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生家庭和解|我们为谁而活

个人推荐指数三星,作者爱丽丝米勒。上一本《原生家庭》主要是关于原生家庭中各种几种典型家庭的代表。而《和解》,这本书从根本上回答形成这些家庭的原因。
当一个孩子出生时,最基本需求之一是,每一次都被视为他自己、被当成他“个人行为的中心”来看待和尊重。这种需求虽然同样合理,却是一种自恋型需求,这一需求得到满足,对于养成良好的自我感觉来说不可或缺。
出生孩子还分不清主体与客体,把母亲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想自私的占有她,如果她不按照我们的期待或要求来行事,我们可能会感到非常失望、伤心,突然失去对母亲的控制,可能会引发孩子强烈的愤怒。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会产生以下二种情况,第一种是以父母的需求为主导的家庭,第二种以孩子需求为主导的家庭。

父母需求主导
父母在某种程度上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私,满足身为“父母”这一角色的需求,或者是弥补自己从上一代完美父母的缺失。他们有意无意中让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缺乏安全感的母亲,她依赖于孩子的某一种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平衡,在她强势、权威和独裁专制的外表之下,孩子是自己未来的保障来消除缺乏的安全感。
这样的父母又被称为操纵型父母,孩子会努力进入乖孩子这一角色中,如果他拒绝满足父母需求,或者自己的想法与父母的背道而驰,那他就会被说成是坏孩子或不孝,便再也得不到父母的爱了。父母通常并不会意识到,他们所谓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而教育孩子,事实上是为了满足自己自私的需求。
上述的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便会压抑自己的需求,迎合父母的需求,发展出虚拟人格和虚假的自我,讨好型人格。 这些人养成了一种态度,不仅展示出别人希望看到的一面,还与之融为一体,使得别人预料不到在他的面具背后还有多少是不为人所知的。相反,真实自我则得不到发展,也无法被区分,因为真我从未被体验过。到某一时刻他们会抱怨自己感到空虚、没有意义、无家可归。
孩子为了留住父母的爱而不得不去满足他们的无意识需求,哪怕是以牺牲自我实现为代价。这也意味着,如果父母不能满足我们基本的自恋需求,孩子可以反抗与悲伤。
父母会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所以做孩子的常常分不清这是在父母的诱导下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在孩子还在童年时,父母便把孩子引入自己内心的房间,展示他们的幻想和未实现的过去,让自己的部分意志在子女中得到继承。这份遗产被称为心理投射。
如果孩子辜负了父母对他的期望,父母对他的骄傲之情很容易就会转变成羞耻感。他们不断地寻求赞美,贪得无厌,因为赞美与爱并不是相同的东西。赞美只是对他无意识的原始需求的替代性满足,他其实真正需要的是尊重、理解和被认真对待。慢慢变成一个自大的人从未真正自由过的人,因为他强烈地依赖别人对他的赞美,他的自我价值感也取决于自己拥有的品质、发挥的作用和获得的成就,而这些可能在顷刻间崩塌。有时候,如果一个人的自大,因为严重的疾病、伤残或者衰老而崩塌,那么他就可能会抑郁。
自大和抑郁二者看作对立统一关系。自大是对抑郁的防卫,而抑郁是为了防御自我丧失带来的深深的痛苦。

孩子需求主导
每个孩子都有合理的需求,比如得到母亲的关注、理解、尊重和认真对待。在出生后的几周甚至几个月里,孩子依赖于母亲对他的服从。他需要母亲像镜子一样,可以从她身上看到自己。
如果一个孩子有幸在一个能满足他需求的母亲身边长大,且母亲允许自己被孩子占有,服从孩子,也就是说她为了孩子的自恋发展甘愿被利用,那在成长中,孩子就会慢慢培养出健康的自我感觉。理想的情况下,母亲也能为孩子提供友好的情感氛围,并能理解孩子的需求
当孩子可以自发、自然地接近自己的情感和愿望时,他也能从中获得依靠和自尊。他可以体会自己的情感,可以悲伤、失望或者需要帮助,而不用担心自己让母亲感到不安。当他受到威胁,他可以害怕;当他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他可以生气。他不仅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还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也可以把这些自由地表达出来,不管他是因此被人爱还是遭人恨。
这也就是为什么鼓励父母培养独自自主孩子的原因,我们不希望他有一天老了回过头来发现自己从未被当作他自己来爱过,他被爱只是因为他的成就和品质,而为了得到这些爱,他牺牲了自己的童年。

与原生家庭的解
与父母和解的方式是首先直面对自己的合理化解释或者是否认,面对童年的事实,不要自我欺骗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然后与你的父母对峙,叙述过去的事实,父母给你带来的感受与困扰,特别是他们过去的暴力,语言的虐待,嘲讽,对自尊的践踏。如果父母为过去的破坏行为向你们道歉,那么便原谅他们。
如果你惧怕父母的威严,或者担心到时候说话会紧张,思虑混乱,可以通过信件的方式,把写下他们过去对你带来的伤害。如果父母之后表现出愤怒,你可能会按捺不住想要反击。尽量避免在言辞上激怒父母。坚持使用非辩护性回应。
不论结果如何,只要你有勇气付诸行动,就是胜利者。 就算你没有任何战利品,就算你没能把计划中的台词全部说完,就算你慌乱中又开始为自己辩解,就算父母愤然起身弃你而去……你仍然做到了。你对自己和父母坦承了你生活的真相。从今以后,你再不会受制于身陷与父母关系中的旧有角色不得解脱的恐惧感。
最后也是最难的几点,可能我们要花一生的时间才能成为这样的人1.成为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体。 2.诚实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3.面对童年的事实。 4.勇敢地承认自己童年的经历和成年后生活的关系。 5.勇敢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6.面对并消除父母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无论他们是否健在。 7.当自己的行为残忍、刻薄,伤害到别人时,改变自己的行为。 8.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治愈内心的童年创伤。 9.重新获得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权力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