, Xuan; Yu, Ye; Luo, Lei; Chen, Xianda; Zheng, Jinping; et al. (2022): Association of Human Whole Blood NAD+ Contents With Aging. Frontiers. Collection. https://doi.org/10.3389/fendo.2022.829658

[3] Massudi, H., Grant, R., Braidy, N., Guest, J., Farnsworth, B., & Guillemin, G. J. (2012). Age-associated changes in oxidative stress and NAD+ metabolism in human tissue. PloS one, 7(7), e42357.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42357

原文链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endo.2022.829658/full

这里是只做最硬核续命学研究的时光派,专注“长寿科技”科普。日以继夜翻阅文献撰稿只为给你带来最新、最全前沿抗衰资讯,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和疑惑;日更动力源自你的关注与分享,抗衰路上与你并肩同行!


作者点评丨全球首个中国人群大样本NAD⁺与衰老研究公布,揭示潜在性别差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