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轻科普x拟人化] Elopichthys bambusa 鳡

2021-11-27 23:57 作者:Iriscia鸢  | 我要投稿

仍然有些细节没调整好,未来可能会进行细化。

拟人化形象

      其实这已经不是作者第一次接到来自他人的关于鳡的设定。这足以说明本种的形象在一大票平平无奇的食用淡水鱼中能够脱颖而出。缺乏版权意识的作者并不清楚非商稿的约稿的解释权最终归谁所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接单不是现在应该考虑的事。

      根据原设定,背景里添加了一个绘制风格和人物大相径庭的厚涂出来的鳡鱼形象,这可能促成作者在未来绘制这类图片时以厚涂方式完成人物部分。原设定中的匕首被作者换成了春秋时期短剑,这样似乎会更「中国」一些。但相应地,剑鞘仍保留了鳡鱼头部的元素,即便这实际上很难引人注意并且在注意到之后还会感觉有些奇怪x 。上衣的深叉形豁口对应了鳡鱼的尾鳍,在此作者不得不感叹自己的想象力似乎还不及甲方

     总之,倘若没有合作者的提供的设定,如何更好地描述一个著名的中国本土淡水鱼对作者仍会是一个不愿触及的难题。

分类阶元

(原)Cyprinidae 鲤科 

(现)Xenocyprinidae 鲴科

Leuciscinae 雅罗鱼亚科

Elopichthys 鳡属(单种属)

作者似乎总是遇到单种属x

貌同海鲢、色如劲竹

      鳡鱼的属名是「像Elops的鱼」,种名是「属于竹子」。其中,Elops是海鲢属的属名,该属内包括著名的Elops saurus 大眼海鲢(不是Megalops cyprinoids 大西洋大海鲢/大海鲢/泰庞海鲢)。

海鲢科的 Elops saurus 大眼海鲢的幼鱼

鳡鱼的幼鱼

      尽管生境和分类阶元大相径庭,但相似的捕食方式和捕食对象让二者获得了相似的外观。随着成长,大眼海鲢会保持银光闪闪的配色,而鳡鱼将在银光闪闪的基础上生出明黄与灰绿相间、仿佛竹子老茎一样的颜色。鳡鱼黄色的面颊也成为一个显著的特征,使它们得到了「Yellow Cheek」的英文名。

花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Tao Kiang')的茎
有关鳡鱼的绘画创作。鳡鱼诚然凶猛,但假如白鲟没有灭绝,鳡鱼无论如何也配不上「霸王」的头衔。

颌有巨喙、咽生钩齿

      作为少见的纯肉食性鲤科鱼,鳡却没有牙齿。它们的前上颌骨和上颌骨愈合形成了坚硬的喙,齿骨有一个与前上颌骨啮合的突起能起到固定猎物的作用。有时,鳡鱼甚至能凭借强大的咬力(喙其实并不锋利)将猎物切成两截。作为补偿,鳡鱼发挥了鲤科鱼的传统异能的咽齿演化成了适应于捕食习性的形状:下咽齿成3行,末端成钩状。由于上颌结构的愈合,鳡的口不能扩张得很大,从而不能吞噬很大的猎物

咽齿:鲤科鱼中常见的结构。其由最后一对鳃弓演化而来,根据鱼类的食性发展出不同的形状以对付相应的食物。在其他鱼类类群中也有咽齿。

鳡鱼没有牙,颌骨愈合形成了喙。注意下颌端部乳突状的结构。

前上颌骨的啮合结构。
鳡鱼的咽齿(最后一对鳃弓上的尖状突起)。
史前人类遗迹中的鳡鱼下咽齿(②),作者摄于湖北省博物馆。

巡游!寻常淡水鱼绝不“鳡”想之事

      与多数淡水食肉鱼类如鳢、鲶、狗鱼不同的是,鳡鱼倾向于积极巡游并主动地追逐猎物,甚至像金枪鱼那样集群围捕鱼群。幼年鳡鱼还会在追捕猎物时跳出水面。在大量解剖中发现,被鳡鱼吞入的小鱼几乎全是头朝外、尾朝里的。说明这些猎物是在被追上后一口吞下的而在传闻中,高速巡游的鳡鱼甚至能撞伤泳者——对于这种随随便便就能超过一米、几十斤的大鱼而言这并非绝对不可能。凶猛如斯,鳡鱼在现代成为了国内路亚钓友们的心头好。

      (有关鳡鱼捕食的视频,大家可自行上网搜索。作者在此不进行引用以免侵权。)

      时间回到「一切讲究效率」的上世纪中后期,鳡鱼却有着另一副模样

害鱼、经济、绝迹与新生

      彼时,由于人工繁殖技术不够成熟,养殖四大家鱼的鱼苗多来自野捕。如此一来,难以分辨的早期鱼苗中经常混进鳡、鯮、鳤的鱼苗。生性凶猛、食量庞大的它们在毫不费力地捕食高密度饲养的鱼苗后,本就有之的迅速生长能力被极大强化,被称为「害鱼」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在那个年代,长江流域的大兴水利切断了许多鱼类赖以洄游的水系,营溯河回游的白鲟、中华鲟面前大坝林立,营江湖洄游的鳡鯮鳤要面对的则是湖泊通江口大大小小的闸门。原本在大坝截断干流后尚能开辟新产卵场的大型鲤科鱼们最终还是在水文条件的剧变面前回天乏术,灭了「鯮」迹。甚至连作为猎物的鲢鳙产卵量都一度下滑。其中,这种因多刺和腥味以及入侵令人深恶痛绝的鱼类都在2011年被IUCN评为了「近危」(NT)。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所修筑的工程却令这些生物蒙受了降维打击般的灾厄——截断了洪峰,如同截断了它们的生命线——再在这之上开垦出肥沃的膏土抑或屹立起繁华的城市。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假如没有这些工程的存在,我们离进入这个逐渐重视生态保护的时代的距离将是:遥遥无期。

Luciobrama macrocephalus 鯮,留给我们的是唯独一张存活时的照片(捕获图),和一个至今没能被简化的汉字名称。这些捕食者在卵期需要在强大水流中漂流32小时才能孵化,没有连续的洪峰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尽管尚未被判定灭绝,但从长期为零的捕获数字中不难想象,鯮的归宿几乎只可能和白鲟一样:等来一个姗姗来迟的灭绝确认,以及站在标本面前凭吊的人群。

      在习性上比鳡更加高度特化、繁殖周期更长的鯮消失了,鳡则凭着自己更大的分布范围(几乎整个中国东部)和更快的繁殖速度终于在新世纪初迎来了新生:人工繁育的攻克让鳡鱼摆脱了绝迹的阴霾。如今,鳡鱼已经初步实现了商品化,不仅再次走上了餐桌据称肉质很差还成为了水族和路亚界各自的新宠

      

国外水族爱好者将鳡鱼和 Hydrocynus goliath 巨狗脂鲤混养。在饲养这些鱼时一定要加盖,以免收获鱼干。
这样的钓获图正在因人工繁殖的成熟变得越来越多。在水库中放养的鳡鱼往往能长到很大的体型,垂钓者经常需要同鱼搏斗几十分钟甚至数小时才能令其出水。

模糊:营销与传谣

      鳡鱼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时,便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获取流量,许多营销号搬出了诸如「一鳡灭江」、「一鳡灭湖」乃至「生态灾难」、「入侵物种」这样的惊人噱头来博人眼球。其中不乏借当下生态保护观念风潮开始兴起作为传播途径的。鳡这一中国原生鱼类也在这类营销号手中变得面目全非,而在面对这些胡言乱语时,除了嗤之以鼻外,在作者看来更好的、也是更正确的方法是:予以坚决回击倘若没见过的物种都成了入侵物种,而真正的入侵物种却往往被习以为常,那么生态文明的建设又从何谈起?这是病,得治而能治病的途径之一,就是科普人们绞尽脑汁想出的种种扩大影响面和浏览率的手段。



参考资料:

Elopichthys bambusa:https://www.aquariumglaser.de/en/fish-archives/elopichthys_bambusa_en/

たてじまもうそうちく (縦縞孟宗竹):https://www.botanic.jp/plants-ta/tatemo.htm

【御灵苑 辟邪显正】(B站内资源):https://b23.tv/YKVUrmw

世界鱼库:https://www.fishbase.se/search.php?lang=scChinese

物种日历:鯮:https://mp.weixin.qq.com/s/RraB45QtQoWwFh2OZhnk4A

百度百科:咽齿: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2%BD%E9%BD%BF/3839576

必应

百度

[轻科普x拟人化] Elopichthys bambusa 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