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嫁给了杜甫,后来怎么样了?杜甫为何选择漂泊半生?聊聊中国人的幸福观

幸福是一种情绪资产
很喜欢蔡老师视频中说的:“物质匮乏并不会夺走人的快乐,夺走人的快乐的是心灵的匮乏、感情的匮乏。”由此,我想把幸福定义为一种情绪资产。
坦白讲,在听这个视频前,我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也不觉得杜甫和他的妻儿这一生有多幸福,一生颠沛流离,聚少离多,倘若是我,或许已经累觉不爱了。如果你也和我有类似的想法,或者也认同上一期视频中有人提到的“不要嫁给杜甫这样的人”的观点,建议先耐心听完本期视频,仔细去看看杜甫自己写的诗,我想大多数人应该都会意识到,杜甫自己还有他的妻子应当是觉得自己一家还算幸福的,虽然他们也曾被生活弄哭过,也曾因为分别而心酸,但是他们仍然能生出在纸上画的棋盘上下棋、把针敲弯作钓钩的想法。
生活的确是没有给他们足够获得幸福感的物质条件和安稳的环境,但是他们依旧有在苦难生活的夹缝中寻找幸福的勇气,单单是这一点就足够让人羡慕了。幸福并不等同于一直快乐,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如果经历的都是所谓快乐的事,没有一点痛苦对比,时间久了人可能也麻木了,或者说快乐的阈值变高了。
为什么泡在蜜罐里的一些人却无法感受到幸福,反而是那些在我们看来一生坎坷的人却可以感受到幸福呢?如果我们将幸福视为一种情绪资产,或许就好理解了。对幸福感受敏锐的人几乎都是心中有理想或者心中有珍爱之人的人,因而他们的情绪资产非常富足,自然不会缺乏幸福感。不信的话你可以再去重温《觉醒年代》,看看延年乔年两兄弟;或者去重读鲁迅先生的《药》,他们都是在漫漫长夜中心中有理想的人,他们珍爱自己的四万万同胞,所以他们愈挫愈勇地艰难跋涉。
当然,在和平年代,我并不觉得内心富足一定要和物质的富足割裂开,只是在物欲横流中想保持内心富足格外困难,所以佛家才有四大皆空的说法,修道者才讲求清静无为,因为倘若心里都是物质和欲望,那么很难再有理想和真情的一席之地了。歌里唱着“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其实如今被不屑一顾的,除了相思,还有理想。我想或许有人看到我的这段文字也会嗤之以鼻,笑我还是太年轻,还相信理想。
但我却想把这一刻的想法记录下来,好时时提醒自己,但愿日后我事业有成、有能力给自己一个安稳的房子和相对安稳的日子的时候,还可以记得自己今年冬天悟到的道理,还能坚持用心思考和写作的理想。
今日的情绪资产储值成功,幸福感+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